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族元素的发扬与规避
——浅谈“内蒙古新浪潮”电影中的“内蒙意象”

2019-03-20 08:39闫弘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内蒙蒙古族内蒙古

闫弘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从First青年电影展展映开始自己电影事业第一步的内蒙籍导演,以年为单位在国内艺术电影圈内崭露头角,引得多方瞩目。2018年,坊间更有“内蒙古电影新浪潮”之说,来嘉奖和期许这些生长在内蒙古辽阔大地,为这片土地的电影吹来新风的年轻人。

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表现蒙古族的电影《塞上风云》公映以来,不管是建国十七年的草原电影,还是七八十年代的摸索电影,内蒙电影几乎无一不体现草原的秀美风景,配合着辽远宽广的草原歌曲,演员们总要骑着骏马,赶着羊群,挤着牛奶,在草原上恣意飘荡。九十年代,塞夫麦丽丝夫妇更是创设了“马上动作片”,惊艳四座,享誉国内外。世纪之初,宁才导演的《季风中的马》,以一个简单朴实的故事诉说了如今草场退化,草原荒漠化严重的严峻现实。不难看出,这些导演们的作品都流露出浓浓的原乡情结,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德格娜、张大磊、忻钰坤、周子阳四位年轻导演不再将视野局限在牧区、历史题材,反是纷纷介入城市视角,表达的思想和元素也十分多元,除却艺术上可以传递的思想性,在商业上也有一定追求。而对前人最爱凸显的内蒙意象“草原与马”,他们或沿袭前人,继续用“马”或“草原”来象征人物,或者淡化地域,淡化象征,亦或采用其他“内蒙意象”来比拟一段关系。

一、缅怀父辈的花开并蒂

“内蒙古新浪潮”的四位导演之中,德格娜导演是蒙古族人,家学渊博。她的父母正是内蒙古著名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告别》源于德格娜的真实经历,讲述的是导演塞夫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发生的故事。父亲的癌症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生死的大背景之下投射出中国社会的父女、母女、夫妇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是一部缅怀父亲的作品,是献给父亲的礼物。《告别》中最经常出现的意象,就是“马”。马作为蒙古族人的一大精神图腾,在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意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经常参与叙事,或者本来就作为故事中的一环。《告别》中的蒙古马,不大承担过往电影里叙事或道具作用,这里它极具象征性。父亲修葺新房子,最先将一副马的画作固定在客厅内,祖母家的墙上本就挂着马匹的画作,而父亲在入睡之前,也会把玩小马玩具。“马”代表着蒙古族人的自有天性,当生死加持其中,成为不羁的马匹背后,本就是一种苦难的解脱,自由的象征。影片结尾,女儿最后与丈夫住在了父亲生前准备的新房子里,客厅仍然高悬张那张马匹画作,她保留了父亲留下的礼物,而她与女儿在蒙古马画作之前的互动,犹如父亲与祖母之间的互动,精神源头代代相传。在影片筹拍初期,德格娜也曾犹豫,是否要在影片中流露出明显的民族相关情节,但创作时她发现“在创作当中,我慢慢发现,我的思维方式、做事的风格跟我爱人(汉族),还有我身边非蒙古族的人确实不一样。这时才突然明白,原来我是受到这种文化影响的,虽然我表面上看已经完全不是蒙古族了,但是我跟汉族又不完全一样,内在和外在之间有特别大的反差。”[1]这种内在的身份割裂与认同,在“马”这个细节上,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告别》的最后一幕,播放了早年由塞夫麦丽丝夫妇拍摄的《悲情布鲁克》片段,《告别》与《悲情布鲁克》的剪辑出自同一人之手,张建华。他的儿子张大磊,为自己的父亲拍摄了一部电影《八月》,《八月》曾被评价整体风格与杨德昌的《一一》十分相似,充斥着早年的台湾电影新浪潮风情。与德格娜出同样出自制片厂大院,如果不是特意提及《八月》的拍摄地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也许大多数观众只会疑惑片中的口音,但并不能很明显地捕捉到电影真实的拍摄场地。淡化地域元素是导演张大磊的有意为之,他想表现出一个符合当时年代背影,可以是任何地方的北方小城。影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在他小升初的这个假期,默默看父亲工作单位的人事变迁,自己家中的亲人离世。在他穿上中学校服的那一刻,懵懂的小男孩也彻底告别了他的童年,进入了青春。影片虽然淡化了地域特性,但在电影制片厂的内部生活,还是映射了导演自己的童年,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经历。影片对下岗的描写浅尝辄止,导演并不想表现具体的电影厂的坍塌,而是想借电影厂改制之口,述说那个消逝了的,一去不复回的美好时代。

