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语境下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19-03-21 23:37胡继艳
巢湖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俗艺术设计

胡继艳

(滁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历史逐渐沉淀而来的,是中华各族人民精神脊梁,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两个文件以来,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说明“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已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俗艺术往往以形象化的造型、主观性的色彩、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信仰、审美等情感诉求,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意象为存在前提,它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意愿,既是凝聚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俗艺术文化理念和审美价值的直观反映,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与象征寓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被统筹在“设计学”学科门类下。这一结构的设置与调整,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存在方式及课程发展、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命题。探索民俗艺术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寻求设计教学中民俗艺术的转换方式,不仅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个性化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且还将推动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通过民俗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融合,一方面便于引导学生认知民俗艺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达到创作出符合时代感、民族性特征的现代设计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国内一些高校非常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在相关领域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相关性、民俗与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在民俗与设计之间相关性研究领域主要代表有仇国梁[1]、王晓蕾[2]、李佳蔚[3]、周星、陈春[4]等。 他们认为民俗文化和艺术设计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地方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精髓,汲取民俗图案等优秀文化中的营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应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国的艺术设计引向世界,以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民俗与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领域主要代表有陆曦[5]、郑建鹏[6]、龙卫兰[7]、刘宝成、陈瑞琳[8]、华思宁、王令中[9]、李明、金月仙[10]等。他们认为要提高我国地方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重点应该以高校所在地文化为依托,通过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建立以培养现代设计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认为将民俗艺术与设计有效融合已成为应用型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实践领域,代表人物主要有靳埭强、韩美林等。他们将中国民俗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设计出了许多世界经典作品。比如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招贴画设计灵感来自于佛手与如意的造型。著名设计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灵感来自于中国吉祥鸟——凤凰的造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艺术图案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实践表明:现代设计与中国民俗艺术相融合是今后我国设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将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已成为我国设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将特质鲜明的地方民俗艺术精髓与现代设计教学相结合,已逐渐成为地方高校提升办学特色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民俗艺术在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应用教学中的意义

民俗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是现代设计师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大学生是文化创造的主力军,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融入民俗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意义主要有: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民俗艺术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众真、善、美情感的表现载体。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中,民俗艺术作为传递审美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承、再创造,最终将民俗艺术中的精华积淀下来,有利于实现新时期设计文化语境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因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民族语言等差异显著,所以民俗艺术样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形态,既有静态的造型类,也有动态的表演类。深入挖掘和提炼各类民俗艺术中的造型、色彩、意蕴等审美意象和精神内涵,将其作为设计教学资源融入课程中,让师生践行民俗艺术的审美与内涵,可以增强族群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三,有利于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目前我国 “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11],因此特色化办学将成为地方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民俗艺术是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用活态传承的方式,结合现代视觉语言、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全新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利资源,也是地方特色办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民俗艺术与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

(一)民俗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化一脉相承

视觉传达设计应用性很强,设计出适应人们需求的作品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目前在我国部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还没有完全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设定,课程设置模式化、办学定位程式化等现象还存在。这些现象导致一些学校专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民俗艺术起源于现实生活,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礼仪等活动息息相关。受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如陕西华县的皮影、河北蔚县的剪纸、陕西社火马勺脸谱以及河南淮阳的泥泥狗等,它们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民族文化,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将民俗艺术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相融合,既能弥补部分设计中缺乏内在精神的不足,有效地促进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的更新与完善,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域优秀文化,开启新的视觉空间和审美领域,为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特色化办学探索新的可能性。

(二)民俗艺术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供可持续的活态资源

民俗艺术是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众的审美观念、情感气质和精神信仰等。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民俗活动不断演进、变化,民俗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造型体系越来越独特,是天然的艺术教育资源宝库,成为视觉传达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例如,民俗艺术中的文字元素主要是通过文字组合、字体变形、谐音寓意等方式,来传达民众的民俗观念。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主要是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分析、归纳,进而进行主题性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民俗艺术图形元素是指以象征、夸张的手法,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寓意内容,对动植物图形、非生物图形及各种抽象符号图形赋予一定的风俗观念与审美情趣,来寄托民众祈福禳灾的愿望。民俗艺术色彩元素是指在视觉类民俗艺术中存在的、具有情感表达和象征寓意的各种色彩及色彩组合,如 “青赤黄白黑”的五色观与五方、五行相辅相成,蕴含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12]。民俗艺术中的特色元素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供可持续的活态资源。面对当今部分民俗艺术传承濒危的现状,通过民俗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有机融合,培育出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起到助推作用,使民俗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得以延伸与发扬。

