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挑战

2019-03-19 19:09蒋玉莲
广东蚕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桑蚕蚕农蚕业

蒋玉莲



浅谈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挑战

蒋玉莲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广西南宁 530007)

广西作为国内桑蚕产业第一大区,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等多项指标近十年来均稳居全国第一位,在这些成绩背后仍有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文章对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优势、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对策与建议

我国是世界蚕桑丝绸生产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历史源远流长。从商周到宋代,蚕桑生产一直以北方较为繁荣,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宋代以后,随着棉花的传入,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北方干旱少雨适宜棉花生长,南方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桑树生长旺盛,蚕桑开始南移,并在全国各地发展,成为世界第一蚕茧大国。广西地处中国西南沿海,早在2000 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合浦港、徐闻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2~3]。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也标明广西合浦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1]。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适合蚕桑生产的特殊气候条件,天气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植物生长期长,一年可以养十几批蚕,相较于我国北方以及四川、云南等其它省区,有明显的气候优势。

近年来,广西蚕桑蚕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已经成为我国桑蚕产业的第一大区。据农业部门统计,广西的生丝产量、蚕种产量和桑园面积等各项指标均为全国首位,其中蚕茧产量在2016年已达到37.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8.27 %。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广西桑蚕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广西桑蚕业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实现广西桑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广西由蚕桑大区向蚕桑强区的过渡,是广西桑蚕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广西桑蚕业的发展经验和发展优势进行介绍,并针对广西桑蚕业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供同行参考。

1 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发展机制日趋完善

在广西自治区政府的带动和鼓励下,广西建立了适合于广西地区特色的管理机制,效果显著。首先,完善了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大激励与考核的深度和力度,使激励与考核不止步于形式,将考核工作具体落实到各个岗位,实施严格的全面考察,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提高效率和效果。在严格、公正、公平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激励和惩罚,使各部门干部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发挥工作积极性。其次,完善和丰富了扶持机制。强化发展专项扶持措施,推动建立健全桑蚕产业的财政、金融、用地等扶持政策。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桑蚕产业进行扶持,支持都市现代桑蚕产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建设,使桑蚕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最后,建立了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广西目前针对桑蚕产业管理,建立了由上至下的约束体制,明确涉及到桑蚕产业的各级人士的工作职责,使广西蚕桑产业各个环节得以监管到位。按照发展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稳健扩大桑园面积,形成优势产业带,推动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使得广西蚕桑产业化发展健康前行[4~6]。

1.2 综合开发见成效

自政府提出“东桑西移”以来,广西对桑蚕产业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大力推广,积极倡导蚕桑蚕业的多元化开发。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深度挖掘开发种桑养蚕产业链当中副产物的多用途性,由单一经营转变为多元化发展,在多角度开发过程中,引起产业链的跨越,桑蚕产业已呈现果桑、桑叶食品、桑枝食用菌、桑园养殖、桑叶畜饲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在综合程度上为桑蚕产业提高了经济效益和抗风险的能力[7~9]。

1.3 政府引导与企业带动相结合

桑蚕产业是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系统工程,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产业间相互渗透、前后联动,因此,建立由政府统筹全局指导,企业参与带动的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更有利于桑蚕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一直积极引导桑蚕业的发展,根据本地情况,积极组织开展蚕桑生产,探索桑蚕产业化道路,鼓励科技在桑蚕业中的应用,不断壮大科技队伍,通过蚕业技术推广网络,与蚕农密切联系,向蚕农转播科学养蚕技术。不仅如此,广西农业部门还积极扶持有条件的蚕业站、蚕种场、经作站等组建蚕茧丝绸公司,并以公司为龙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等模式,积极推进蚕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广西蚕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贫困地区,这些举措成效显著,通过种桑养蚕,帮助农民逐渐脱贫,走上致富的道路[10~11 ]。

