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医理精华》“五业治疗法”探析

2019-03-19 04:25刘喜平
光明中医 2019年23期
关键词:泻药治疗法条文

陈 程 刘喜平

1 五业治疗法源流

五业治疗法是《医理精华》[1]的第30章,列在各药方之后,全文共65个条文,它不仅是理论的阐述,还附有一些简单的方剂做说明。Si,30.1(注:Si为《医理精华》缩写,前一个数字表示章节,后一个数字表示条目,下同):“五业治疗法即催吐法、催泻法、灌鼻法、缓下法、灌肠法”,笔者重新对条文进行整理,从操作前的准备、五业治疗法所用的药物、治疗有效的指征、治疗后的调护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说明。

2 五业治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操作

2.1 催吐法除去Si,30.1外,催吐法一共有8个条文,原文只是交代了根据患者体能情况来服用催吐剂,即“在患痰性疾病、严重的黏膜炎、尿道病、皮肤病、咽喉病、喝了毒药以及患霍乱时候,应当先根据病人体能”。可以看出催吐法虽然有禁忌,但只是针对患者患病情况,并无老少男女之分,可见在《医理精华》中,催吐法是普遍适用于大众的。催吐法有物理催吐和药物催吐两种,Si,30.2提到:“让病人坐的地方高于膝盖,然后用柔软的蓖麻杆刺激病人喉咙,让他呕吐。”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呕吐方法,通过咽喉反射作用,带动膈肌运动,将胃里的食物或其他有害物质呕吐出来。让病人坐的高于膝盖,也许是为了防止呕吐的时候返流或阻塞食道,对呕吐来说,是一种帮助。呕吐剂的制作上,本章节有3个方剂,分别是Si,30.3:“长胡椒、催吐果和岩盐的散,加上蜜,与甘草同煎,这种药液是最好的催吐剂,应该饮服。”廖育群[2]引《妙文集》将食物性味的不相容性做了总结,按照廖育群的整理,甘咸在味、效两方面不相容,甘辛在味、效、化三方面不相容,咸辛在味、化两方面不相容,酸咸在味不相容,酸辛在味、化两方面不相容,而上述长胡椒(即荜茇)属于辛,催吐果属于酸,盐属于咸,甘草和蜜属于甘,这个方剂配伍用辛、酸、甘、咸的药物,总体体现了不相容的思想,药物互相不相容就会引起呕吐,廖育群认为:这个方剂具有软和、冷性力用,所以能镇静恶化胆汁。综上,这个方剂是严格按照“生命吠陀”医学理论组合的,并非《耆婆书》[3]那样杂乱无章,它的效果应该是比较显著的,原文对此方剂的评价是“最好的催吐剂”。Si,30.4:“混合汤(注:芝麻、绿豆和米煮成的汤)与催吐果共煮;或者用催吐果的种子加牛奶同煮;或者用长胡椒等(的药散)与5个催吐果所煮的药液混合;饮服这些药液就可以呕吐了”,这个方剂较前一个略简单,是以催吐果为主,搭配不同的甘味物品、辛味荜茇以及牛奶,实现催吐效果。Si,30.6:“苦瓜、雪松、止泻木、棱角丝瓜和大尖角黄瓜,在作催吐剂的时候,应该像催吐果那样服用。”在Si,2.2明确写到红椿树(即红雪松)主治出血和尿道疾病,可退热疗伤;Si,2.3提及止泻木主驱风、祛痰;Si,3.21提到:“丝瓜、印度茄子、野生的甜瓜、苦瓜,他们主治皮肤病、尿道病、退烧、治哮喘、止咳,去胆汁和痰。”这里是催吐剂,并不是取其功效,根据“生命吠陀”医学注重药物性味的特点,雪松和止泻木取其重而干寒,三瓜取其轻而湿寒,在性味上仍然是不相容的,这一点颇似中医的脾胃不和,吃下去这样双倍寒性且轻重、干湿相反的药物,一定会因脾胃不和而反胃呕吐。在Si,30.2中明确提到:“医生先让病人服下带油性的发汗剂……”就指出了,呕吐前是要先温暖身体,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寒性药物可以催呕。在呕吐之后,“五业疗法”需要判断催吐剂的功效,如果胆汁翻涌,胃、心脏及头部都轻松就是催吐剂较好的指标,如果胸口疼痛、喉咙受伤、神志不清、呕吐出血就是呕吐太过的指标。患有失明、水肿、内部肿瘤(癥瘕)、干渴、大便秘结、黄疸等疾病或是孕妇的,是禁止使用催吐剂的,这些疾病容易导致患者食道不适或体力下降,如果呕吐剂喝下去却吐不出来,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这个禁止性条文具有一定的道理。

2.2 灌鼻法《医理精华》里灌鼻法一共只有5个条文。首先Si,30.27介绍了灌鼻法的种类:“灌鼻药有5种:①灌进鼻中;②清洁头脑的药灌入(鼻中后吸出痰液或浆液);③催嚏剂;④将药物喷入鼻孔;⑤散至于舌头,并吹进鼻子,鼻药可以涂抹或者药丸的方式”。其次,明确提出了:“灌鼻法在进行之前,应该禁止洗头、发怒、性交和白天睡觉这些不适当的行为。”在Si,30.29和Si,30.30中规定了灌药量:“鼻药的量一次是8滴酥和油,相当于2指节深,所以(一次性最多)可达半婆罗……也可滴4滴、6滴或8滴”。《耆婆书》里也有各种药油方的灌鼻,药散的吹鼻使用,但均未给出使用量。而《医理精华》中“五业治疗法”却未给出灌鼻的药物,所以依照“五业治疗法”用药量和《耆婆书》里的灌鼻方,可以互相补充并完善其方剂,有利于临床的应用。

