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四川省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2019-03-22 02:17张元
卷宗 2019年9期
关键词:四川少数民族民族

摘 要:本文论述了构建四川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探讨西南地区民族文献建设的基本内容、存在问题和建设目标。

关键词:四川少数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

Abstract:The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ethnic document resources in minority regions, an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fundamental strategy of minority document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ichuan minority ;local ethnic document ;resource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方民族文献资源是了解和研究民族地区艺术、生产、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开发价值。民族文献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它的收集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多,使得各类文献呈几何数急剧增长。而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更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和传播。“数字化写作、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复制”,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阅读方式的重要特点。

在读者对民族文献信息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限制,四川民族地区的民族文献建设事业基础薄弱。目前四川关于少数民族研究文献方面的工作还未大规模开展,与其他省份各民族研究文献迅速涌现的局面极不适应,客观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这也阻碍有关民族研究进展。联合各学术单位及相关部门建立特色文献资源库势在必行。

1 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在民族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民族文献资源检索困难

由于少数民族文献分散,搜集整理难度大。少数民族文献主要分为三类: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少数民族口传文献。其中少数民族用口耳相传和用简易图形符号记录形成的口传文献具有丰富性、群众性、口头性、承传性、变异性的特点。搜集整理具有难度。随着时代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文献的特殊性,所有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声频、音频、缩微文献、电子文献等都应纳入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概念中来。[2]检索系统尚未建设,因此少数民族文献检索工作大部分停留在手动检索阶段。

1.2 利用率低下,未能发挥其价值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德格印经院始建于雍正年间,至今已经有288年历史。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版27万余块,卷中浩瀚的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刻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中位居首位。然而由于地处偏远,涉及文献资源的数量及种类的庞杂。如何将这些民族文献用现代化技术存贮开发,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从而文献结构网络化,民族文献检索手段现代化,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3 相关民族文献检索人员缺乏相应知识

民族文献人员不仅应该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民族学、更应具备民族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语文水平。民族文献检索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文献检索的直接效果。民族文献队伍的建设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双语人才,跨语言人才。相关民族文献检索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检索人员的素质培训是当务之急。

1.4 民族文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建设与人才开发不到位

民族学科的发展研究是以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丰富的民族学科知识为基础,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中,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检索库,以计算机处理技术建立健全检索系统,这对于提高科研效率、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大力发展计算机检索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应熟悉、掌握检索工具的用法、准确全面地向用户提供有关少数民族文献。综合运用语言学、语音学、民族学、统计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和开发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为民族文献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四川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地域特征与文化背景

四川的少数民族分布众多,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四川少数民族人口有408.76万人。其中,彝族185万,藏族125万,羌族25万,苗族15万,回族10万。此外,上万人的少数民族还有蒙古族、傈僳族、满族和纳西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少数民族总人口数达490.8万人。2010年人口在2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7个,即彝族、藏族、羌族、回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傈族,共482.3万人,其中彝族、藏族、羌族占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8.3%。另外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为成都、攀枝花、绵阳、阿坝、甘孜州、凉山。市州少数民族人口均在10万以上,总数达456.1万人,占到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2.9%。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数据下,建立四川省民族文献资源中心,要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就要尽全收集四川省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四川省的地方民族文獻,特别要把收集四川少数民族文献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四川境内彝族毕摩文化为例,该文化属于宗教文化,和民众文化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在彝语里“毕”是指念诵经文,“摩”是指使者与沟通者,“毕摩”在彝语里是指通过念诵经文与神沟通的特殊使者。四川凉山州美姑县至今还完整地保持着毕摩文化。毕摩经书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方面。毕摩文化不仅是彝族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献资源库,是对少数民族文献遗产的保护与抢救,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3 建设四川少数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3.1 有利于少数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

民族文献所包含内容包罗万象、有丰富的宗教经典、历史风俗、文学文献、自然科学针对经验总结,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一个资源宝库。

3.2 有利于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利用

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服务。为研究者提供信息资源。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梳理四川地区民族研究的成果,为当代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提供较为详尽的参考资料,实现学术上的“知识共享”。

3.3 有利于民族学的研究

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民族文献收藏需要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要突出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四川民族地区往往具有风光名胜又具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有效收集利用民族文献、并且对所收集的民族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形成内容丰富的二次文献。然而目前针对本身少数民族地区的二次民族文献无疑是十分匮乏的。如何传承宣传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优良的人文传统,是公共图书馆值得思考的问题。

4 四川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1 四川少数民族出版社近年民族文献出版情况

创建于1953年的四川民族出版社已用藏、彝、汉等三种文字编辑出版了各类图书共一万余种、2亿多册,内容设计民族学、人類学、文学、历史、地理、生物、教育、天文历算、民族文献古籍、科普等众多门类。其中藏文版图书《噶当文集》获首届政府奖图书奖,彝文版图书《滇川黔桂彝文字集》获提名奖。

4.2 建立专题资料汇编

专著、报刊、图片,缩微品等音频视频资料,最大限度的将特色文献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民族经济文化事业服务。有目的的收集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形态、语言文字等多种形态的多种文献。收集和保护民族文献,有利于更好地保存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献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对四川少数民族文化古籍的抢救、民族教育、经济、宗教人文和自然旅游、民俗文化等领域形成自己的品牌。

4.3 建立专题型数据库

如根据民族文字种类建立藏文数据库,彝文数据库。或依语言、音乐、诗歌、舞蹈等类型建设数据库。民族地区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不应仅以地区性图书馆、学术图书馆为力量,更应联合公共图书馆,建立一个完善的地方文献网络。联合本省的优质资源、编制系统性民族文献目录。提高民族文献的收集效率。

4.4 提供先进的设备及优秀的专业人才,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物质及技术人才方面的保证

民族文献由于其特殊的性质,除国家公开出版的有关刊物外,还有大部分文献属于民间文献。即非正式的出版物,文献资料表现形式上的千姿百态。如藏传佛教的相关佛经手抄本、鎏金藏经等非本民族的人很难体会到其文本的特殊性。对于民族文献资料的定义,不仅仅限于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不限于本民族的著作中。民族文献应从广义上考虑。[1]凡是涉及讨论少数民族问题的著作也应该收录到民族文献中来。这就要求民族文献数据收集人才要有博采众家之长的意识。不仅考虑到民族文献本身所蕴含的民族性、实用性,更要广纳博收,具备大局性、前瞻性。相关图片、文档、地方性报刊、档案等都可以纳入民族文献资源中来。

对于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规范加工、标注、著录和提供数字化服务。因此培养吸收高素质的民族双语人才到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中来是十分必要的。

与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培养地方性、民族性、实用性的人才,开辟实习、实践就业通道。培养双语人才,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助推者、引领者。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专业人才能在文献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4]

4.5 最大限度地联合各单位信息资源数据库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信息资源共知共享。要根据四川地区的民族特色,开发建设民族特色的文献资源。对各高校、各管理和研究民族事务的单位进行协调,克服相互独立、分散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建立起四川少数民族信息数据库。力求发挥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最大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民族经济文化事业服务。促进先进民族文化的有效输出和传播。[3]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应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好对四川省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民族文献资源,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四川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使我省优秀民族文化走出省,跨出省。

参考文献

[1]包和平,李晓秋.论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J].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1992.

[2]张次第.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

[3]谷遇春,朱常菊.论湘西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A].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三)第九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4]李继晓.论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2,(4).

作者简介

张元(1987-),女,本科,馆员,四川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猜你喜欢
四川少数民族民族
A gift I treasure
我们的民族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