1.4 与高校合作吸引人才

人才积累对于桑蚕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本着“以人为本、以才兴业”的思想,广西对于桑蚕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十分重视,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一是大力引进桑蚕产业专业人才,领导亲赴有蚕桑专业的各大高校与毕业生见面交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人才引进的工作成效。二是选派部分技术人才到省外学习培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蓄积力量,创新未来。三是加大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力度,采取办班培训、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建设行业内的人才小高地。四是吸引东部到广西投资、合资、合作,对外大力引荐和招聘各类人才,对内加大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的力度,以适应新时代蚕桑产业发展的需要。

2 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

2.1 地方干部认识不足

蚕桑产业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部分地区在发展蚕桑蚕业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几经市场的挑战,桑蚕业在广西才得以繁荣发展,并且经济效益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广西的大量桑蚕蚕区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正向引导对当地蚕桑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当在领导轮换、政策解读、长期与短期规划等方面,由于地方干部的综合素质或专业素质不足,上文提到的优势常常被忽视,造成桑蚕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难以被充分利用。其次,由于税收机制的改变,政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

2.2 蚕农思维狭隘

目前在广西,不少蚕农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对蚕桑生产定位不足,期望不够,大部分人以副产业来对待,缺乏认真经营它的念头,一年只养几张蚕,没有好好利用广西得天独厚桑树生长期长的气候条件。行情好的时候就积极点,行情差了,就挖掉不种了,或者爆发蚕病后,不能积极面对改进养蚕技术,而是消极放弃,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生产不稳定,蚕茧品质难以保障,效益不够突出。

2.3 城镇化冲击、劳动力不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经济的增长加快,广西的城镇化建设的进度加快。过去那种“以耕为本”的思想正发生着本质性的改变。劳动力用工费用上升,农户不再如以往般依赖土地,在广西不少桑蚕产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的70 %以上,而蚕桑产业又属于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由于人口的流失,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直接带来的影响便是“种桑养蚕不如外出打工",农户毁桑或弃桑,或将自家桑地无偿给附近农户种植,从而迫使家庭经营很难向规模化转型,阻碍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 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培训,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和学习,通过定期的学习班等形式,提高干部和蚕农的认识水平。不仅如此,地方还应该按照一定程序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借此机会,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让大量的蚕桑专业的科技干部走到农户家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宣传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教授蚕桑生产的科学技术,给农民答疑解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健全科技特派员支持机制,提升科技特派员技术水平,提高科技服务质量,逐步把农村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培养成为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3.2 适当地政策、资金扶持,提高蚕农生产积极性

蚕桑生产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要让蚕桑产业化稳步前进,必须建立和完善蚕桑生产风险规避制度,维护广大蚕农的利益。同时还应该制定适宜蚕桑生产的惠农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完善补贴方式,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并及时兑现到蚕农手中,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增收效应,利用农业补贴的导向性,引导、坚定蚕农的蚕桑生产的信心,使更多的蚕农选择由城市回流乡村,充实劳动力,为实现产业转型打下基础。

3.3 重视研发和推广

目前广西蚕桑行业的研发体系还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科技资源整合不够,影响了优势的发挥。应当继续提高创新研发的综合能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权益分配制度的改革,让成果完成人分享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从实质上激励科研人员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研发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另外,好的成果要转换成经济效益,离不开到位的推广,因此,还应该重视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采取措施稳定队伍,加强服务能力,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健全激励和经费保障机制。

[1]罗恒成.广西蚕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4-5.

[2]顾国达.蚕业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3]顾国达.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4]祁广军,于永霞.广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蚕业科学,2013,39(5):0984-0990.

[5]祁广军.广西桑蚕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9.

[6]陈祥平,程明,范小敏,等.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四川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对广西茧丝绸业的实地考察与学习思考[J].丝绸,2012(12):72-80.

[7]乐波灵,虞崇江,李燕飞等.广西蚕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中国蚕业,2016,37(1):36-40.

[8]王承相.加强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5,9(12):140-141.

[9]杨欢,吴殿廷,王三三.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阶段性及其策略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6):75-85.

[10]陆瑞好.广西蚕业浅谈产业化经营及其发展方向[J].广西蚕业,2001(3):45-48.

[11]王明霞.盐城蚕桑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02

[S88-9]

B

2095-1205(2019)04-06-02

猜你喜欢
桑蚕蚕农蚕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四川蚕业》稿约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