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线上印象管理

2019-03-22 21:51孙树靖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表演者媒介社交

孙树靖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拟剧理论”的发展与嬗变

戈夫曼将戏剧与社会生活进行类比,提出了著名的“拟剧理论”。“拟剧理论”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解释为特定情境中的角色表演,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践比作戏剧演员相互配合演戏。根据该理论,表演者通过向观众展示自己来获取认同与接纳,人们常常根据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或者希望留给他人何种印象而选择佩戴怎样的面具、进行怎样的表演。而在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利用语言、技巧或是其他方法来对他人的判断施加影响,而这一过程即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一)前台与后台

戈夫曼认为前台是一个公认的演出空间,表演者以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为目的进行选择性的展示,而观众可以根据舞台设置、容貌外表、言谈举止等对表演者进行判断与评价。后台则是表演者可以确信观众不会突然闯入的地方,也是道具与剧目的藏身之处,是设计与彩排的空间,人们在这里调试设备、磨合演练、检查疏漏,直至登场。它是化妆间,同时也是卸妆间,回到“后台”的表演者可以放下道具、不说台词,甚至忘掉自己扮演的角色来打破常规、自我发挥。①

(二)给予与流露

当一个人出现在他人面前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他的动作、态度等分析他的人格特质、社会地位以及他所期待的人们回应方式。因此,了解个体的信息对于正确给予个体期望的回应并向个体给予合理的期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体的表达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给予型表达;二是流露型表达。给予型表达包括利用各种言语、符号或是附着在这些符号上的信息蓄意谋划的传递“包装”和“整理”后的讯息,目的在于直观地影响他人的行为及对自己的评价。然而,当个体面对面地面对他人时并不会直接向他人提供有效信息,许多关键性的信息往往是在互动之外或是隐藏在互动之中。往往通过个体无意间表露的倾向加以判断。表露涉及更具有场合性的传达,即在一定情境下非言语类的,无意间的动作、神情、神态。

(三)媒介使用如何影响人们的表演

戈夫曼认为自我呈现或印象管理即为人们习惯性地根据他人的回应来展现自己。梅罗维茨将戈夫曼提出的概念与媒介联系了起来,同时引入麦克卢汉等媒介技术学派的思路,提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对人产生影响的途径,即社交媒体通过改变情景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媒介实践过程中,媒介与人是相互影响的。人利用媒介发布信息、更新动态,而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交流方式与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②伯尔尼·霍根把自我呈现区分为两种类型:同步的“表演”和异步的“展览”。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阐述的主要是面对面进行的实时表演,而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动态信息展示通过数字化技术储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这种状态下,遗忘成为了例外,而记住成为了常态。用户在发布信息时不仅要考虑当下情景消解的情况,还需要考虑未来当他人检索这条信息时对自身评价等因素。与同步“表演”相比,异步“展览”强化了“给予”,弱化了“流露”。异步展览给表演者留下了藏拙与选择性展示的时间与机会,而表演者无意间表现的情感态度则在很大程度上被隐藏。

二、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呈现

互联网的崛起使得线上互动成为我们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网络中的印象管理逐渐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自我呈现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对于想象中的观众的预测及情景消解情况下的线上印象管理。

(一)想象中的观众

我们可以将个人看作根据观众及情景调整自身行为的演员。互联网的全球互联、全网互通改变了以往交流对象的人数较少、构成单一、圈层分明、可接近性等特征,我们的交流规模前所未有的扩大,各阶层之间不断融合,这使得我们无法确定实际观众的情感倾向。而真实的观众越不可见或越不为人所知,表演者就越依赖于他们的想象力。在观众未知的情况下,想要确定何种自我呈现较为合理变得极其困难。想象中的观众在改变表演者行为方面与真实的观众一样有效。想象观众和实际观众之间足够大的不一致会造成负面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不一致甚至更加危险,因为更多的观众意味着有更多双眼睛去发现所犯的过错。这些不一致导致了:心理、社会和经济动荡,如失业、工作中的申斥、大学的拒绝、医疗保险福利的损失以及其他生活后果。《2017 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45%的用户“微信关系”超过200 人并且职场社交成为微信社交的重要一环。

