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MRI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2019-03-18 02:06刘晓亮
健康大视野 2019年3期
关键词:非典型病理

刘晓亮

【摘 要】目的:关于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MRI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的15例非典型室管膜瘤患者作为对象,在进行手术病理诊断前,15例患者都采取了MRI平扫和增强型MRI扫描检查,将MRI检查的结果由两名资深的影像医师共同阅读和分析,之后采取手术病理学诊断,均确诊为室管膜瘤。结果:MRI检查中,表现为大囊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5例,形状都类似圆形,有明确的边界限;表现为完全实性型的有4例,发生在右侧小脑半球处的1例患者,瘤体边界不太清晰,且不具有规则的形状;其他3例都具有清晰的界面,4例患者瘤体周围都没有出现水肿现象;表现为部分实性型的有6例,3例不具有规则的形状,4例表现为圆形,边界清晰度欠佳,部分出现浅分叶;手术病理诊断中,处于Ⅱ级9例,都为大囊型与完全实性型,Ⅲ级6例,都为部分实性型。结论: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主要有大囊型、完全实性型与部分实性型,采取MRI扫描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较好的揭示患者的病情,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数据。

【关键词】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MRI;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3-00-02

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一种来自神经外胚层的比较罕见的脑肿瘤疾病,在所有颅内肿瘤中有3%~9%的发病率,约为胶质瘤的18%,有25%的室管膜瘤发生在幕上,75%发生在幕下,病灶起源通常是脑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脊髓中心的室管膜细胞[1]。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成年患者多为侧脑室中,儿童则在第四脑室比较常见,总体来说,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要高。由于该病的总体发病率偏低,临床上还不具备针对性的诊断手段,影像学检查诊断与病理学诊断都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经检查诊断措施,为分析这两种检查结果的表现形式,笔者做以下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的15例非典型室管膜瘤患者作为对象,其中包括9例男性与6例女性,年龄在5~60岁之间,平均(28.92±2.27)岁。主要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8例,存在反复抽搐状的4例,发生实力下降情况的4例。所有患者在采取MRI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都已明确病症。

1.2 检查方法

在进行手术病理诊断前,15例患者都采取了MRI平扫和增强型MRI扫描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Achiva 3.0TX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分别对横断面T1WI、T2WI及FLAIR以及冠状面、矢状面的T1WI序列进行扫描,15例都采取了增强型扫描措施,建立肘静脉通道并注入Gd-DTPA,根据体重,控制剂量为0.2mmol/kg,之后再试试常规的轴位、冠状面、矢状面等检查[2]。将MRI检查的结果由两名资深的影像医师共同阅读和分析。

2 结果

2.1 MRI表现分析

(1)表现为大囊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5例,2例瘤体发生在额顶业,1例发生在小脑半球,还有2例发生在额叶上,其中,瘤体最大直径在2.9~7.5cm之间,且形状都类似圆形,有明确的边界限。

(2)表现为完全实性型的有4例,分别发生于颞叶深部1例,颞枕叶交界位置2例,小脑半球处1例,瘤体最大直径2.2~5.5cm之间。发生在右侧小脑半球处的1例患者,瘤体边界不太清晰,且不具有规则的形状,在T2WI扫描时有较高的信号,采取增强型扫描时,信号都表现为中度强化。其他3例都具有清晰的界面,且在平扫时都有均匀的信号,类似于脑灰质信号,紧张增强型扫描时,其信号都为中度,且没有强化。4例患者瘤体周围都没有出现水肿现象。

(3)表現为部分实性型的有6例,分别发生于颞叶处1例,顶枕叶交界处2例,小脑半球位置的3例,瘤体最大直径在4.2~8.3cm之间;3例不具有规则的形状,4例表现为圆形,边界清晰度欠佳,部分出现浅分叶。

2.2 病理检查结果

15例患者都采取手术病理检查,确证为室管膜瘤,包括Ⅱ级9例和Ⅲ级6例。通过镜下观察瘤细胞,都表现为弥漫分布,且体积相对较小,细胞核比较大,不存在明显的脑浆,少数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处于Ⅱ级的室管膜瘤很少出现核分裂的情况,而处于Ⅲ级的室管膜瘤出现异型瘤细胞广泛浸润的情况,核分裂情况较多,且局部出现片状坏死的情况,周围的瘤细胞排列成栅状,少部分区域中发生出血或血管增生的现象。

3 讨论

将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分为完全实性型、部分实性型与大囊型的根本依据是瘤内是否出现囊变以及囊变的实际情况,包括大小、多少等。一般情况下,完全实性型在脑膜邻近区域内的发生率较大,且具有较为清晰的边界,瘤体附近较少出现水肿,在MRI检查中,其信号表现与脑灰质信号相似,在增强型扫描中又表现信号不均匀的中度强化现象[3]。部分实性型则通常发生在脑实质深部,其形状与边界都不够清晰,瘤内出现多发囊性结构,且经常出现出血现象,瘤体周围没有水肿现象。大囊型则常发生在脑表面与脑膜接触较长的位置,其临床症状发生较晚,所以,病灶被检出时多数已经具有较大的体积,其形状类似于圆形[4]。本次研究中,表现为大囊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5例;表现为完全实性型的有4例,其中发生在右侧小脑半球处的1例患者,其他3例都具有清晰的界面;表现为部分实性型的有6例;手术病理诊断中,处于Ⅱ级9例,都为大囊型与完全实性型,Ⅲ级6例,都为部分实性型。由此可知,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主要有大囊型、完全实性型与部分实性型,采取MRI扫描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较好的揭示患者的病情,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数据。

参考文献

周全中, 曾珍, 钱堃, 等.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3):21-24.

周浩亮, 沈远望, 李新胜.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 2017, 32(2):249-251.

张婉, 刘辉, 刘金道, 等. 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CT 、MRI表现及鉴别诊断[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10):1349-1350.

张培丽, 赵建洪, 张玲艳, 等. 对比分析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MRI征象[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6, 32(11):1664-1668.

猜你喜欢
非典型病理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