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媒体呈现
——基于中、美、印三国代表性媒体报道的比较

2019-03-20 05:42张文妮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济时报华尔街日报倡议

范 敏,张文妮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北京 100085)

2017年5月14至16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提出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中)、《华尔街日报》(美)与《经济时报》(印)的论坛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不同报道方式,为调整“一带一路”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一、样本的选择与整理

之所以选择这三家媒体,是因为:中国是倡议发起国,也是论坛举办国,《人民日报》是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华尔街日报》是其主流媒体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媒体;印度是中国近邻,却缺席本次论坛,英文报纸《经济时报》是其主流媒体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类报纸。①

本文选取论坛召开前后两天间,三家媒体所有有关论坛的报道。经整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27篇。通过Factiva数据库对《华尔街日报》《经济时报》进行关键词“belt and road”“forum”“summit”搜索,分别得到相关报道5篇和7篇。

二、三国媒体的编辑手段对比

(一)报道数量对比

报道数量是体现媒体关注度的重要指标。《人民日报》会前有4篇预热报道;美方仅2篇;印度只有1篇。会议召开期间,中方报道量迅速上升,达11篇;《华尔街日报》因逢周日仅在13日的周末版中有1篇;《经济时报》虽并未派遣代表参会,却刊发4篇关注与会国家,并解释了印度不参会的原因。会后,中国继续推出报道,共12篇,且在会后第一天的报道量达到单日峰值,9篇;美、印在会后报道量都较低,分别为1篇和2篇。

(二)刊发位置对比

《人民日报》将论坛报道置于头版的数量最多,共6篇,其中15日、16日是头版通版报道。此外,14至16日间每天有四整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如此高规格的版面分配足见其重视程度。《华尔街日报》将大部分报道安排在了国际新闻版,仅有1篇置于头版。可见,美国将论坛视为国际新闻。《经济时报》仅将1篇报道置于国际新闻版,半数报道安排在了主要发国内新闻的政治与国家版,可见印度更关注倡议带给本国的影响。有意思的是,《经济时报》还有2篇报道刊发在了国防版,这意味着印度认为倡议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还是一个关乎国防的项目。这两篇报道分别是India to skip China's mega Belt& Road Initiative, CPEC tops Delhi's concerns(《印度将不参加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仍是印度最大关切》)和Beijing plans to turn Pakistan into its economic colony(《中方欲将巴基斯坦划为其经济殖民地》),它们都提到了涉及印巴领土争议的中巴经济走廊,这正是印度对倡议忧心忡忡的核心原因。

(三)体裁对比

同一个新闻事件采用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反映的是媒体对用什么分量的形式传播什么分量的内容的判断,因而也是媒体报道观念的体现。本文将样本分为消息和通讯。

《人民日报》60%的稿件都是通讯,共16篇,包括见闻、侧记、纪实等各种通讯类型,便于更加翔实地报道论坛,同时也适合借助一定程度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段融入媒体的立场,如《共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侧记》。余下的消息中,一类是报道会前准备的短消息,如:《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确认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另一类是报道会议议程的长消息,此类消息大量引用国家领导人演讲原文,较为模式化。其他两家都以消息为主,而且《华尔街日报》80%的消息都是短消息。

(四)是否配发评论对比

是否为报道配发评论,能够反映媒体对新闻事件价值大小的判断,同时,也能管窥媒体对该新闻事件的立场——这往往是无法或不便通过报道反映出来的。

《人民日报》围绕丝路精神、习主席开幕式上的演讲配评论,旨在多方位解读倡议的重要意义。在三家媒体中,其数量最多,共12篇。其中逾半数是专栏评论,如17日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刊于专栏“钟声”中。“钟声”即“中国之声”的谐音简称,是《人民日报》的一个重头国际评论专栏,代表中国就国际问题表明立场。《人民日报》配发的评论规格很高,逾半数属系列评论,有4篇是仅次于社论的评论员文章,还有1篇刊在了头版。《华尔街日报》没有配评论。《经济时报》配发了2篇评论,分别是Here's why India skipped China's OBOR summit(《这就是为什么印度不出席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Strengthen Indo-Japan Partnership(《加强印、日伙伴关系》),明显地表达出印度对倡议的疑虑。

