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演课型的实践

2019-03-20 04:48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张帅
家长 2019年15期
关键词:蚯蚓松鼠文本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张帅

儿童具有模仿、表演的天性,语文课堂中的表演能满足儿童的兴趣。同时,教学中,把对词句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寓于表演之中,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演,让学生在读与演中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特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要揣摩人物心理,更要品味语言的艺术,充分挖掘和转化文本的语用价值,这是语文课堂表演的精神所在。表演,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从而丰富知识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低年段学生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留白部分进行想象补白,进行片段表演。中年段学生则可以在想象、品读的基础上进行整篇的表演,并能运用文本语言对同伴的表演进行点评与提升;原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以剧本形式出现,可以激发学生在面对合适文本时,改编成剧本。进入高年段,学生具备了一定品读语言的积累,面对充满大量文学性描写的文字的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能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转化文本的语言,进行合理的剧情创编。

一、表演课型的一般展开逻辑

(一)创设情境,调动体验

适合表演的文本,皆具活泼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情趣的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文本特点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激发探求的欲望。在操作策略上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也可贴近学生趋向本课教学目标的最近发展区。

以苏教版一下《小松鼠找花生果》为例,由“故事里有谁”导入,引出“小松鼠、蚯蚓、花生”,让小朋友与这几个角色打招呼。在导入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亲近童话中的人物,一起品味美丽的色彩,一起用声音、动作演绎动态又童趣的词语,激发学生主观上迫切进入新体验的欲望,给学生的表演提供了生发的土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有了体验的欲望,在此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文本中的人物与情节结构,从而将文本读薄。《小松鼠找花生果》中,教师边说边做动作“瞧,这只可爱的松鼠来了。它翘着尾巴在树干上跳来跳去,真灵巧。突然,它停住了,什么景象让它一下子呆住了,请你细细地读读,试着将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同桌听”。接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读书,同桌互相交流。作家梅子涵说过“某种程度上,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记住这个故事本身,记住这个童话里的头头尾尾的细节,就非常好了”。这个案例中,教师量体裁衣,依据童话类文本的特点开展了简单讲故事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契合不同年段的不同文体,可采用梳理关键词、提炼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等不同策略以完成探究。

(三)表演评价,体验形象

本环节是本课型的核心推进环节。教师的切入口宜小,再综合表演的各种要素,逐步推演以揣摩人物心理,活化人物形象。以苏教版一下《小松鼠找花生果》为例: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

教师:这么美小松鼠一下子被吸引了,它有了疑惑,也有了想法。同桌合作,一人是松鼠,一人是蚯蚓,读一读第二小节吧。和同桌分角色合作读第二小节。

教师:谁是会合作的伙伴?

学生1(松鼠):这是什么呀?

学生2(蚯蚓):这是花生。

学生1(松鼠)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学生3:我欣赏这位小蚯蚓,说这是花生时,她指了指地上,显得很有礼貌。

学生4:我欣赏小松鼠,它问出了问号的语气。

教师:“?”也会说话呢,这个“想”字会说话吗?谁能表演出来。

学生:(声音轻轻,托着下巴)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学生5:心里想的所以要轻轻地,还加上了动作。

本案例中,学生教师都投入在情境中,“表演者”传神的表情,灵巧的动作,把小松鼠的心理变化演得活灵活现;“观众”会评,关注了动作、抓住了小松鼠的好奇心理;教师有向点拨,抓住了一个“想”字,启发了学生表演心理。

(四)依据文体,拓展延伸

寻找教学目标与文本的联系点,运用表演活动,进一步深入文本,体验情感,习得语言,拓展延伸。以苏教版一下《小松鼠找花生果》为例:

教师:小记者要采访啦。小松鼠呢,刚开始你为什么没有找到花生果呢?

学生1:花生果长在地里呢,我在上面当然看不见啦。

教师:现在找到了,要感谢谁呢?

学生1:我要感谢蚯蚓。因为蚯蚓会给植物松土,所以它把花生果生长的过程看得很清楚。

教师:(出示花生果生长的过程图)瞧,好学的小松鼠特别想知道花生果的生长过程,蚯蚓先生,请你做做解说员。

学生2:小松鼠不要着急。花生在地上开花授粉,花儿落下长出一条果针伸入土里,在黑暗、湿润的地底下长出香甜的果实。本案例中,体现了通过教师有向点拨促进学生体悟文本内涵,内化语言并创生文本的过程。《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科普童话,教师透过采访的形式,学生看图揭秘花生果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秘自然的兴趣。

二、表演课型的教学注意点

(一)正确认识文本对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价值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文本表演与艺术表演之间的异同与勾连,紧紧围绕语文学习活动而开,将表演作为凸显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透过表演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表演有序有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前期指导、合作表演阶段、评价促进阶段和综合表演阶段。在前期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初步揣摩、移情、想象、体验,恰如其分地外化人物形象;合作表演阶段则要求进行明确的分工,并有细致的操作步骤,先分角色读台词,依据提示语、故事背景创作表演,教师需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小队教师要对“观众”提出明确的观看视角,看动作神态,听人物台词对话,评想象创造。在评价促进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表演进行针对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综合表演阶段将前几个阶段的成果内化汇总,让学生在演中觅趣,在趣中显智。

(三)多维评价是表演方式课型的重要教学环节

表演是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体验文本角色的练习,其中学生的角色体验也是多元的,他们是导演,是演员,也是观众。导演基于了解故事情节,关注有情趣的细节来创生,表演者基于对文本乃至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再现形象,观众则是带着文本感悟展开多维评价。评价的方向可指向于朗读、表达、体态等语文素养,亦可指向于基于文本人物基于形象理解下的台词、动作、神态、心理、想象等表演要素,更要聚焦于文本的关键和难点,如《狐假虎威》中“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关键词串的把握。表演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指向文本核心内容理解。有效的课堂表演,可以为儿童创设足够的空间想象、表演,借着表演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赋予语文课堂“童性”的内涵。

猜你喜欢
蚯蚓松鼠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松鼠
松鼠
画蚯蚓等
松鼠
松鼠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保护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