(二)新媒体与语境消解

“情景消解”是传播学者波伊德提出的,用来表述当原本相互隔离的场景消失时,人们需要重新评价应采取何种印象管理策略以及自我呈现方式。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是即时性的互联互通,这一特性增强了人际沟通的互动意愿,降低了沟通成本。社交媒体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控制延伸到人际传播领域。社交媒体将其用户的所有联系人被扁平化,由此出现了“语境消解”现象。③电子媒介越来越多地介入了空间结构划分的情境,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情境界限和定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演员表演的场景进行了重新排列,并由此推动了人们对“合理自我呈现”观念的转变。前台和后台的边界变得模糊,消除了此前信息获取的障碍。情境融合导致了中台行为,以及一个情境分成两个以上情境时导致了深后台和前前台行为。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向为“一对多”,而新媒体则实现了全民传播、全网互联的状态。普通人也开始面临和卡迈克尔相似的两难选择;与此同时,情境消解也对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等的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情景消解背景下的线上印象管理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流动变得更加畅通迅速,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媒介信息流的作用下,社会情境不断变换组合出新的情况,要求表演者重新评估在该环境内以何种身份、角色进行表演,以获得期待的受众反馈。随着线上好友数量和多样化程度的提高,用户并没有减少线上表达;原因在于,一定程度的自我表露能够帮助其获取更多桥接型社会资本。④情境消解并非仅仅造成自我呈现的混乱和无所适从;它还能够促进自我展示,为社交圈的构建提供便利,以及提供更多获取新信息和社会资本的机会。⑤

( 一) 保持形象稳定性,规范化自我呈现

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动态信息,包括阅读文字、所摄图片、欣赏的音乐、电影等影视作品,目的在于塑造自身品位高雅的形象,向受众传递有效地正面信息。2019年春晚“打假警察”翟天临在一次直播中问粉丝“知网是什么”。至此,博士后翟天临一直用心打造的娱乐圈“学霸人设”彻底崩塌。作为一个新媒体环境的公众人物,其行为必须具有稳定性。这要求个体对自己的欲望、想法以及与公认的价值观不一致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维护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否则就会出现人设崩塌的现象。

(二)有选择的自我呈现

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虚拟性赋予了用户隐藏真实信息、塑造自身形象的可能性。表演者在与想象中的观众互动时,要在重要时刻或关键节点展示自己异于常人的能力以加深观众对自身的印象,使观众对自己产生一种神秘、敬畏的情感,以更好的塑造自身形象。通过对观众进行分类,在信息进入传播渠道之前就将不利于自身形象塑造的内容进行筛选出去,对观众隐藏此类信息,以维护自身形象。例如,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即根据对观众可能的反映以及观众观看完此类信息后对表演者的评价,向不同的观众传递不同的信息,展示不同的自我形象。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流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交流效率,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交行为同样受到了超出想象的关注。新媒体带来的情景消解,使得过去的那种“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的情况不复存在,我们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评估自身行为的可接受程度,寻找“前台”与“后台”的平衡点。同时,人们在社交平台表演的狂欢中,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我们在塑造自身形象过程中更需要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注释:

① 周葆华.从“前台”到“后台”: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业的“可视化”[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25):35-71.

② 黄旦.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2):5-19.

③ 黄旭,张丹.新媒体语境下个人形象呈现的转变[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15-16

④ Vitak,Jessica.2012.“The Impact of Context Collapse and Privacy on Social Network Site Disclosures.”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 56(4):451-70.

⑤ Davis,Jenny L,and Nathan Jurgenson. 2014.“Context Collapse:Theorizing Context Collusions and Collision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 17(4):476-85.

猜你喜欢
表演者媒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妙猜两数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