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建设①
——以楚雄市为例

2019-03-22 05:47陈永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楚雄市楚雄文化景观

陈永香,殷 鹰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在中国的城市构成序列中,城市的规模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域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目前的政治组织层级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是相一致的,作为首都的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就成为城市序列中的宝塔尖,然后是中央直辖的几个城市,再下来是省会城市,这些城市构成中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群,是中国各个区域板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往下的政治层级网络是的地区、县、乡村,地区级行政机构所在地的市(县)一般可以划分为中等城市,其他县级行政机构所在的县城可以算为小城市,乡镇村属于农村区域。城市规模的大小和政治组织层级的高低基本一致,它们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辐射作用大小也是相一致的。由于中国的城市网络构成和中国的政治组织层级序列的一致性特点,在各地城市文化的建设中,相应的地方政府起到了主要决策领导投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和经济实体层面,城市作为‘文化容器’的功能被日益凸现,尤其旅游业的推波助澜下,城市逐渐成为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进行文化想象的特殊意象。与此同时,城市形象作为一种亟待开发的隐喻空间,它的可塑性、多义性和未完成性为同时期正在发展壮大的媒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资源,为城市形象度身制作的各种书写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益浮出水面。”[1](P105)在当今中国城市文化建设语境中,讨论城市文化相关话题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谈到的都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其次是一些区域性的二线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再次是一些地方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性的城市,除了一些古都名邑,边关滨城外,大部分的中小城市,特别是一些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中小城市,往往被学界和媒体忽略,在大的媒体和学界研讨中几乎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况。而这些中小城市无论其数量、分布的地域、生活的人群来说都是构成中国城市群的重要基础,也是体现中国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的研究也应该关注这些在中国城市构成中基础性的中小城市之文化建设,研究关注这一类城市的人文精神建构。

基于这样的缘由,笔者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为例来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文化建设,讨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楚雄市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地域上属于滇中地区,在边疆民族地区中等城市中,楚雄市的规模和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以前的小学教材中,讲到中小城市的章节,其配图是楚雄市市中心的桃园湖广场照片,以此来作为民族地区中小城市代表图片。下面对楚雄市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做简要的论述。

一、楚雄地区的历史文化

楚雄彝族自治州现在所辖九县一市,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考古挖掘的文物中发现,该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踪迹。

(一)楚雄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古发现

楚雄州境内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中,著名的考古发现遗迹有多处,如在楚雄州的禄丰县发现了1200―800万年前的与人类有亲缘关系的腊玛古猿,是森林古猿向直立人进化的典型;元谋县发现了约400万年前的蝴蝶腊玛古猿,其体质介于人猿之间,化石被称为“人猿超科化石”;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人牙齿化石,经地磁炭测定为17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就是著名的“元谋人”,属于直立人种中的一个亚种——直立人元谋新亚种。

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文物证明,楚雄地区大约4000年以前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元谋县大墩子的考古遗址(炭测距今3010多年,相当于商朝晚期)和永仁县菜园子考古遗址(炭测距今3400年左右)发现了用火、居住房屋、工具、陶器、家畜、粳稻、村落布局、墓葬等。楚雄地区发现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青铜器上万件。青铜器有编钟、鼓、兵器、生产工具等。

(二)楚雄城市沿革

楚雄,古代称为威楚。战国时庄蹻通滇,“以兵威定属楚”。清宣统《楚雄县志》记载:“楚雄之名,始自战国,庄蹻开滇略此,曰楚。唐南诏时曰威楚县,又改楚州……考之舆图,威楚相沿已久,地当省垣门户,雄镇迆西八府,明以楚雄名之,殆取楚地雄威远播之义欤。”[2](P14)