三、三国媒体的报道主题对比

(一)角度对比

《人民日报》的报道视角最全面,涉及会前准备、论坛议程、国内外反响、论坛成果;《华尔街日报》没有明显的角度侧重;《经济时报》从警惕倡议危及自身国防安全的角度关注论坛的国际反响。

《人民日报》约四成报道聚焦论坛议程与国内外反响,如15日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与会人士热议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分别引用数十位与会人员的引语,体现国际社会对倡议的积极评价。从报道手法上看,《人民日报》逾九成的报道采用宏观叙事的框架,大多数是对倡议或论坛做概貌式呈现。唯一一篇采用微观视角的是《我们准备好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开放首日见闻》,该文采用了记者体验式观察的方式。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角度虽无内容上的侧重,但报道手法上却表现出经济媒体的特色。比如,报道会前准备时,它选择了在开会前两天股票市场不允许大额交易的新闻:Chinese Regulators Support Local Stocks---Market participants instructed to avoid large sell orders ahead of summit(《中国领导人支持当地股市——市场参与者得到“在峰会前避免大额交易”的指示》)。该文表面上报道的是中国证监会对股市的临时管控,但却借论坛媒体中心的配图,暗示本次管控实为论坛做准备,映射中国并非市场经济。此外,《华尔街日报》虽大多数站在中微观层面展开报道,但借助背景材料却能把主题投射到更大的宏观层面。如Coffee,Clothing, Wrestling Celebrate Chinese Trade Plan/All sorts of firms are adopting Beijing's‘One Belt, One Road'slogan(《咖啡、服装、摔跤齐欢庆中国贸易计划各类公司采用“一带一路”标语》),从中国一家牙刷公司说起,运用背景材料简介倡议相关情况,再列举大量中国企业跟风使用与自己业务毫不相关的标语,最后以牙刷公司总经理的引语收束全文,传递出中国普通民众、企业其实并不了解“一带一路”,仅因爱国情怀蹭热度的印象。

印度没有参加论坛,但《经济时报》却很在意其他哪个国家、派出怎样规格的代表参会,如As India remains uncertain, US to drive down One Belt One Road(《当印度仍在犹豫,美国加入“一带一路”》),表达了印度对美国参会的不满。

(二) 词频对比

1.中国强调“合作”,美、印强调“(中国的)结合、连接”。中国报道中的高频词为“合作”“建设”“发展”,说明我国媒体着力强调的正是“一带一路”的宗旨。反观美、印的报道,几乎没有“合作”一词,对应使用的是“knit”(使紧密结合)、“connect”(使连接)等,这些词弱化了各国合作的概念以突出中国的主导地位。

2.印度看重“Pakistan”等周边国家。印度的关注点在于倡议对其在周边地区的利益的影响。所以,除“India”“China”“countries”外,“Pakistan”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共出现了46次。“CPEC”(中巴经济走廊)、“Gilgit”(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也多次出现,这些都体现了印度担忧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插手两国领土争端,进而使印度有失去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危险。

(三)材料对比

本部分将从三家媒体中各选一篇代表性报道分析。

1.《人民日报》。以《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为例,全文除了导语与结尾处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致辞外,全文以传达习近平演讲内容为全部材料。

2.《华尔街日报》。以Xi Casts China as Champion of New Order/President opens summit with call to‘foster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习主席将中国打造为国际新秩序之皇/召开峰会来呼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例。在该篇报道中,记者使用的骨干材料——习主席的演讲内容,仅占全文篇幅的15%,背景材料却超过了80%,其借助背景材料传达出一个隐含的观点:倡议是中国欲成为国际新霸主的战略步骤。具体来说,报道在简要介绍完倡议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后,借有人质疑倡议背后的意图,补充了一些国家担忧中国企业占据本土市场的背景材料。接下来,在报道美国代表在会上要求中国保持透明,遵守国际投标规范时,又补充了此代表国防部部长的身份,以此暗示美国当局认为倡议涉及国家安全问题。随即又以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印巴争议领土这一背景材料引入国防安全话题,强调自倡议提出以来,本次会议是中国第一次将倡议与国家领土主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用习主席呼吁各参与国尊重彼此国家核心利益的引语,暗示这是中国强迫各国默认其南海的主权。最后一段,用中国即将换届大选来暗指习近平在此时召开这个会议有个人政治目的。

