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前行

2019-03-21 21:28
成才 2019年8期
关键词:读帖书写书法

我2003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2014年,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转行成为了一名专职书法老师。2018年11月,作为专职书法教师的我,在市级书法展示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三点水》,并对自己承担的武汉市第四批教师个人课题《小学书法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帖能力的策略研究》进行了详细汇报。与会的专家和老师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武汉市书法教育上的里程碑”。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书法,是理论性和操作性的交融。从语文教学到书法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什么,支撑我跨越两个学科之间的鸿沟,完成一次自我的蜕变?

一、一切从变开始

角色变了·····

书法教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专业技能上,要求非常高。面对这门陌生的学科,我从研读教材开始,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并将《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与教材结合起来,系统地从头学起。

在2014年11月,武汉市毛笔书法优质课竞赛中,我代表江汉区参赛,执教了《双耳刀和单耳刀的字》一课。扎实的书写基本功和大气流畅的教学风格,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一等奖。在活动的颁奖典礼上,我主持了整场活动,并向全市书法老师展示了这节课。

在书法教育上,虽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是我清晰地知道,自己在专业化发展上,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

怎样将传道授业解惑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如何在教学的同时又能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

意识变了……

书法教育的现状并不让人乐观,在很多学校里,它被作为一门“副科”,要么由语文老师兼任,要么由美术老师代管,真正能够很好落实的并不多,更不谈高效。正是有这样的现状存在,所以执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是远远比不上自己的专业课程的。

我所做的第一个转变,就是重视它!

既然选择了书法教育这条路,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2016年10月,我拜了师父,开始书法专业的学习。老师从最基础的执笔、运笔开始教我,我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断揣摩。一般人学书法只需要自己学会怎么写就行,而我,还要关注用怎样的方式能够让我的学生学会。

思想变了……

教学思想的转变,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差别。

我学到的越多,对书法这门课程的敬畏之心就越大。写好祖国的文字,是中国人传承母体文化的要求,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基本素质。在大力弘扬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指导学生写好祖国的文字,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我就开始琢磨,自己在学这个内容的时候是怎样的,应该注意什么,哪些地方要强调,怎么用合适的语言表达……经过了几轮的实践,慢慢的,我跳出了教材本身,更多地去挖掘教材背后的内容。

行为变了……

第一轮教三年级的时候,在《圆点和方点》这一课,我是详细将两个点按照课本上的方法进行讲授,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这两个点的形态特征和书写方法都没能很好掌握。在第二年又教三年级的时候,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重点讲圆点,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圆点的形态特征。在我的提示下,学生用“背圆、腹平、嘴尖尖”三个词准确描述出圆点的形状,再通过形状去探究笔法,这样的方式,比教师单纯的讲授和范写要好得多。有了学习圆点的方法,学生也能举一反三学习方点了。

二、相信思考的力量

近两年,不论是在自己学书法的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生写书法的时候,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读帖的重要性。可以说,读帖是学好书法、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一环。什么是读帖,应该怎么读帖,怎样让孩子们掌握读帖的方法,这些问题也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万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事的道理,明白的越深刻越彻底,做起来就越容易,越顺手。“书法”二字中的“法”,指的就是书写的“道理”。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法帖犹如老师,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苏东坡曾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姚孟起也在《字学忆参》中告诉我们:“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必得其妙,始能入神。”这些书论都说明读帖在学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书法教学中,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写好一个字的技能,还是掌握写好字的方法,亦或是形成正确书写的能力,让他们哪怕是时隔多年以后想练书法的时候,随便拿起一本字帖,知道从何下手。

基于我在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在学书过程中的这些思考,我申报了第四批武汉市教师个人课题《小学书法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帖能力的策略研究》,对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读帖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通过科研引领教学。

三、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我认为,个人课题的研究,就是在教学间隙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借助自己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素材对教学体验和感悟进行的文本总结,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审视、反思、深化和升华。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底蕴的积累和教育思想的升华,也有利于教育问题的发现和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书法专业论文和书法教育方面的文献,理清了“读帖”的科学含义和实质,这对于我自己进行书法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读帖,是为临帖作好准备,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和过程。通过读帖,对字帖的用笔、结体、章法了然于胸,临帖时才能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我就开始关注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读帖能力。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才能想办法去解决。于是我尝试着,将自己在学书法过程中的感悟和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指导学生读准笔画的形态特征时,我引导他们对每一个笔画细致观察,找出相同笔画的细微区别。比如:在执教“四点底”和“皿字底”时,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四个相同笔画的形态特征,从长短、粗细、大小、角度进行多方位地比较它们的不同。还通过画辅助线的方式,准确观察每个笔画的走向、关系,把握每个笔画的形态特征,对学生书写帮助很大。

在读用笔方式时,我有意识培养他们养成从形状联想笔法的习惯,让他们认识正确笔法的重要性。例如,在执教《横》一课时,我将两个横画的起笔及收笔部分遮挡起来,让学生判断两个横画哪个写得更好看。学生只看行笔的部分,表示无法选择。当老师拿开遮挡物时,所有的学生一致认为,藏锋起笔、藏锋收笔的那个横画更好看。这样的读帖方式,让学生印象深刻,在书写时自然也会多加注意。

四、学生的进步是永恒的目标

我所在的西马路小学,是一所流动人口占到90%以上的学校,370多名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孩子在校外参加过书法的学习,其余99%的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受的书法教育。一到六年级全学段落实书法课、配备专职书法老师、开设书法及篆刻兴趣社团,这些,都让学生受益。

作为书法老师,我潜心教学,认真辅导。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学生的书写水平越来越高,看着他们自己的书法作品被装裱起来挂在学校的走廊上展示的时候,那一张张小脸上都是抑制不住的开心与自豪。

每次校园展示活动,孩子们大方自如地书写,给来宾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类书法比赛中,也逐渐可以看到他们自信的身影……书法教育,从来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而是让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熟悉和掌握传承几千年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方法,沉下心来,真正能够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让这渗透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在不断熏陶中逐渐被唤醒。

十六年的教师生涯,让我成长、积淀、蜕变……生命给予我们的,有太多美好的瞬间,而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也一直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突破、不断砥砺前行。栉风沐雨、乐在其中,它也必将用丰厚去回报你的坚持。

猜你喜欢
读帖书写书法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用什么书写呢?
学好书法,重在读帖和临帖
读懂细节 临出神韵
——《书法练习指导》五上《读帖与临帖》教学课例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法欣赏
读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