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2019-03-20 00:37马永宾周丹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马永宾 周丹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Hcy(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断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250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即58例无斑块组与122例不稳定斑块组以及70例稳定斑块组,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 结果发现58例无斑块组占250例患者24.8%,而颈动脉斑块组192例占总患者75.2%;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浆Hcy水平检测结果相对于无斑块组来说是上升的;且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两者相比之下,Hcy水平是升高的;通过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呈正相关,OR值大于1,为1.29,96% CI值为1.10~1.31,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血浆Hcy水平的升高是形成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因子。

【关键词】Hcy;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01

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1]。研究表明,血浆Hcy水平能直接影响外周血管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针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否有关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断治疗的ICVD患者250例作研究对象,250例患者均是符合ICVD诊断,发病后2天经CT等检查均证实为ICVD。在选取的患者中,男145例,女105例。

1.2 纳入标准

(1)250例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会议》提出诊断要点及相关标准[3]。

(2)所有患者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为唯一病患,未出现意识障碍、痴呆精神紊乱等疾病。

(3)所有患者的病程为大于5个月以上小于1年。

(4)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订的同意书。

1.3 方法

250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所用的仪器为飞利浦牌24J-5200型多普勒超声仪。取卧位,嘱患者伸长颈部,将探头对准锁骨上窝,对管腔流通、血管走向以及血管壁厚度进行记录。同时,将检查结果与对应患者的颈动脉主干、分岔处以及颈内动脉行扫描并记录。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颈部的斑块存在情况分为无斑块、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Hcy水平。

1.4 观察指标

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时,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无斑块形成者确定为无斑块组,出现低密度回声且斑块表面粗糙不平的确定为不稳定斑块组,有高密度回声且表面光滑的患者确定为稳定斑块组。

血浆Hcy大于15 umol/L时,诊断为高Hcy血症,并观察不同斑块组Hcy含量,分析Hcy对斑块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A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数据,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材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的比较t检验,相关性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无斑块组58例(24.8%),不稳定斑块组122例(49.7%),稳定斑块组70例(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经Logistic线性回归性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呈正相关,OR值>1,为1.29,96% CI值为1.10~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结果显示,无斑块组患者的Hcy水平含量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而且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相比,Hcy水平及高Hcy血症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可能因为不稳定斑块会容易脱落,造成脑血管堵塞形成脑梗,相比于稳定斑块组的患者其危险性更高。高Hcy水平可以破坏患者斑块的稳定性,使危险性变得更高,所以高Hcy是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血浆Hcy水平的升高是形成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因子,对其的检测,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 剑,李立洲,张亚芬.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07:31-33.

[2] 邓宇鲲,闫 冰,陈 涛,马志刚,邱 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05:363-366.

[3] 陈明霞,李 蕾,王 海.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机制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25-126.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5例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评价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诊绿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的临床疗效
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