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9-03-19 01:41孙振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者理性市场经济

孙振玉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生活,大体上可以用“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概念来描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是一个分水岭:农业为“本”的年代,与城市手工业相关的商品交换,总是被视为“末”业;工业社会以来,这一关系完全被颠倒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反映并保证了这种和谐状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重利主义经济,见利忘义的非理性追逐,结果造成了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非理性造成的问题,必然要求理性来解决,呼唤理性因此便是觉醒。一切与人类有关的问题,必须由人类自己解决,关键是人类要理性,根本上是文化要理性,要有理性的当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工业社会以来,人们不仅面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还面临着传统文化消失问题,如何予以面对,其实也是理性问题。我们要追问的是:生态环境恶化是问题,传统文化消失是问题吗?我的看法是,传统文化消失不是问题,是趋势,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怎样守护好传统文化这一人类的宝贵财富,并努力挖掘其在解决人的問题中重新发挥作用的潜能。立足于当今社会,当务之急是要创造理性的当代文化,以此为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重塑人类心智。我们相信,当今社会的好人,一定是环境友善型的。

本期栏目共选择了4篇文章,明显属于不同类型,但都是主题关联的。

第一篇是一个针对侯甬坚学者的访谈录,由杨秋萍访问整理而成。侯甬坚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之一,曾贡献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原访谈录有近3万字,在此发表的算是主要的摘录,原则是在环境史研究方面有指导意义者。统万城研究是环境史研究领域一个很好的个案,“人类家园营造”是一个有用的概念,“万年时间尺度”等概念虽不是侯甬坚学者首次提出,但他也有很好的理解与解释。

杨增辉的文章是理论思考型的,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实困境为切入点,目的在于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表达了对文化生态学的看重,认为文化生态理论的核心命题,正在于讨论民族文化与所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互动形式、互动过程及其互动成效,根本的是文化与环境适应的空间与适应的层次,而这正是当前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学理刚需。

黄巧和施红的文章以一个傣族村落为个案,呈现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资本介入,引发当地生计策略变迁与文化再适应的情况。作者立足新的社会语境,借助文化观念与经济体系互动,提出了传统文化再适应命题。在阅读上述作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以下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当代学者思考的。其一,与传统文化旅游相关的民族文化展演,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资源被创造性的利用,还是这一文化有机体的自主适应?引动其变化的是外来资本,还是当地文化的持有者?如何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造的主体性问题?其二,根据现代与传统的悖论,现代化发展是不归之路,传统文化消失也是有去无回,那么,究竟怎样对待这一变化,才是真正理性的态度?十九大报告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对于当代文化要创造性发展,怎样才能做到?

此外,在阅读上述青年学者的作品中,我还注意到文字表达和学术论理问题。文字表达贵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合于规矩,究竟方圆;学术论理要有破有立,破在要害,立必有据,脚踏实地,究竟自圆。

[责任编辑:罗康智]

猜你喜欢
学者理性市场经济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程门立雪
大学者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
重用懂得市场经济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