2.3 催泄法催泄法共计16个条文,有8个方剂,催泄法与其他治法有三个较大的区别。首先,催泄前要判断病人特性,腹部柔软即是胆汁质特性,腹部僵硬是风质和痰质特性,判断结束后才能开始服用泻药。例如Si,30.12:“受风病折磨的人,为了服用泻药,应该和药喇叭、乌盐、生姜的散与酸粥(混合后的药液);或者吃鸟兽的肉”; Si,30.13:“胆汁病患者,应当喝用甜味药液等与药喇叭等散(共同制成的泻药)”;Si,30.14:“受痰性疾病折磨的人,(应当)喝用三果的汁液混合牛尿、三热药(共同制成的泻药)”。这类似于中医的辨证和辨体质,但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一种疾病对应一种药方,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次催泄法使用了香料,Si,30.18:“三热药、巴豆根…… 粗糖,以及三种香料,制成药丸……”;Si,30.19:“……药喇叭……再加上粗糖、酥,并与三种香料混合……”这不但与药物的治疗有关,还与宗教里驱邪驱鬼等作用相关,按照中医的理解,芳香药物可以辟邪化浊,辛香走窜,的确也能促使排泄。最后,“五业治疗法”要求以病人的感觉为主要依据,判断催泄药是否起作用,且提到泄下太过的表现:“头痛、头晕、脱肛、风进入体内,神智不清、泄出来的东西像洗肉水一般,是泻药过度的症状”。泻下过度需要禁服泻药,Si,30.25和Si,30.26:“在下泄过度不能停止时,医生应该给病人服用催吐药……应该用稠李、毛根香、那伽花和旃檀所熬制的药液,洗浴身体,以及服用”。同时孕妇、肺病患者及消瘦过度的病人,禁服泻药,这与中医下法里的禁忌有相同之处。

由此可见五业治疗法之间是有相关性的,可以通过一个治法缓解由另一治法引起的不良后果。

2.4 灌肠法与缓下法灌肠法与缓下法本质上都属于一种通便的方法,其差别在于是否使用油性物质。在《医理精华》中共计33个条文,这种泻下的方法需要制作器具,Si,30.32:“用铁或铜等所制成的管子,长约20个指节,形状如牛尾一样小而圆。管子下端有拇指大小的中空;尖端有豌豆大小的中空,且要光滑……要牢牢系住一个好的牛膀胱。”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这种器具与现在所用的灌肠袋相当,Si,30.46中又提到灌肠袋内药物温度适中,并用手压榨膀胱,匀速将药物灌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4]中提到:“土瓜根捣汁,竹筒灌肠治疗便秘”,唐代孙思邈治疗疳证虽然也用灌肠法,但器物仍是竹筒,可见牛膀胱的灌肠法并未流传开来。《黄帝内经》提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5]。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古代中医灌肠大多为排出粪便,这一点在Si,30.51有提到:“因为下泻药在体内不能出来,所以就会引发闭尿症、疼痛、腹胀等多种疾病”。但《医理精华》中还有通过直肠吸收药物的灌肠条文,如Si,30.37:“即使药物没有排出,如果患者感受到舒泰,也没有(身体)沉重的趋势是正常的……”以及Si,30.40:“酥油排不出而粪便能正常排泄时……那么就可以放心了”。灌肠剂只有一个药方,即酥油加莳箩和岩盐,主要取其性滑,或排出粪便或被肠道吸收。缓下剂则使用盐、蜜等混合各类药物,既可以内服,又可外用。这两种方法常是配合使用,达到更好的疗效。在使用灌肠剂或缓下剂后,有两种行药方法,分别是Si,30.34:“灌药之后,让病人仰卧,四肢向上伸展三次,然后转过身来,脸部朝下,用脚后跟敲二、三次脊背。另一个人用拳头锤打病人脚板二、三次,并使病人躺下。”Si,30.47:“病人的前额应靠近导管,以便药酥中的杂质能流出来。不要让病人思想开小差,而专注于肠胃中进出的药酥”。这种行药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药物疗效,对于中医灌肠,有其借鉴意义。

3 五业治疗法对敦煌医学的贡献

五业治疗法具有明显的印度医学的特征,并在多方面对敦煌医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第一是对药物性味的认知和使用,尤其是在催吐剂中,药物性味可以根据味、化、效灵活搭配,既促进了药物的疗效,又能灵活搭配衍生出催吐方法。第二是对印度医学中滴鼻方的完善,包括种类划分和用药量。第三是治疗方法的相互利用,它们既可以互相促进,也可以互相制约,例如催吐法可以制约下泄法。第四是治疗器具的使用,主要是牛膀胱结合导管制作的灌肠器皿。第五是药物的使用,这和印度宗教及饮食习惯有关,使用了较多的酥油、牛尿、牛乳、蜜、盐等。

猜你喜欢
泻药治疗法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减肥药和泻药会增加女性饮食失调风险
老年便秘选泻药 润滑性药物最合适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肾虚阳痿早泄克星 创造外治疗法男士福音
肾虚阳痿早泄前列腺克星 外治疗法男士福音
改良森田治疗法对改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应对方式的成效
关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文的解析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