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轨制教育”,别国学不像

2019-03-25 05:33三沫
看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轨制德国政府德国

三沫

二战结束,德国人在一片废墟上创造了经济奇迹,开创了无可匹敌的“制造业帝国”。大多数人认为,“德国制造”之所以登峰造极,是因其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工匠精神”。其实,它也要归功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双轨制教育”(Dual System)模式,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同时,“双轨制教育”的成功,使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许多国家改良职业教育的经典模版。

所谓“双轨制教育”,是指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阶段,同时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充当学徒。这样,学生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能,毕业后可不经实习期立即上岗。听上去很简单,但德国人何以凭此傲立于世?

从娃娃抓起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已经渗入学前教育,切切实实地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期间,德国人并不急于教小孩认字、算术或培养各种特长,而是尽可能让小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就如同进入一座美丽的花园。园内有大片活动场地,如草坪、沙池、花圃、水沟,小孩们可在其间尽情嬉戏。同时,场地中还有不同的玩具,如原木做成的秋千、独木桥、摇马、跷跷板等。任由小孩们搬动的废旧材料,如旧轮胎、木板、梯子等,也能在那里找到。

德国的小孩被鼓励做手工活,比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即使孩子升入小学后的学业压力不断增加,但相比追求考试分数,德国人更加注重对学生性格、技能和兴趣的培养。

学生小学毕业时,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课业成绩、日常表现,给出综合的建议:如果适合做研究,那么会推荐去学术型中学继续念书;如果擅长动手,那么会推荐去技术型中学专注实用技术。当然,老师的建议并不完全左右最终的选择,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意愿作出调整。

正因为教育体系所偏向的重点不同,整个德国社会并不盲目追求学历、学位,就读职业学校更不会被认为是“低人一等”。

相反,对部分德国人而言,职业学校意味着比学术型学校的就业更有保障。特别对于那些不适合搞学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每年约60%以上的德国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他们成为传承和弘扬“德国制造”的中坚力量。

拜师的学徒

从职业中学毕业后,德国学生便可进入应用技术大学。他们在德国政府规定的技术职业中,选择一项进行学习,并向招收该职业的企业报考;被企业录取后,便开始时长不等(两年到三年半)的职业技术学习。这时候,学生仅用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其余的70%时间,则在企业中学习实用技术。

对各行各业有所分析,是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的基础。这个重任由德国政府承担。德国政府会定期对所有职业培训的界定进行更新,并根据不同工种的劳动力时长需求,与企业一同制定教学内容,以确保技术专业设置不仅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还能保障毕业生的就业。

每年约60%以上的德国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

简单而言,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由政府、学校、企业、市场等数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双轨制教育”发展至今,与其不断更新、进步不可分割。

中世纪时期,“双轨制教育”的前身是传统手工业的“学徒制”。那时,学徒在手工作坊里拜师学技,师父不仅要教学徒实际操作,也要教理论知识。不过,当时的理论知识并不成系统,仅仅作为理解实际操作的辅助。

随着市场发展、行业增加,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开始学习、模仿这样的“学徒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于是,理论学习成为了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师父也必须通过资质考核,才可以接收、培养学徒。

随着“学徒制”的逐渐演变,1938年,德国颁布了《帝国义务教育法》,将学生参加职业学校的学习纳入全国性的义务教育范畴,规定了职业教育为义务教育。“双轨制教育”模式得以初步确立。

到了1969年,德国在《职业教育法》中确定了“双轨制教育”的法律地位。之后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更进一步促进了“双轨制教育”成为体系完备、组织紧密、流程严谨的教育模式。

别国学不像

德国“双轨制教育”的成功,令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得以广泛应用。盡管有不少国家借鉴这一模式,但大部分都因招生难、就业难、教学质量低等问题,没有成功。

究其根本,在于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有着深厚的根基。若不能打造与之同等水平的社会基础,即便将形式进行1:1的照搬,也难以收到同样的效果。比如,部分社会一直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次等的教育,难以与大学本科等高等教育同日而语。

就是这样的偏见,导致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无法获得优质的生源,进而造成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一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够高,则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如此,职业教育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此外,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大多数国家没能形成像德国一样完备的制度和法律支持。简单的、流于形式的协议合作不够系统,也无约束力,难以取得长期有效的成果。

在这一点上,德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政策的落实。对于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德国政府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德国政府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确保各类要求有效落实。

在德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通常占比较大。德国政府用较大力度支持职业培训,凡是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都有国家经费补助。稳定的资金渠道,是教育模式长足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按照德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所有的企业均需要向政府缴纳金额可观的职业教育基金,而那些参与“双轨制教育”培训的企业,就是基金的收益者。

从整体上讲,“双轨制教育”以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放式办学,注重实操实践,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市场提供优质劳动力。

作为制造强国,德国不可或缺的根基是“匠人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它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而且要从制度和法律等层面,将政策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双轨制德国政府德国
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梦梦”“娇庆”德国行
浅谈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新时期双轨制高考的改革路径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