相似背景出身的两位导演,都有过海外留学经历,在讲述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的故事时,选择了截然相反了两种意象模式。《告别》完满地继承了“草原马”的精髓,有一代电影人的精神传承,而《八月》极力撇去地域的影响。但两部作品的共性,除了对父辈的追忆、童年的追溯,还有人类之间共通的情感体验。这一点有别于常见的内蒙古电影,过往的内蒙电影,往往是拍摄一个蒙古族同胞身上的故事,影片强调的重点,是这个人的民族特性。《告别》逆其道而行之,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的死生大事,降落在这个蒙古人身上,这里既有人类生老病死的普遍共性,也有其身为蒙古族血性男儿面对疾病的特性,对普通观众而言,影片中的父女、夫妇、母女关系甚至可以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一些照应,而影片中这些细碎的情感,如对未来的迷茫,日常生活中的龃龉与温情,并非是某个民族独有的产物,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迷思。《八月》所主要强调的亦是如此。不管是电影厂还是钢铁厂的坍塌,国有工厂的改制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就是旧时代的倒塌,新时代秩序的建立。不管这个故事发生在塞外的呼和浩特,还是寒冷的哈尔滨亦或温暖的海南,这是当年的中国人,共同面对的问题,而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升学,比如思春,比如亲人离世,更是一个孩童成长过程里,无法规避的几大现状。两位导演或将自己熟悉的民族特色融合,或全面摒弃家乡特色,为的便是突出特例中的相似。

二、社会关怀的不谋而合

与德格娜和张大磊两位出身“根正苗红”的导演相比,在社会上浸淫多年的忻钰坤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心迷宫》,并未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或人生过往,反而将视角对准农村,是一个极具当代特色的农村题材的犯罪片。但实际上,忻钰坤导演最先准备投拍的作品,确实是与自己的家乡有关,只是《心迷宫》在当时有投资商赞助,导演便把握机会率先拍摄了《心迷宫》。《心迷宫》的横空出世,使得忻钰坤不再是早年的无名小卒,资本和投资商介入,他有了足够的资金得以筹拍心目中真正的处女作——《暴裂无声》。

《暴裂无声》的拍摄地在忻钰坤的家乡包头,内蒙古知名工业城市。影片色调昏黄黑暗,与大众所熟悉的绿草悠悠的草原印象截然相反,反而处处透露着一股被污染的肃杀气息。主角张保民居住的村庄,因为过分开采煤矿、恣意建造化工厂致使环境污染,贫穷的居民喝着污染的水,重金属中毒,大量村民双腿水肿,而新生儿则普遍患有轻微智力障碍,得到了好处的村长一箱一箱往自己家搬运矿泉水,根本不理会村民的死活;中产阶级律师的女儿在一番绑架案后得以幸存,律师得知事情的真相却对救命恩人张保民三缄其口,而失语的底层哑巴张保民,还在锲而不舍寻找已经不会再回到身边的儿子。电影里有一个草原人民经常见到的意象,“羊”。牛马羊三种牲畜共同构建了草原的生态之美,鲜嫩可爱的羊群多半是作为展现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道具”所出现,有时用以体现蒙古族或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饮食习惯,偶尔是整个故事的线索,《暴裂无声》用“羊”代指如同主角一般失语的底层群众。电影中,富人昌万年最喜烹食羊肉,绞肉机一片一片切着新肉,谈笑间便是几条人命的轻易离去,营造出一股“人为刀俎,我为‘羊’肉”的灰心感,更为被轻易宰杀的“羔羊”鸣不平。电影中的车牌设置也颇为考究,取与“蒙”相似的“豢”做车牌,“豢”字本意便是喂养牲畜,结合电影本身的象征,这个改编恰如其分。忻钰坤表示,他拍摄这么一部“上层失态,中层失德,底层失语”的罪案类型片,目的是唤醒观众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与注目。

