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席到引领:论科幻电影背后隐形的文化张力

2019-03-20 10:58张梅张梦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幻片科幻电影流浪

张梅 张梦雨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一、浅尝与缺席:中国科幻电影的荧幕初探

随着科幻电影的多元化创作,逐步形成软科幻与硬科幻之分,软科幻多以科学想象为支撑,其核心内容多为反映人文、宗教、哲学方面的思考。而硬科幻则是基于严密的科学基础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言性创作,通常伴随着大场面的展现,如今观众在电影市场上乐于消费的多为后者,中国科幻电影的缺席也正是基于硬科幻电影创作的基础之上达成的行业共识。

实际上,中国科幻电影并非完全空白,1938年的《六十年后上海滩》就是一次科幻类型的尝试,1958年北京电影厂拍摄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以及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小太阳》都属于科幻电影,只是中国科幻电影自创作之初就未形成市场化的量产趋势,对科幻类型的涉猎多半浅尝辄止。在好莱坞《星球大战》的强势引领下,1980年上海制片厂再一次拍摄了《珊瑚岛上的死光》,影片改编自童恩正的同名科幻小说,被公认为是内地最早的科幻电影作品,1980年上映后,掀起了一阵短暂的科幻片创作热潮。

不难看出,中国科幻类电影的起步并不算晚,但早期几乎所有的科幻创作都无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科幻题材电影在1960年--2000年期间,创作总量仅十余部。其深层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有着重要关联,中国有着悠远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温故知新、经世致用的文化观使得中国的文化底色中更注重对历史的回顾。类型片的出现和批量性创作的深层文化基因通常伴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恐惧,正如爱情片是对现实世界中纯爱关系欠缺的恐惧,科幻片的创作与叙事母题往往显现出对于未来和未知的恐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民族历史较短的美利坚民族会对科幻如此钟爱,短暂的历史文明使得美国人更乐于探索未来领域,以期获得更为丰富的自我认知,而中国的丰富历史储备使得中国人对未知的恐惧要弱化许多,所谓以史为镜,历史的丰富性消解了对未知的恐惧。

除却文化基因,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好莱坞科幻电影大行其道的年代,中国近代史上的反法西斯战争、解放战争正风起云涌,反思战争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宣传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一度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此外,优秀科幻文学作品与硬性的技术支持是科幻电影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幻文学创作氛围的欠缺以及科幻电影开发的资金与技术的缺乏,都使得中国电影人不敢轻易触碰科幻这一“空白领域”。

二、前景与前进:中国科幻电影的荧幕之光

2014年,刘慈欣的科幻文学作品在各大平台崭露头角,联动反映下的科幻电影逐步打开创作僵局,《乡村教师》、《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三体》等文学改编版权的业内争夺,掀起了科幻电影创作风潮。

(一)文化底色:《流浪地球》中的“浓浓乡愁”

《流浪地球》自上映以来,便被称为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电影的特效画面体现了业内特效技术的高水准,片中被冻结的万里长城、东方明珠、奥运大厦以及白茫茫的冰原,都为影片塑造了末日感以及地球即将毁灭的恐惧感,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地下城中大量的中国红元素,与春节档的喜庆感相呼应。

《流浪地球》以地球毁灭为主线,人类在地表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并带着地球开启了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的旅程。编剧对原小说进行了二次创作,将中国人传统的家国观念融入影片并使这一核心观念贯穿整部影片,引导着整部影片的走向,将中国人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回家和希望这两个概念一直带动着影片在往前走,中国人对乡土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这种情感在影片中被不断放大,传统的那份“淡淡乡愁”在电影中也升级为了“浓浓乡愁”。中国科幻的内核一直有别于欧美科幻的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体现的是一种将全人类团结在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电影弱化了中国人的身份,将整个人类当做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天下大同”作为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一个共识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二)荒诞喜剧:《疯狂外星人》的科幻式臆想

而另一部在春节档上映的科幻片《疯狂外星人》,同样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上映首日,该片以4 亿票房稳居榜首,此后却因口碑不佳形成两极分化,质疑多来自于该片科幻元素不足和主题表达与故事呈现方式不匹配,内容低于期望等。其实该片共有939 个特效镜头,上百位动画师参与了影片制作,尤其是片中外星人奇卡的面部运用了时下流行的“动作捕捉”技术,猴子欢欢也是特效制作而成,完成了传统科幻电影中难度较大的生物特效,导演宁浩认为最好的特效是应该隐身为故事服务的,不能成为评价科幻片好坏的唯一标准。《疯狂外星人》最为亮眼之处实则是其科幻外壳下民族优越感的臆想表达,影片将美国精英阶层以戏耍的方式进行了彻底的调侃与解构,将与外星高等生物建交的荣誉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转交给了中国的底层耍猴人,凭借中国传统的酒桌文化消解了美国精英阶层的优越感,形成了独有的中国本土化科幻电影的叙事范式。

三、科幻类型繁荣背后的文化自信

上世纪二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技术日趋成熟,在经过《人猿猩球》和《2001太空漫游》的创作热潮后,好莱坞科幻电影日趋壮大,开启了科幻电影的黄金创作时代。经过一个世纪的工业发展,好莱坞已成为科幻大片的代名词,其百年来的科幻电影制作经验几乎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学习和借鉴的全部来源,同时也成为评判中国科幻电影的行业标准,如何在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强势阴影下,开启自主创作之路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难题。

以好莱坞科幻电影为标杆,对科幻类型电影的软硬之分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创作道路上的瓶颈和技术鸿沟,《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本土化的硬科幻电影不仅在票房上获得了佳绩,在主题立意与艺术表达上同样交出了一份令市场和观众满意的答卷。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中国科幻电影一直空白,即便创作了《逆时营救》、《机器之血》、《机器侠》等科幻影片,其市场表现和口碑评价也是差强人意,这些包裹着科幻外衣的剧情片完全无法与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提并论。应该看到,《流浪地球》的最大贡献并不止于飘红的市场前景或人气暴涨的上座率,而是中国科幻创作背后体现的文化自信与技术自信,正如《流浪地球》的主演吴京所说,中国科技的说服力已大大增强,一部中国类型的科幻片可以提升中国人的志气。

《流浪地球》的出现,无疑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日趋成熟的体现,是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证明,同时也弥补了硬科幻的“隐痛”。影片开头所呈现的无数个推进器喷射出暖白色的巨大光柱的画面是在经过一千多张,概念图的筛选后最终确定的样本,这一恢宏场景的再现,几乎再现了原著精髓。影片扬长避短,着重于宏观场景的设计和气氛渲染,避开了一些容易出错的细节展现,最为关键的是,影片70%的特效都由国内团队制作而成,摆脱了特效制作依赖国外团队的传统,实现了一次中国电影工业引领中国电影市场前行的仪式化之举。《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它确实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起点,为国产科幻累积了好的经验,它所带来的意义超越了电影本身。

猜你喜欢
科幻片科幻电影流浪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流浪猫鲍勃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