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调查研究

2019-03-22 21:51汤雯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交个体受众

汤雯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根据腾讯《2018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一亿,每天有超过10 亿的用户登录微信,用户每天发送信息和通话次数超过4 亿,微信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社交工具之一。大学生群体是微信的主要受众群。分析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状况,了解大学生当前的人际交往行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回顾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被广大学者认为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者。该理论以受众为中心,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愿望和需求。茨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需求共有五大类,即认知的需求(获取信息、知识和理解)、情感的需求(情绪的、愉悦的、美感的体验)、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稳固身份、地位)、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的接触)、纾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有着特定的心理和社会需要,可以使受众获得满足。

二、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调查

(一)调查对象介绍

本次调查的493 名大学生中,男女生比例接近1:1,在年龄分布上,以18-23岁年龄段为主。在就读年级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大学生较多,在文理科分布上,文科共计210 人,理科共计283人,理科生略高。总的来说,被调查的大学生在性别、年龄、年级以及专业上较为均衡,被调查对象的选择有效。

(二)微信使用行为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主要表现在功能和强度两个方面。

1.微信功能。这里笔者对微信功能做出了分类,共计四大类。通讯功能(文字信息聊天、在线语音视频聊天、图文链接转发)、社交功能(微信朋友圈、微信表情包、微信群聊)、娱乐功能(微信扫一扫、微信公众号、微信小游戏)、生活功能(微信支付、微信定位、微信红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微信的四大功能皆有使用,其中以通讯功能和社交功能的使用最多。

2.使用强度。为了调查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强度,笔者在问卷中共设置了微信使用时间、微信使用频次、每天微信使用情况等题项。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每天在线时间大于3 小时,每天打开微信次数大于15 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已经离不开微信。

三、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和满足

(一)获取信息

信息的发送、传达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不同于手机,微信的信息发送获取更加便利,途径更加广阔。和其他社交软件一样,微信也有文字信息功能,动动手指就可以发送或者接收信息。然而,微信的在线视频语音和图文链接转发功能,使得信息的接收传送更加多样化。在线语音视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类似于面对面交流的视频语音功能,使得用户的信息传达接收更加即时、简单。

(二)维护交流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其本身的出发点就在于社交。大学生利用微信,不仅能够进行信息传达,维护日常交流,同时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表情包功能、群聊功能也拓宽了交流的广度,加深了交流的深度。微信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远距离人际沟通更加便利。微信使得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可以随时与家人朋友聊天,视频通话使得交流如同面对面一样。对于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微信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和父母保持交流,促进了家庭关系的维系。

(三)情感表达

微信建构了一个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强关系网络。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建构了一个以好友为基础的熟人圈子社交,个体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与情感表达更加自由与舒适。由于微信好友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在微信平台,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抒发情感。微信成员与个体的强关系性以及微信功能的简单易操作,促使个体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由。现代社会的高压力和快节奏,使得人际交往过于表面化。微信成为个体分享和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微信个体可以任意表达内心想法和感情。

(四)自我满足

微信为个体的“自我”与“本我”建立起一个屏障。微信使用背后的“自我”,与现实中的“本我”存在差距,而处在微信后台的自我往往让人难以察觉,微信的使用可以满足个体的自我展示。微信这一媒介会让个体感受到他人的关注并产生交流的兴趣和欲望,微信的使用能够满足个体的被关注欲望,满足自我。

四、结语

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深深的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和情感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使用应防止过度依赖,应该正确使用微信这社交工具。

猜你喜欢
社交个体受众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