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行为习惯的策略

2019-03-20 12:34许文周
关键词:普通话发音行为习惯

许文周

【摘 要】

朗讀习惯是在素质教育阶段需要养成的主要学习习惯之一。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要的交际工具,因为人口基数较大,地方语言繁杂且晦涩难懂,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普通话普及的关键是教育,主要的普及对象是学生,而朗读是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通过朗读文章,进行普通话的发音和练习,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

学生朗读 良好习惯 培养策略

朗读主要的是发音、语调的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在教育阶段的朗读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会遇到一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对学生的朗读教学带来阻碍。在大语文观念的指导之下,引导学生准确朗诵文本,培养良好的朗读行为习惯,进行语言教育的重点方向。

一、朗读教育的问题

1.教师素质不达标

因为新一届接受过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才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在教育整体中起到的作用有限,整个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老一辈的教师。但是由于教学质量不同,资格比较老、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可能在朗读的技巧和口语能力上略有欠缺。虽然素质教育要求推广普通话,进行普通话教学,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老教师还是习惯使用放眼,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语言环境”。

其次,由于城乡差距等众多原因,很多教师即使能够改正自己的教学语言习惯,但是却面临口音奇怪的“窘境”。因为很多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就不重视普通话的教学,所以自身就没有标准的普通话基础,在进行教学时,常常普通话中夹杂方言,很容易对学生朗读语音产生误导。还有一些地方发音习惯导致的细节错误,比如,四川人说普通话分不清“n”和“l”,湖南人分不清“f”和“h”等等。

2.学生“有口难开”

朗读必须要使用普通话,且他的语言组合形式和正常的交流是不一样的,因此让一些学生“望而生怯”,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没有共同朗读的环境,对不不符合群体标准的行为很容易引导别人的误解和嘲笑,学生没有经历挫折,在乎他人的看法。因为一些文本中比较直白的情感表达和夸张的语言形式会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到“不好意思”,因此不敢大声朗读。

第二,学生自身的普通话能力不佳,朗读时出现错字错音、卷平舌不分等一些发音错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怕被别人嘲笑,被老师批评,所以不敢开口朗读。

3.朗读习惯不一致

有过语文教学实践的教师都知道,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真的只是在“读”而已,他们不在乎朗读的内容,也不注重朗读的形式、技巧、语音、语调和情感等等要素。

“拖音”是学生集体朗读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拖腔拉调、摇头晃脑、胡乱断句、嘻嘻哈哈、随意改字的“乱读”现象撑出不穷,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朗读习惯良莠不齐。

有些学生朗读就是应付了事,快速读过文章,吐字不清,文意不明,甚至没有进行断句,简直是“一气呵成”;有些学生朗读时中气不足、有气无力、语言平淡、没有一点起伏。各种朗读习惯不一而足,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朗读训练,在平时的朗读中也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要求。

二、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策略

1.提升教师朗读素质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朗读素质:

对“老教师”的培养是关键,这些教师应该自行学习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学生的语言教学,加强朗读教育的力度;其次改正自身语言习惯,无论课前课后,都应该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学校自觉使用普通话,为学生创建朗读的语言环境;最后是锻炼自身的朗读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普通话不达标的教师要多听、多练,纠正和完善语言发音的错误和缺点,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进行朗读教学。

2.鼓励学生开口朗读

学生在集体中更容易开口进行朗读,所以教师要增加集体朗读的频率,让学生习惯朗读。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朗读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朗读对于自身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感等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朗读是一种才华,是值得尊重而不是取笑的;多鼓励害羞内向的学生,让他们明白朗读也是一种自我能力的体现,是值得表扬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自卑”的学生,越是语言能力差,越是不敢朗读,越不敢朗读,语言能力就越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好的破解方法就是张开嘴、发出声。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指导,让他们对听广播、诗歌朗诵,跟着电视、语音进行跟读,对比录音来纠正自己的发音。对于发不准的音节可以请教老师、反复练习,直到能准确发音为止。

3.培养良好朗读习惯

良好的朗读习惯需要在反复的联系中自觉形成,而朗读练习需要注重两点:朗读频率和朗读态度。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高频率的朗读训练是关键。教师一定要多组织朗读,不管是集体朗读还是自由朗读,朗读的内容也是多多益善。反复的练习能让学生形成朗读的思维,形成一种正常的行为习惯。

其次是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技巧的朗读。在进行文本朗读时,规定发音要求,正确利用标点符号进行断句,注意语气和情感表达,把握朗读的节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而不是单纯的“读”

【结 语】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学生在教育阶段必须养成的基本能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敢开口、常开口,提升学生的发音能力和语言技巧,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行为习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宁兴荣.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7(09).

【2】张民.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策略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

【3】张黎.浅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A】. 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C】.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3(4)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发音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17
Playing with u_e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