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之花重绽枝头

2019-03-20 00:37江曼祺
求学·素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和服点题

江曼祺

樱花烂漫,落英缤纷,珞珈山这一浪漫景观吸引无数游人到访。(概述材料,详略得当)然而,中国青年身着日本传统服饰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聚焦材料人事)这不仅引发韩国留学生的疑问,更引发中国学子的思考。(“不仅……更”自然引起下文)

诚然,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樱花联想到和服,这一点本无可厚非,(关注此处的说理程序和方法,“对话式”论证,提升了说理的严密性和有效性)然而,身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却令中国导师“无言以对”。(点明问题实质,论证紧扣材料)或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常见的审美行为,并无不妥,(提出“他说”,寻找论证突破口)其实不然,其不妥之处在于“樱花和服”这一组合不仅有对外来文化的盲从之嫌,更是失却民族尊严与自信的体现。(追本溯源,反驳、证伪,直击中心论点)

在无数游人为樱花所倾倒时,却少有人知道这漫山遍野的樱花曾是日本侵华期间日军为缓解思乡之疾栽种的,虽当年的樱花早已枯亡,如今供人们欣赏的樱花是中日建交后日方所赠,象征中日友谊,但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忘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关注长句内部的逻辑层次,此处论证细针密线,条分缕析,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正如戴逸所言:“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导师之“苦笑”,苦于这些青年朋友对历史的无知,对民族自尊的漠视和民族自信力的缺失。(段尾点题,关注引用后的“评述性”文字,缘事析理,贴近材料人事)

然而,类似事件在生活中却比比皆是:争相庆祝外国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却鲜有人关注;吹捧外国产品,却对国内同样优秀的产品嗤之以鼻……(类比论证,将关注对象扩展到社会,揭示事件的社会意义)梁思成曾有言:“一个民族的自卑和自大都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一方面,外来文化来势汹汹,另一方面,国人缺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因引用句重在关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因而 “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并列式说理在逻辑上无法与上文做到无缝衔接,建议改为“此类事件的产生固然不乏外来文化来势汹汹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漠视与无知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缺失了民族传统文化这根柔软又强韧的细丝,失魂落魄的人们便容易在外来文化的漩涡中迷失方向,从而进一步导致民族自信力的缺失。(段尾再次点题,此处巧妙化用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那根柔软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和“在任何时代,文化的断根和撕裂都是可怕的,失去对文化的敬畏和尊崇,亦有让全民失魂落魄之虞” 。活学活用,做个有心人)

若想重建民族自信,复兴传统文化不失为良策。(想办法、提对策)文化的复兴,不应是民族自卑或自大的产物,而应是一场在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后,在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春风化雨。(难能可贵的是这份开放、包容的心态。言辞精致、大气)显然,我们不应该拒外来文化于千里之外,而更应该把握时代潮流,(此处的论证失之空洞,建议改为“而更应该在兼收并蓄的同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改动后的句子意在使上下文的逻辑衔接更为紧凑)呼唤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让蒙灰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旨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国人甚至国际友人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倾倒,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也深受大众喜爱,传统文化的复兴呈现百卉争妍的大好形势。(此处重在关注传统文化复兴形势大好,例证丰富。美中不足在于缺少与下文引用句之间的必要衔接。建议补充“这样的尝试为我们敞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国人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梁思成曾有言:“只有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次的民族自信。”(散见于文中的几处引用,极大地提升了议论文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此八字,颇见情怀,意味深长)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失为一方沃土,民族之花理應朵朵绽放。(段尾点题,简洁、有力)

点评人:深圳中学 高云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和服点题
日本文化的象征:和服
文末点题太直接
和服日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