中美上述两篇报道的对象都是14日习近平的演讲,但材料的运用迥异,前者旨在政治文本的宣讲,后者以提供背景信息的方式隐秘地表达倾向。

3.《经济时报》。以India to skip China's mega Belt&Road Initiative, CPEC tops Delhi's concerns(《印度将不参加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仍是印度最大关切》)为例。在报道中,记者也使用了诸多背景材料来间接地透露自己的态度。如在报道参会代表时,记者选取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尼泊尔三国代表,这样的选择也反映出此前高频词中透露的信息。具体而言,在介绍与会的斯里兰卡总统时,报道特意以定语从句的形式补充了他此前刚在国内接待了印度总理,透露出了印度的不满,而后另起一段背景材料报道斯里兰卡接受了中国80亿元的投资却意外地没有让中国潜水艇在斯里兰卡驻扎,暗示斯里兰卡即使参加了倡议也不必然对中国言听计从。

(四)消息源对比

《人民日报》报道中超过1/4的消息源都是倡议参与国官员,是其使用最多的一类消息源;《华尔街日报》与《人民日报》类似;《经济时报》则为本国学者,约占总数的一半。

《人民日报》选用的都是对倡议持肯定立场的消息源并清晰标注其姓名、身份。相反,《华尔街日报》和《经济时报》都存在使用匿名消息源的情况,尤其是后者,如India to skip China's mega Belt&Road Initiative, CPEC tops Delhi's concerns(《印度将不参加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仍是印度最大关切》)一文,5个消息源中4个均为“熟悉论坛的人”等此类消息源,且都表达消极态度。《经济时报》还常常借被动语态模糊消息源,如:China is said….(据说,中国……)。《华尔街日报》也在多篇报道运用“Some governments are concerned that…”(一些政府担忧……)这样泛化主语的表达。大量的匿名消息源很难不让人怀疑,媒体是在借消息源之口表达自己的特定立场。

四、三国媒体报道的总体呈现及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一)三国媒体报道的总体呈现

《人民日报》以充足的报道量、高规格的版面设置、密切的言论配合、多侧面的报道角度、准确明晰且对倡议持肯定态度的消息源对论坛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将倡议呈现为各国合作共赢的国际公共产品,并积极传播国际社会对倡议的正面评价。

美国在最后时刻才决定出席论坛,政府的这一姿态反映在《华尔街日报》上,就是对论坛既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又关注有限。通过对其少量的报道规模、报道视角中背景信息的运用、高频词分析,可以鲜明地看出美国报道背后隐含的观点,即倡议的真正意图是谋求改变国际秩序。

印度虽未参会,但却非常关注哪些国家——尤其是与它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参加了此次会议。《经济时报》借助报道的刊发位置、所配评论、报道角度、材料等手段,把所有的焦点都汇聚在地缘政治的话语框架下,充分表现出对倡议威胁印度国防安全的担忧。

(二)三国媒体报道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1.丰富报道视野,适当展示多元声音。在报道论坛这类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时,中国需要抓住开展对外传播的机会,但既然是对外传播就宜有更丰富的视野。完全正面的有关国际反映的报道可能导致受众的怀疑,相反,如果在保证报道基本立场的框架下,适当展示多元声音,并辅以评论等新闻手段,可能更有利于巩固我们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2.改革宏大叙事模式,多手段增强报道可读性。首先,积极开拓新颖的视角,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趋势,②将国家战略对接到普通人。其次,积极运用背景材料说话,充分开发背景材料在丰富报道内容同时又兼顾立场建构的重要功能。最后,积极探索白描式的新闻语言,少说空话、套话,增加对细节、场景的描写,让事实生动起来,让苦心搭建的有关中国故事的新闻议程真正入脑、入心,并向世界传播开去。

注释:

①Ken Auletta.Citizens Jain.[N].The New Yorker.8 Oct.2012:52.

②杨振武《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故事》,2015年7月1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猜你喜欢
经济时报华尔街日报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也许没有《华尔街日报》模式,但故事终究是报道的基本
印度经济增速跌至新低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Discussion on Social Governance Mode under New Normal Concept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天河二号仍是世界最强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