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9-03-18 02:21韩萍马雪琴
健康大视野 2019年4期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血站心理护理

韩萍 马雪琴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血站2017年6月-2018年6月42例无偿献血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运用心理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献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反应15例,轻度反应2例,中度反应3例,重度反应1例,对照组无反应8例,轻度反应6例,中度反应4例,重度反应3例,表明实验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方法能使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况获得显著改善,出现较少的不良反应,因此,心理护理方法应在各大血站中广泛推行,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积极开展。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站;无偿献血者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4-148-01

引言:现今随着民众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较多的人会具有无偿献血的意识,然而部分献血者因为初次献血,会具有焦虑等心理症状,此种情况的发生与献血者的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具有重大的关联。不良的心理症状将会影响献血的顺利进行,而良好的心理护理方法将能使献血效果较佳。现选取血站2017年6月-2018年6月42例无偿献血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血站2017年6月-2018年6月42例无偿献血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8.3±1.8)岁,中专、中学文化程度18例,大专及本科学历3例。实验组男13例,女8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2.6±2.4)岁,中专、中学文化程度6例,大专及本科学历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护理,即护理人员对无偿献血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全面测定,而后再对献血者实施采血,并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实验组运用心理护理方法实施护理,护理人员会对献血者实行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其了解相应的献血知识,如适当的献血能使人们的精力较为充沛,对身体健康具有好处。此外,献血环境应较为温馨,护士可以放置彩色标语、花草等,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打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同时,护理人员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护理技术应较为熟练,达到一次穿刺成功的效果,并且告知患者可以深呼吸,使全身较为放松。此外,护理人员应向献血者询问献血后的感觉,如果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便应及时对其进行护理,从而使其恐惧感逐步降低,并使其献血后补充适当的营养。

1.3判断标准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献血者献血后的焦虑状况进行对比,并对两组献血人员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实施对比,如果献血者献血后出现心慌、头晕、甚至晕厥的症状,则表明其不良反應较重,如果献血人员献血后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则表明其不良反应为中度,如果献血者出现主观不适的症状,则其不良反应较轻。

1.4统计学方法

在获得数据的情况下,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运用x2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献血者献血前后焦虑情况的对比

通过分析可知,实验组献血后的焦虑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献血者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

通过分析可知,实验组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今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增加,然而部分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形式的心理问题,如某些献血者具有畏惧的献血心理,认为献血会使自身的身心状况受到影响,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并且一些人认为献血可能会感染艾滋病,致使自身的心理负担会显著加重[1]。因此,护理人员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应对献血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使其恐惧等心理逐步消失,如应使献血者对献血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全面了解,并使其掌握自我轻松的方法,在运用深呼吸等方法的过程中,便能使献血者的情绪获得显著缓解,献血过程较为顺利[2]。此外,初次无偿献血人员应获得护士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在对其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后,便能使其恐惧心理逐步消除,献血过程顺利实施,对于保障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3]。在本次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过程中,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后的焦虑状况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良好的心理护理方法在血站采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应获得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士需逐步普及各种献血知识,才能使更多的人融入进无偿献血活动中,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方法能使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况获得显著改善,出现较少的不良反应,因此,心理护理方法应在各大血站中广泛推行,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赵艳杰.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6,15(16):150-152.

[2]付丽.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8):228-229.

[3]项梦瑶.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13(21):155-156.

猜你喜欢
无偿献血者血站心理护理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广州地区1022172例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分析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
南通市中心血站
血站建立和实施审核组模式的体会
2005~2012年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感染检测指标分析
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HBV/HCV/HIV的两种检测方案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