(三)民俗艺术丰富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内涵

民俗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美学思想、美好的吉祥寓意等,是真、善、美的集中载体。民俗艺术丰富的品类和样式反映了民众的价值观念。例如剪纸、皮影、泥塑艺术形式是民俗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些文化符号至今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年节张贴的春联、结婚张贴的窗花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也烘托了热闹、喜庆的氛围,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地域优秀文化为立足点,培育出具有多面和较强综合素养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当前,一些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内涵不够丰富,有待提升特色,其中未充分挖掘出地方优秀的民俗元素,缺乏对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是其原因之一。地方高校大多是省属或市属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利用现代视觉语言和现代技术手段,把地方民俗艺术中的积极因素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艺术品味和吸引力,最终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内涵的丰富。

四、民俗艺术传承语境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它切实地服务于民众生活。“现如今正处于创新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更为多元和交叉。设计从业者应用本土的视觉语言表达东方意识和文化内涵,活化当代设计。”[13]设计竞争与未来社会的发展一定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构建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设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我国民俗艺术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就其现状而言,其传承与保护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民众的积极参与。要想使民俗艺术得到可持续发展,民俗艺术融入现代设计进行设计转化、设计应用、设计提升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培养传统文化资源设计转化类人才,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民俗艺术资源调研,拓展创新思维方式,提升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实效性

1.依托地方民俗艺术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供方向

对于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关民俗艺术的内容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没有发挥出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优势。因此,地方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在通识课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和社会的需要,依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将 “地方民俗文化”“地方民俗艺术”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与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形成特色化发展之路。当然,特色化发展之路并不意味着特立独行,要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本土优势,正确处理好民俗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优化出一套全面、合理、有特色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并尽可能与各学科进行交融,努力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明确方向。

2.加强地方民俗艺术资源调研,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供活态资源

高校是资源优化的枢纽,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要发挥高校的枢纽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实地写生、访谈、拍摄等手段,考察与收集民俗艺术形象及文献资料,真切体察来自原生态地区具有地域性民族文化习俗、工艺美术和传统造物元素,深入了解其中的审美意象、象征寓意、民俗内涵等,加强学生对民俗艺术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审美等能力,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最直观的素材。深入实地调研,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空洞说教,使学生更直观地欣赏民俗艺术、主动参与实践考察,使课堂教学更加立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的民俗艺术作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欣赏大量的艺术作品,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艺术品味,再把调研的资料进行梳理、剖析,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这无论是对民俗艺术传承,还是对地方高校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都是互赢互惠的。

3.拓展创新思维方式,为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内涵建设提供动力

传统的民俗艺术有着独特且自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如民间剪纸,有时会出现侧面的人物有两只眼睛的画面[14]。这种展开式思维方式,大胆地将不同空间的事物放置于同一平面上,打破了空间和自然的限制,突破了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民俗艺术是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强调文化创意。如惠山泥人、淮阳泥泥狗、徽州三雕、凤阳凤画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鲜明的艺术品,创作者们赋予丰富的情感于其中,表达吉祥的寓意、美好的憧憬等诉求。探讨其艺术情趣和精神内涵,建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民俗艺术进行提炼、再创造,与现代生活契合,实现创意设计的完成。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设计元素的不断积累,丰富视觉传达设计文化内涵的创意与表达,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这种视觉语言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思维方式得到拓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这是拓展学生设计视野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为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内涵建设提供动力。

(二)加强专业教师素养提高,聘请传承人进课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设计师组织讲座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育人的关键在教师。高校开设教育教学行为是为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最核心推动力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观念决定了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夯实人才培养基石

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地方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求紧随时代发展需求、创意新颖、设计形式独特的艺术形式。校内的专业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开阔眼界,专业素养要不断提升。一方面,教师除了自学以外,还要通过外出培训、观摩、深入企业内部参加实践、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等方式,来加强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即根据教师的专长、优势来设置不同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如对高级职称教师目标的设置要不同于中、低级职称教师目标的设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增强教师发展的潜力,以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

