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泣血,铁骨铮铮

2019-03-20 00:37佚名
求学·素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字字颜真卿行书

佚名

国之瑰宝

苏轼曾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画至吴道子,书至颜鲁公”。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王羲之后声望最大的书法家。千年来,他的书法影响了无数人。

《祭侄文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横59.6厘米,纵29.2厘米,它与苏轼的《寒食帖》、赵干的《江行初雪图》一起被称为“镇馆之宝”。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国,宋元以前保留的书画真迹不多,历经战乱还能流传至今的书画基本上都是稀世之珍。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的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丰碑的有三位杰出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排名第一的《兰亭序》真迹现不知去向,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便是当世第一行书,可谓是中国书法现存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

《祭侄文稿》的珍贵,不仅在于其历史悠久,也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字字泣血,铁骨铮铮”这八個字是后人对《祭侄文稿》的评价。

这幅字,凌乱潦草,字字皆是血泪交织灌注而成;这幅字,涂改很多,满纸是忠魂泣血,是看山河破败后的不甘。

它满载国破家亡的悲痛,是盛唐那段沉重历史的见证。

《祭侄文稿》是在安史之乱后,50多岁的颜真卿看着自己堂侄的头骨写下的。

唐玄宗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和堂兄颜杲卿一门忠烈,与叛军奋起反抗。

那时,颜杲卿驻守常山郡,颜真卿守着平原郡,兄弟二人遥相呼应,牵制住一部分敌军力量。为了助父平叛,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常常往来两郡之间联络。

天宝十五年,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颜季明被叛军斩首,颜杲卿也遭安禄山残忍杀害。“安史之乱”中,颜氏一门有30余口被害。

两年后,颜真卿有机会派人到河北寻找兄弟和侄子的遗骸,最后只觅得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部分尸骨。

家仇国难齐上心头,50多岁的颜真卿痛哭失声。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他为侄子季明写下祭文,这就是《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

字字泣血,笔墨含情

国仇家恨萦绕在胸间,颜真卿对着侄子残损的头颅,挥笔写下这篇文稿。

颜真卿强压悲痛,在祭文开始时字迹尚且工整克制,但当他开始回忆侄子生前,写到“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时,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字迹松弛起来。

写到“贼臣不救”时,老人似已完全被悲伤吞没,涂抹修改开始多起来,也顾不上整理笔锋和及时蘸墨,枯笔擦过纸面,仿佛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一位涕泪满面的老者在颤抖。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通篇作品,颜真卿在“父陷子死”这四个字上笔墨最重,这是兄侄惨遭杀害的悲壮结局,颜真卿对兄长与侄子惨死的切肤之痛与对叛军的切齿之恨跃然纸上。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写到亡侄的“首榇”(放头骨的棺)在三年后才被收得归葬,短短几行里改了又改;写到“呜呼哀哉”时,字迹已近草书,怕是早已哀恸不能自已,早已痛哭失声。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颜真卿涂了改,改了涂,一个个浓重的墨迹,正是他的斑斑血泪。

作书之时,颜真卿被满心的痛苦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由于情感激越,这些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在悲壮的情绪下挥洒而出。

颜真卿所书写的,是他的哀叹和悲愤。这是一幅心灵的笔墨图像,是他的情感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假使颜真卿在世再写一遍,怕也写不出这篇《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早已不是一幅书法艺术品,它浸的是至亲血,蕴的是家恨与国仇,代表了颜真卿的风骨,凝聚了大唐从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记忆。

评点:用墨写成的文字,可以留在纸上;用泪写成的文字,可以印在人的心里;用血写成的文字,则会渗透进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

猜你喜欢
字字颜真卿行书
柳佳玮作品
读扶贫日志
潘池勇行书作品
颜真卿拜师
自撰联(行书)
情话
我们许下誓言,在十八岁实现
书画名人汇
劝学诗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