楚雄地区地理上位于昆明市和大理市之间,历来是从内地到昆明、大理、临沧出缅甸到孟加拉湾再到印度等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南方对外文化交流通道上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城市。楚雄地区汉代属于益州郡和越嶲郡、永昌郡的范围。唐代设立姚州都督府(今楚雄州姚安县)。南诏攻陷姚州之后,楚雄地区成为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地方政权的属地,元代结束了地方政权的割据状态,楚雄地区重归中国文化之一统版图。元明清三代大量湖广、江西、四川等地的汉族移民到云南,据方国瑜先生估计,明初云南军户占人口的70%左右。元明清以来楚雄地区也有大量汉族移民进入,经过600余年间的垦殖,楚雄地区封建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基本形成了多民族杂居,民族文化交融的状态。一般是汉族主要居住坝区,彝族、苗族、傈僳族居住山区和半山区,傣族居住金沙江河谷地区,回族居住交通沿线的民族分布居住格局。

楚雄城市建设最早的文献记载见《元史·地理志》中“爨酋威楚筑城硪碌居之”,这是楚雄的威楚之名的由来,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楚雄府,景泰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是“楚雄府”。民国时期设立楚雄县,1958年成立楚雄彝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市常住人口588620人,其中彝族有107546;城镇人口33.2万人,占人口比率的56.4%。[2](P229―239)楚雄市市区所在地楚雄市鹿城镇,2010年规划城市建设规模用地49.8平方千米。2010年末统计,城市建成面积36平方千米,城区人口28万人。[2](P530―533)

(三)当代楚雄市的城市建设定位

楚雄的地理状况被称为“九分山水一分坝”,森林覆盖率达到70%,气候立体,山区半山区和坝区气候差异较大,一般坝区气候温润,适合农耕稻作生产,经济条件较好。山区半山区气候多变,适合种土豆、玉米、荞麦等农作物,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也是现在扶贫的主要区域。在当代楚雄地区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就是依山就势,借助自然山水之灵气进行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楚雄市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先后获得了“足球之乡”“体操之乡”“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等荣誉称号,现在楚雄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是“现代化的中等生态城市”。

二、当代楚雄市的城市文化建设

楚雄市作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行政机关所在城市,当代城区的文化景观建设中,优先突出的是彝族文化元素。但作为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市,其文化元素必然具有多元化的色彩。

楚雄市的城市景观建设,近30多年新建打造的文化景观中,彰显彝族文化的景观较多,如彝人古镇、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彝海公园、桃园湖广场、具有彝族文化元素的街道景观、公共设施等;其次是一些属于具有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重建或者改造扩建等,如福塔公园、西山公园、紫溪山森林公园等;其他公共文化设施还有博物馆、图书馆、彝剧院等文化机构及中小学和大学的建设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楚雄城市文化的基本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城市文化功能。下面主要介绍楚雄市城区文化建设中几个文化主题公园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

(一)展示彝族文化的主题公园景观

在楚雄市展示彝族文化元素的文化景观建设中,最早建设的是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公园(现在呈现的是经过重新改造后的景观),其次是彝人古镇和彝海公园。其他具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景观还有桃园湖广场,街道设施等。

1.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

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位于楚雄市区西北边,占地500多庙,是以展示彝族十月太阳历古历法为主的彝族文化主题公园,同时也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娱乐园,是为文化旅游而打造的文化景观,园内布局称为“一海一瀑四广场,六寨八区一条龙”。

公园的正大门前是广场,大门的门柱上雕塑的是两只避山虎,立柱两边是巨大的铜鼓,大门后面照壁的迎宾主浮雕是“彝山欢歌”。往上走是表现彝族宇宙观的“四方八虎”景观,再往上就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圆形的祭天台,占地5220.4平方米,分三台,每台五个出口。三台立面共有展示彝族民间文化的浮雕40幅,画面中有人物7275个,动物2858只;主体建筑以十月太阳历古历法为标志,顶上圆形的建筑平面中,由彝族十月太阳历对应的十个生肖动物柱围绕中间高大的图腾柱和祖先柱构成。柱子上的图案由彝族十个生肖动物和图腾虎、鹰、葫芦等构成。