2.聘请民俗艺术传承人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常态,将其引进地方高校,并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对民俗艺术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承人是民俗艺术的主体,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可以立足于传统技艺的既往开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等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民俗艺术传承人到高校传授技艺,补充和完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传承人对于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而言,关键在于其拥有原汁原味的民俗艺术传统,能够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在民俗艺术传统上的不足。通过高校的教学平台还可以突破传承人本身在思维和视野上的局限性,拓展传承人的思维广度,实现传统民俗的当代再现。例如:滁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整合校外办学资源,把凤画传承人请进课堂,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凤画的传承与保护和开发与利用,并请传承人与专任教师共同商讨开发相关课程。聘请传承人进课堂传承技艺,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促进地方民俗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3.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设计师组织讲座,促进师资队伍完善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是立足于时代,并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根据市场需求,改变相关设计理念,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设计师到校组织讲座,是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包括设计学领域专家、民俗艺术研究学者、行业设计师、设计学领域专家等,他们掌握着当代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与设计经验,能带给师生前沿的设计理念、实践经验;民俗艺术研究学者掌握着丰富的民俗艺术方面知识、信息,能够使师生更多地接触民俗艺术,从而摆正对民俗艺术的认识态度,营造良好的民俗艺术传承氛围;行业设计师掌握着行业内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给予师生实践方面的指导。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更好地实现教学、专业以及有关行业的相互融合,这不仅可以开拓师生的设计视野,还会带来市场前沿的人才需求信息,为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依据,从而有效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优化课堂教学,注重科学研究,积极组织或参加相关设计比赛,助推教学质量提升,改善教学效果

1.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主宰教学成效的关键,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教学结构。第一步是课前预习。目前我国正处于大数据建设时期,运用优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学习。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个人学习和互动学习,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来提升对学习内容的认知。通过微信互动、QQ在线等方式实现成果分享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第二步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师生面对面直接讲解、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目标和线上学习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课前线上学习的知识和课堂讲授知识密切关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第三步是课后反思。教师要对自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反思,虚心地听取学生的反馈以及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改进。学生也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悟出心得,增长见识。教师教学的反思、学生学习的反思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并按照启发式、案例解析式、互动式教学方式以达到应用型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三是优化课堂作业与练习。课堂教学的每个实践环节都应该对应有质量的衔接性主题练习内容,并要针对应用型定位培养的学生设计递进式、深入式、多角度的不同形式的作业练习,根据学生掌握的难易度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践练习,以满足学生的各层次需求,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2.注重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学成效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时代生活方式表达的重要载体,民俗艺术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基础,最能体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因此高校要在民俗艺术科研方面,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如课题优先立项、创办主题论坛等方式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积极探讨,深入了解民俗艺术的形、色、意,不断提升民俗艺术修养,为视觉传达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探索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同时也推动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艺术工作者,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还可以为民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民俗艺术可持续发展尽一份责任和义务。在鼓励教师对民俗艺术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激励学生以课题任务驱动、设定主题讨论等方式,在毕业设计中设定相关选题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地方民俗艺术的深入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本土化为切入点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出符合民众需求、地域特色显著的创意设计。高校教师和学生成为民俗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的主体,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民俗艺术与设计活动的实质,并借鉴民俗艺术中的形、色、意等元素,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现代创意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显现。

3.依托行业企业需求,积极参加相关设计比赛,以赛促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竞赛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是校方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完美结合,引领着高校的教与学。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根据社会、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竞赛正是检验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传统的教学课题大多是虚拟课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积极调动起来。面对此种情况,依托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组织或参加包括校内的国内外各项赛事,将学科赛事项目以教学内容的形式融入到课堂中,尤其是民俗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相关竞赛项目中,这不但可以增强赛事项目的特色化内涵,还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体,目标更明确,主题更具有针对性。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赛事内容的分析、研究、实践,使得师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达到教学与竞赛的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人才质量培养的提高。

五、结语

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16]。民俗艺术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地方高校传承和发展民俗艺术不仅是职责所在,而且有利于发挥地方文化优势,构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立足于地方,而民俗艺术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理应成为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重要资源。挖掘民俗艺术中的精华,将其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融合、渗透,一方面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具文化内涵,助推其走入现代生活,以崭新的姿态进入现代大众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与疆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传达出独具中华个性的民族化设计理念。“生活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创造,民俗艺术可以重新组合、应用,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17]这不仅有利于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视觉传达设计内涵的提升,构建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民俗艺术设计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