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毅:中国近代土壤学奠基人

2019-03-23 09:37侯帮虎
大众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盐碱中科院土壤

侯帮虎

熊毅从事土壤科学研究55年,是我国近代土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深广,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土壤矿物学、土壤生态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发生分类及土壤肥力、盐碱土改良等方面,尤其是对土壤胶体,盐碱土改良利用和水稻土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开创了我国土壤胶体化学、土壤矿物学和土壤生态学。对于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出求学后回报桑梓

1910年4月,一个带着中国血脉的小男孩在日本东京出生,他就是熊毅,又名熊其毅。其父熊继成是农学家,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曾任贵州农业学校校长、农场厂长、贵州省农会会长等职。父亲回国后,熊毅也就跟着回到了贵阳。1925年,熊毅从贵州省立一中毕业。此后,父亲熊继成病逝,15岁的熊毅被母亲送到北平投靠贵阳著名书画家姚华,并考进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班。

熊毅少时便热爱自然科学,在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班学习两年后,他进入了本科农学化学系学习,师从土壤学教授刘和。民国21年(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员、技正(旧时中国技术人员的职位名称,其下还有“技士”“技佐”)、研究室主任。抗战时期,熊毅在中国西南开展土壤调查工作,其中涉及的盐渍土概性、土壤化学性质、水稻土性生态等方面为他日后的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

民国36年(1947年),他获得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教授苏里大学马歇尔指导下从事研究,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威康斯星大学,在杰克逊教授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当时是1951年。同年8月,熊毅在友人的帮助下绕道日本,回到中国广州。

深入一线,率队研究

回国后,熊毅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突然调查队队长、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社社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当然,他的贡献是建立在一线的调查研究上的。

在中科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任研究员时,他的第一次任务就是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他带领有作物、植保等农作物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东北粮食增产土壤调查队,先在辽宁锦西农村开展调查,后又参加东北局农业部组织的肇源县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他参加由水利部组织的西北水土保持考察,接着又参加黄河流域调查和规划。1954年,熊毅任中国科学院土壤调查队队长,他率领100多名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进行普查工作,为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一批重要论文。所到之地的农业部门十分重视熊毅的土壤调查工作和区域规划意见。

20世纪60年代初,熊毅再次受国家科委委托从事华北平原科学研究,对该地长期受干旱、水涝和土地盐碱化提出整改整改办法。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他认为这一地区存在灌与排的矛盾,即少雨易旱的华北平原引黄漫灌,带来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的危害。并且提出了缓解土地盐碱含量高的方法——运用改善耕地的排水系统,冲刷土地中的盐碱。要有水可排,先要有水灌溉,水从何来又是难题。熊毅总结出灌排相结合治理盐碱,改良土壤的办法,即打井灌溉,排盐碱。他先在河南封丘地区进行试验,取得改良土壤,增加农业产量的显著效果,接着由国家全面推广这种“井灌并排”的整治经验。较好地改善了华北平原的土壤条件。

主持重要科研項目,土壤胶体研究贡献突出

熊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调查报告200余篇,其主编的《中国土壤》《华北平原土壤》《土壤胶体》《华北平原土壤图集》等书成了我国土壤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中国土壤》系中国第一部土壤学专著。20世纪40年代,熊毅还对水稻土壤进行了研究,主编了《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提出“水稻土中的淡色不是灰色!而是铁锰还原淋溶的结果”这一论断,打破了彼时国内外的传统观念。

而在他所有的研究里,队团胶体的研究贡献是最突出的。早在抗战时期!他就从硅铁铝含量和阴离子交换量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美留学期间,他则首先运用X衍射仪对土壤进行土壤胶体化学分析。他把土壤矿物胶体和有机胶体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我国开创了“土壤有机复合体”研究的新领域,并先后发表了有关土壤胶体重要论文:《中国各主要土类胶体部之组成》《土壤胶体的矿物组成及其发生分类学中的意义》等,对阐明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的实质和土壤发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熊毅还长期担任我国土壤界最有权威的《土壤学报》杂志的主编。1958年还亲自创办《土壤》专业刊物并兼主编,先后到过苏联、巴基斯坦、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病逝南京,心系生态环境

70岁的熊毅,他心系着中国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980年四川发生特大洪水,他的一篇报道发表了在了《人民日报》上,他指出:洪水严重,主要是大气环流造成的暴雨有关,但是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不能容纳水,也是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总是离不开环境的,但是,人们经常在改变和破坏环境。破坏环境主要是破坏自然资源,比如,乱砍乱伐,破坏了森林;过度放牧或乱垦,破坏了草原;盲目捕猎,破坏了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正常繁衍;森林草原的破坏,引起气候变迁,造成土壤侵蚀,河流、水库、渠道、港口的阻塞等。

1985年,他病逝南京,享年75岁。在追悼会上,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悼词中指出: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他在土壤学事业上的卓著功绩和他的高尚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前进。临终前,熊毅正撰写《土壤生态学》一书,然而未能完成。(编辑/高纬时)

猜你喜欢
盐碱中科院土壤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土壤的平行宇宙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盐碱障碍耕地改良与治理
蓑衣草展姿
小麦幼苗对盐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