同时公园内还有一些其他景观建设,如彝族民居、园林景观、彝族民俗歌舞和神话英雄的浮雕及娱乐设施等。

2.彝人古镇

彝人古镇紧邻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位于楚雄市区西北边,2004年开始兴建,总投资32亿多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136亩,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是展示彝族文化为主题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建成的仿古建筑群。项目由政府主导,提供土地,商家投资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其建筑以中国传统的小桥流水和二层砖瓦仿古建筑房屋为主,一般底层是商铺,二层供人居住。建筑样式上主要是以汉族的传统民居样式为主,在颜色图案装饰上又融合了彝族的文化元素,可以说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仿古建筑群,是以仿古建筑群为平台,彝族文化展示为核心,发展旅游业为目的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

彝人古镇是集商住和旅游于一体而成功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主体建筑是为发展文化旅游而建设的仿古建筑群,里面为彝族文化旅游而建设的旅游景观有土司府、彝人部落、毕摩广场等。除了为旅游而建设的文化景观之外,还有地方特产的商铺、缅甸玉的商铺、酒吧、茶室、餐馆、客栈酒店等,也是当地人喜欢去休闲和消费的地方。

3.彝海公园

彝海公园位于楚雄市区的南边,是2012年规划打造的大型城市水体公园,规划占地1709亩,水体总面积725亩,项目完成投资2.06亿元人民币。

彝海公园现在成为楚雄市区南部片区的市民娱乐休闲中心,公园里修建了健身步行道,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去进行健身锻炼,还有文化广场也成为市民跳广场舞、小孩玩的地方。同时也是楚雄市开发的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文化景观。

公园中的文化广场上建设了展示彝族文化的图腾柱12根,颜色是火红的,柱顶上是红红的火把造型,柱体上是彝族文化元素的浮雕,图案如虎、鹰、葫芦、乐器、跳彝族舞蹈的人群等。

(二)展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题公园景观

2003年建成的占地845亩的福塔公园,是由楚雄州政协倡议,社会捐资,在明代古塔(锁水塔)遗址上重建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公园。

福塔公园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公园,以祈福为公园基本主题,景观标志性建筑是福塔,位于楚雄市区东北部的小山顶上,塔高59米,塔身为八角九层楼阁外廊式建筑。塔居正中,景观主要建在塔的南边(朝城区方向)和塔的北面,东西两边都是较陡峭的山。

塔的正南面是5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两层17级青石围栏台阶下是塔碑,塔座1.5米,四方是7米长的石雕凭栏,碑座上立6.9米高的青石碑,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福”字。背面是楚雄福塔记。

其他建筑有广场东边的福苑,四合院式建筑中主殿是先师殿,以孔子和其弟子为主的塑像,主要展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广场的西边是禄苑,里面正对大门的主殿是金玉观音殿,里面塑像以观音的各种变身构成。大门的左边是文官殿,是历史上著名文官塑像,如商鞅、管仲、萧何、诸葛亮、房玄龄、王安石、包拯、耶律楚材、张居正、曾国藩、;右边是武官殿,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和武将出身的皇帝塑像,有孙武、王翦、韩信、卫青、拓跋焘、李世民、岳飞、铁木真、徐达、戚继光。还有财神殿供奉财神。

东西两边建筑的外墙上是一些劝世歌,东边有“人生诀”“知足乐”“知福歌”“享福歌”“乐观谣”;西边有“惜钱歌”“人生歌”“看透歌”“宽心谣”。

广场北面的墙壁雕塑以龙、凤、麒麟和福字构成,广场与福塔中间的二层台上,有童子骑12生肖塑像景观。

福塔正北面广场上中间是巨大的“福”字,周围成圆形的高大立柱上是12生肖像。广场北边正对福塔的是鎏金黄瓦的四合院建筑寿苑,大门两边的墙上有“老年三字经”“老年智慧”“放眼看”“以身为宝”“心胸宽广”“保健康”“健康三字经”的劝世歌。

