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语就差一票

2019-03-20 12:29
人生十六七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素国语粤语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通用国语”在全国推广,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會始末记》,详细介绍了1913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会议的经过。

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

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读音统一会员,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举2人,蒙藏各1人,此外华侨代表1人。会员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下列四条之一:1.精通音韵;2.深通《小学》(古时称“文字学”为“小学”);3.通一种或两种以上外语;4.谙多种方言。

根据上诉规则,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会议结果。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

读音统一大会在1913年2月15日开幕,会议逐一审定了6500个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国音”。当时为了记录定下来的“国音”,临时采用了一套注音符号系统。字音确定以后,下一个任务是核定音素,并且确定一套字母系统来表示音素。按照黎锦熙先生的记述,会议进行到这个地步,出席者日渐稀少,但是对于“字母”问题几乎打起架来。

当时字母提案颇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3个方案:1.偏旁派,仿照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汉字,取其偏旁为字母;2.符号派,主张另外制定一套符号系统;3.罗马字母派。与会者多日争论僵持不下,结果浙江代表许寿裳等人以及与会的教育部职员周树人(鲁迅)提议,就使用在审定国音期间使用的“临时符号”为注音符号(《国语周刊》刊头上的符号就是这种“注音符号”)。这套符号是章炳麟所创,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状,与前述三派无关,可称为“简单汉字派”。这套“注音字母”在大陆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时,至今台湾和部分海外华人依然在使用。

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但不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从以上国音统一大会的过程来看,所谓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只是个民间传说。

猜你喜欢
音素国语粤语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粤语学堂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素意识与自然拼读整合训练的探索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❷不定冠词a与an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