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文学”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019-03-18 11:50陈丽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陈丽霞

摘要:环境水文学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宜当前的教学形态,通过对当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教学对象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关键词:环境水文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136-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提到: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环境水文学则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污染物在不同水体中迁移、稀释、转化和富集规律[2],为解决水环境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技术支撑。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在实施过程中,受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主要致力于把人培养成为掌握知识的工具和为社会服务的工作,只看到课堂教学的外在价值而忽略课程教学本身的内在价值[3]。因此,有必要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探索符合人才培养和要求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环境水文学作为环境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拓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水环境问题的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潜力且发展迅速的学科[4],已由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任教务长主讲的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专业课程向水与环境的关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等研究内容发展。

2.先修课程较少,后续课程缺乏。环境水文学是本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自2006年教学大纲中新增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水文循环、降雨径流、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情势、水环境污染及水质模拟等内容。从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学习该门课程前,除需基础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外,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还需预修包括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根据2006、2007年教学大纲,2008版和2013版教学大纲,该门课程主要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在本学期同步开设专业课程。由于在之前学生没有水文专业及水环境专业相關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在该门课程学习中学生得先花大量时间学习基础水文与水环境知识。同时在本门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设置,后期除选修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外,再无其他课程与本门课程内容有直接的延续。

3.教学方式单一。根据教学安排,教学主要以室内讲授为主,穿插案例分析,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课堂问答、课后布置口头和书面作业。但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认知,理论基础不扎实;且在该学期同时开设大量专业课,学生学习任务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够,作业敷衍,学习兴趣不浓。环境水文学是与水环境紧密联系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虽然一直强调该门课程除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外,实践教学也是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课程教学中仍然紧紧围绕理论教学,长期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针对现状环境水文学的教学模式,结合修改完善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教学方式改革

1.了解教学对象,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在授课前,针对学生特点,先了解其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由于授课学时有限,课程内容不可能都详尽讲解,为此在第一堂课时给学生罗列与本学科及专业相关的教材以及参考书作为学习辅助工具,通过学生课前或课后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一是根据学校、学院已有的资源平台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案例带动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利用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现场教学。在学校附近选定实践教学场地,现场讲解场区水文特征、水环境现状,并现场演示并讲解水样采集及样品保存方法,实地进行污染源调查分析,判定污染途径。

3.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6]。课堂互动包括教师参与和学生自主完成两种方式。如讲授变化环境下水文情势的影响时,预先给定学生题目,由学生分为5组就给定的题目查阅资料,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同时教师参与各组讨论。学生自主讨论主要是在教学后期,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系统学习后,临时组建讨论小组,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就某一水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小组成员进行总结阐述。通过课堂互动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拓宽视野,及时了解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发展前沿;同时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和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及组织管理能力。

(二)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业务水平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考核模式主要采用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在70%左右;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和作业作为评定依据,占总成绩的30%。传统考核模式也就导致了学生偏重于期末考试而轻平时知识的积累。这种终结式考核方式也不能较好地反应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对课程考核环节弱化了期末考核,加强平时学习形成过程考核。期末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主要采用撰写读书报告和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撰写读书报告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开卷考试主要对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点的测试,在开卷考试过程中学生可携带参考资料,但不得相互传抄,全程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平时成绩考核除了考勤外,均为学生实践过程考核。学生实践过程考核包括平时PPT的制作、讲解,小组讨论、口头考核等。实践过程成绩评定由小组成员间相互打分、小组间相互打分,以及教师打分三大部分构成。通过在教学中不定期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辨识及评判能力。

四、结论

传统的重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及考核方式已不适宜当前的教学形态,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实践、探索的工程,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俊合,江涛,陈建耀.环境水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芮向芳.环境水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前景[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90,(5):95-96.

[3]王攀峰,张天宝.试论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