寿苑的主题是健康养生,求长寿的主题,院子里是巨大的半躺的百子拜寿铜塑像,正殿是寿星堂,里面是寿星和历史传说中的长寿者塑像,大门西边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塑像,东边是历史传说和历史上倡导养生的人物塑像。

除了以上主题公园的建设外,楚雄城市中心以市民休闲娱乐为目标的公园有桃园湖广场和龙江公园。公共文化设施还有楚雄州博物馆和楚雄州图书馆。城市休闲文化景观也包括街道的文化装饰图案和色彩。

楚雄市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中,公园文化景观的布局情况是:东边是福塔公园,西边是西山公园,北边是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和彝人古镇,南边是彝海公园,市中心是龙江公园、桃园湖公园,还有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森林公园4A级风景区紫溪山。文化景观建设覆盖了整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既有利于旅游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市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在楚雄温润的南方气候中,美丽的森林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楚雄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多民族人员构成的城市市民文化上相互认同,大家相处和谐,没有民族之间冲突的问题。由此国家民委2017年12月授予楚雄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荣誉称号;2018年国家林业部授予了楚雄市“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楚雄市内唯一的高等院校楚雄师范学院2009年12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了国家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底授予其“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18年中央文明办提名楚雄市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现正在全市人民中积极的开展进行,2020年中央文明办将对其建设结果进行检查和验收。

(三)楚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得失

楚雄市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体现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城市景观文化建设中地方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基本特征。

楚雄市的城市景观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建的文化景观中,对彝族文化的元素突出较多(作为彝族自治地区,彰显彝族文化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兼顾了楚雄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基本与内地一致,深受儒道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地方文化既有儒释道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也有地方民族文化鲜明特色的现实,对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化景观进行了修复或者重建、扩建等,基本体现了楚雄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

在楚雄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对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挖掘彰显还是不够,新建景观中主要是凸显了彝族文化元素,以彰显彝族文化为主,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基本是缺失的,如楚雄州内生活着苗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在楚雄市的城市中也生活着许多这些民族的人,但其文化要素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汉族文化的元素主要是对历史上的一些文化古迹的修复重建,如福塔公园的建设等。楚雄市的主要街道、公共设施等的景观在色彩上以红色(火的颜色,彝族崇拜火)和火把的造型为主,城市文化建设中单调的色彩会让生活其中的民众产生审美疲劳。

楚雄市在以后的城市文化建设中,突出彝族文化的同时,应该兼顾其他民族的文化展示,体现出各民族平等、文化多元包容和谐的城市文化建设理念,体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城市文化建设是构建居民共有的文化心理空间,城市景观建设中也应该体现城市文化审美的多元性,以满足不同民族居民文化审美的心理需求。

楚雄市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城市在中国很多,其人口构成是多个民族的杂居形态,几乎没有完全是单一民族构成的城市。城市文化多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交融互渗的特征,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引导。文化建设既要展示地方民族特征,也要兼顾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现状,考虑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需要,城市文化建设中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防止其离心力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的滋生。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建设,在强调突出其民族特性的同时,也应该依托自然山水,探寻地方历史文脉,让城市文化建设与地方历史文化之根有机融合,使城市文化既有山水之灵气,也有文化之魂魄。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中,地方的民族性、地域的历史性、文化的多元包容性等都应该考虑,地方民族文化的认同建设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构建要同步进行,地方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设也要同步进行。

三、结语

在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对边疆民族地区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具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引导和促成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众向中华民族一体的方向展开文化的认同想象,强化和巩固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中华民族一体意识。

在边疆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的建设中,既要兼顾民族性、地方性,更要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注重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性的认同建构,防止过分强调某个地方民族的特性,从而产生滋长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进而妨碍中华民族一体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这应引起政府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

在当今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的建设中,体现中华民族一体的文化意识建构上,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国家行政力量的有效推动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同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重新解读建构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猜你喜欢
楚雄市楚雄文化景观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楚雄市公益林管护现状及对策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