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主持人发展路径探析

2019-03-22 21:51张超成都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播主持人受众

张超 成都广播电视台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当天,搜狗公司与新华社带来了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创造性地“克隆”出与真人主播同样具有播报能力的“分身”。第一位“AI 合成主播”工作不久,全新升级的全球首个“AI 合成女主播”出现在受众视野中。

2004年,国内第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主持人“江灵儿”主持第四届成都国际电脑节。201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吉祥物卡通羊---阳阳负责给观众发红包。2015年12月22日,东方卫视的《看东方》采用小冰播报天气,其语音自然度与人声的接近度已达同行业最高。2016年2月,央视新闻客户端6.0 版本上线,支持新闻语音播报功能。2017年6月3日,网红机器人dobi 出现在《出彩中国人》节目中,运用自己强大的AI 语音系统与撒贝宁对话。2018年1月,电视纪录片《创新中国》在深圳卫视播出,该纪录片配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语音合成的方式,重现了已逝著名配音艺术家李易的声音。2019年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撒贝宁携手“小小撒”亮相舞台。

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远不止这些。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世界媒体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拓展了播音主持的创作空间。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应用的问题审视

语音情感识别步骤包含数据采集,格式化预处理,关键特征提取,模型训练,模型识别。①AI 主播是一种高级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主播在唇形、表情等副语言表达中逐渐完善,但在语音、语调、情感把握上仍无法超越主持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表达与受众审美的不匹配

感情色彩有喜、怒、哀、乐,态度有肯定、否定、赞扬、批评之分。以新闻播报为例,主持人在处理一篇稿件时要从播出目的上把握稿件的态度和分寸,同时要根据稿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等因素综合考量。播音员通过对稿件的理解传递新闻,从而与受众产生巨大的共鸣,有时是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从“人工智能”的出现,到大面积的“应用”,体现在语言的三重空间:生存—规范—审美,由信息共享到娱乐共鸣,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全方位扩张正在步步为赢,拾级而上。②语音可以复制,但语言表达的温度无法复制。人工智能主播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其传播效果只是传递新闻消息,缺乏对新闻内容的把控。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只能满足初级的信息共享,无法产生与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传播效果与节目诉求的不协调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兼顾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的交叉学科,具有人格性、新闻性、艺术性等特点。当人际传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地位逐渐显现时,为了提高传播效果,大众传播中出现了在镜头前和观众“聊天”的主持人,这是对人际传播的一种比拟。人工智能是“比拟”的“比拟”,其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

节目的品牌效应和主持人的品牌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灵魂,节目主持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对一档节目的品质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应考虑节目与节目传播旨意的契合,如何能传情达意、深入人心,赢得受众的喜爱。在此过程中,主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显现,而“AI 合成主播”无法完成节目传播效果的深层次诉求。

(三)控场能力与直播需求的不一致

随着媒介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节目制作出现了大屏小屏结合、3D 虚拟前景技术等多样化发展特点,这些技术手段均需主持人通过技术认知、业务素养、知识结构等实现。

无论是商业活动还是大型晚会,直播节目还是录播节目,突发状况总会不断出现。新闻直播类节目的现场连线、春节联欢晚会零点倒计时等突发情况,往往都是主持人运用思维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让节目顺利完成,这是人工智能主播无法达到的。在2007年《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直播过程中,接近零点时,现场突然出现了两分半的空档,董卿的临时救场发挥,被主持界称为“金色三分钟”。

三、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核心素养的构建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播音主持领域是大势所趋,简单重复性工作可替代,但主持人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动摇。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下,主持人应寻求异化发展,塑造具有个性化、创造性、审美性的主持人。

(一)塑造语言表达的温度

受众对传播活动有知晓型、求知型、参与型、认同型等不同需求,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种需求也是层层递增的,从刚需的“知晓”逐渐上升到精神追求的“认同”。③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地位不可动摇,语言表达的感受、想象、情景再现等主体性审美认知依然是区分主持人与主持机器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环境和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媒介语态也悄然发生变化。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陈铎和虹云以一种娓娓道来、平民化的主持风格得到受众的一致好评。语言的作用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选择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一种文化价值。④

我们不能忽视主持人语言样态对一档节目起到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主播能完成简单的、重复性的播报工作,以情带声、融合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因素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因此,主持人未来发展应不断塑造语言表达的温度,做到“以情制胜”,这是主持人主体性地位不可取代的重要因素。

(二)强化即兴表达的深度

“文本操作”在媒介语用领域长期存在,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语用从“以文为本”向“以语为本”转型发展。传统媒体主持人也由播报型向思维型转换。新闻播报由传统的宣读式向“说新闻”转变,新媒体综艺类节目主持人已采用意图文本创作。

与AI 主播相比,人最大的价值在于对新闻现场的捕捉和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梳理。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应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头脑清醒,应对自如。传统型主持人应从人工智能主播缺乏互动性的特点出发,寻求差异化发展路线。在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闭幕式开场词中,何炅突破“常态化”,围绕“安分”和“不安分”展开,充分调动了现场的氛围,这是主持人运用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成功案例。

播音员或主持人的专业优势体现在新闻敏感、思考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机器人无法像人一样去追问,更无法挖掘新闻事件中的细节。主持人即兴表达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文化内涵是主持人在节目中实现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持人言语的现场生成尤为重要。

(三)提升思维能力的广度

媒介发展出现了媒介信息传播碎片化、分众化传播等趋势。媒介消费需求由单一型转为多元型,由“大众时代”向“分众时代”转变。主持人应利用多重手段加强与受众互动,深度挖掘信息的本质与内涵,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和深入度,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由他主持的《晚间新闻》始终在美国电视新闻收视率中首屈一指。他报道过战争、自然灾害、核爆炸、社会巨变、太空飞行,评论过很多重要的事件,被称作“全美最受信任的人”。克朗凯特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成就了他在电视新闻界的“黄金标准”。

说话的过程是由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内部语言的生成实际上是思维能力的展现,思维能力的广度是提升口语表达有效化的重要渠道,提升主持人的语质归根结底还是思维能力的深化与扩展。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将会一直延续。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播音主持行业来说起到的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未来人工智能与主持人的关系应是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相辅相成。一个有影响力的主持人是品牌的象征,是一档节目、一个电视台、一个城市和国家的形象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的背景下,我们应深化主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向着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纵深化目标发展,实现主持人的内在价值。

注释:

① 王一婷、杜鹏.人工智能识别主持人情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5页

② 王一婷、杜鹏.人工智能识别主持人情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7页

③ 李红,人工智能与主持人的替代性浅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74页

④ 应天常、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2)第二版,187页

猜你喜欢
主播主持人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