《老兽》的出发点也是如此。《老兽》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子女绑架父亲,父亲状告子女”的当代家庭荒唐闹剧。与《告别》中凸显的“草原马”父亲不同,主角老杨的性格里有很多戏剧化的极端体现,但这些极端有妥帖的安在这个人身上,使得他身上似乎有着每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中老年男人的疲惫身影。老杨的悲剧源头,是内蒙古发生的真实事件。鄂尔多斯地区煤矿、稀土、天然气的大储量让当地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一度跃居香港,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发展刺激之下,鄂尔多斯市大兴土木,投资新楼盘,民间借贷也蔚然成风。2011年,煤炭量价暴跌,鄂尔多斯的发展呈断崖式下滑,人员流失,老板们卷款私逃,工地停工,烂尾楼林立,鄂尔多斯因此有了“鬼城”之名。影片就这样发生在荒凉萧索的“鬼城”之中,老杨因早年的产业而发家致富,又因为将手上的财富尽数投资房地产而身无分文,他为人仗义却又捉襟见肘,只得拆了东墙补西墙,日子过得乌烟瘴气,最后与子女们彻底失和,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影片中同样出现了明显的草原意象,“骆驼”与“牛”。老杨的朋友委托老张照料自己的骆驼,老杨转眼就将骆驼卖到集市,用卖骆驼的得到的牛肉来讨好自己养在外面的第三者,后来因为友人管他来讨要骆驼,他又挪用了妻子做手术的钱,买了一头奶牛给朋友。借口,同样也是真心告诉朋友,养奶牛远比养骆驼生活要好过的多。草原的精神图腾“马”同样在这部电影里出现,《老兽》中的马,并不参与任何叙事,仅作为一个单一的象征而存在,昭示着老杨这个人物的孤独、失败、不合群,同样预示着最后结局的悲剧解脱。

从《暴裂无声》和《老兽》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创作倾向,地域中的常见元素可做象征或情节推动,但这一切为的是使故事的“寓言”与现实联结的更加紧密,归根结底,这两部作品中的草原意象运用背后,是作者对人物、对故事乃至时代的深切反思。

三、总结

不难看出,几位新导演在描摹家乡的作品里,并没有一味仿照前人,用各项可以体现家乡风貌的元素和意象来完善片子,相反,影片中的内蒙意象本身服从于故事主题与立意。这种克制的展露,使得他们拍摄的作品,已经不仅是独属于蒙古族同胞的故事,它可以发生在内蒙这片辽阔土地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可以发生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乃至地球村上任意一个个体,一个家庭上。可以是一种情绪,也可能是一件罪案,对草原意象的合理运用背后,是新一代电影人对当代内蒙古电影的探索与发掘,也深深蕴藏了当代内蒙青年电影人对家乡的浓厚的责任之情。在中国电影市场日趋多元,日益繁荣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出身的电影人也有了更多的平台去抒发、展现自己家乡、民族的风貌,“内蒙古新浪潮”,不会是昙花一现的过去时,而会一直持续下去。

猜你喜欢
内蒙蒙古族内蒙古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内蒙古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蒙某低品位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内蒙占地区辽代城址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