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类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9-03-18 11:50李建新王永川徐美娟高夫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能力实践教学

李建新 王永川 徐美娟 高夫燕

摘要:在分析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发,以“实践+创新”培养为目标,以“三大平台”打造为抓手,以“四大能力”强化为核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凸显了专业特色。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能力;复合型;能源动力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188-03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实现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对能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本科教育研究的热点[1,2]。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有限的课堂学时数之间的矛盾,如何将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设置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是本科教学改革的关键[3,4]。为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同高校从多角度开展探索与研究,如创新能力培养[5,6]、课程打造[8]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校能源与环境专业在吸纳前人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师自身优势,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构建了以“四大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与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创新能力强化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是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本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从人才培养定位出发,以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并跟踪分析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提出学生最应具备的四大类能力,即“产品设计”“设备制造”“运行操作”“评估分析”,并以这四大类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课程体系优化,以及“EP2创新平台”(EP2:Energy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校内外综合实训平台”、“节能检测务平台”三大平台打造为抓手,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了一条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以“三大平台、四种能力、实践创新梯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定位,凸显专业特色。

二、具体实施方案

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聚焦“设计、制造、操作、分析”四大能力强化提升,构建三大支撑平台,实现实践能力梯级培养。

(一)课程体系优化

围绕能源动力类专业四大主要能力培养,从强化应用能力提升出发,调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完善支撑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群。

设计能力,主要针对能源转换及利用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各类锅炉、热交换器、制冷与暖通空调设备等;运行操作,主要针對电力热力生产领域运行操作、自动控制、系统维护、设备维修等能力;分析评估,能效检测、节能评估、能量系统优化等本面向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本专业领域内应具备的能力;加工制造,能源环境领域设备、装置加工制造能力。结合上述能力培养,构建相应的课程群,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以突出培养目标。

(二)三大平台

1.校内外综合实训平台。在实验项目建设之初,弱化传统单一、验证性实验建设,构建大型多功能综合性实验平台,将包括热工仪表、现代分析测试、

锅炉原理、热力环境控制等多门课程在内的实验环节有机结合,强化实验环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现多门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形成校内综合实验平台。校外实训平台建设方面,对接企业需求,结合本专业就业去向,分别在电力生产、能源转换设备生产制造、环境治理、暖通空调、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建立十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多领域搭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并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机结合,平台间优势互补,解决现场生产实习难以动手操作的难题。该类综合型实验项目的建设,不仅为课内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同时也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可以真实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实验操作与实际生产更加接近,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与分析能力,也拓展了就业渠道。

2.EP2创新平台。为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并使学科竞赛常态化、制度化,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由本专业学生牵头,能源研究所教师参与指导,成立EP2创新团队,设置创新设计、调查分析、科研服务三大功能模块。通过年级交叉组队,强化低年级创新意识,发挥高年级同学“传、帮、带”作用,通过校内、省内、全国等不同层面学科竞赛,强化方案设计、理论计算、图纸绘制、加工制作等方面能力培养,使学生方案设计、绘图、分析评估等方面能力得到有效,并将竞赛优秀方案,纳入毕业设计及专业特设的创新实验课程内,给予学分认定,使创新实践训练常态化、制度化。

2.节能检测服务平台。为强化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缩短学校与企业间距离,依托本专业所属研究所已有的省级节能检测、市级节能评估等资质,发挥研究所成员在当地节能协会中的作用,将研究所开展的工业企业能效检测、能效评估等社会服务类项目与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相关联,加大学生参与力度,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并吸纳部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强化科研工作能力训练,体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提升培养质量。

并依托本专业一支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师资队伍,本专业专职教师中博士比例100%,其中2名乌克兰籍博士后,多名教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际知名高校留学,由外籍教师直接授课并参与实践环节指导,强化语言训练,调动学生考研积极性,目前本专业考研率位居本校工科专业前列,且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及国外等著名高校研究生。通过三大平台有机结合,体现相互间功能的互补,实现综合实践能力梯级提升。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校内校外综合实训平台”、“EP2创新平台”与“节能检测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各自功能的体现与相互间的有机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实践环节关联、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习基地关联、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相关联、科研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应用能力提升相关联的实践能力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强化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将节能检测、节能评估分析、节能方案设计等科研服务类项目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拓宽知识应用领域。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节能意识,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将学科竞赛纳入专业特设的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并予以学分认定,形成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这一做法大大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占专业在校生人数30%以上,获省级及以上创新设计奖项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学科竞赛已成为本专业的一大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专业就业率高,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高度好评。

四、结束语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在理论课内增设实践环节、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平台服务教学等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形成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于一体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学科平台面向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开放、及学生参与科研等培养模式,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已有一大批畢业学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耿美华,王泽锋.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2013,36(10):4-6.

[2]杨更社,李树刚,张涛伟,等.依托行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32.

[3]魏克湘,刘迎春,董丽君,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4-76.

[4]陈德碧,杨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42-43.

[5]耿彩芳,杨康,丁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改教法,2014,(09):56-57.

[6]李妍,罗军,张巍,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22-24.

[7]金永中,罗宏,崔学军,等.导师组制在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5,(5):82-84.

[8]童张法,陈小鹏,粱杰珍,等.面向工程应用五位一体打造“化工热力学”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17,(10):77-82.

猜你喜欢
复合型应用能力实践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