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战

2019-03-25 07:34周墨哲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4期
关键词:合作共赢比较优势贸易战

周墨哲

摘 要:2018年3月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原因在于美中长期存在贸易逆差且持续扩大,之后两国多次互相加征关税,贸易战不断升温,近期才有缓和迹象。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进程中,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逐渐深化成产品内分工,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更为紧密。中美两国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下形成了互利互补的经贸关系。美中贸易逆差是国际分工不同的结果,实际上双方均从贸易中获益,一旦进行贸易战,必将会带来“双输”结果,因此中美两国应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协商谈判,探索并走出一条利在两国、惠及世界的合作共赢之路。

关键词:贸易战;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4-0210-02

1 中美贸易战进展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基于对中国发起的“301贸易调查”对从中国进口的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以扭转对华贸易赤字局面——由此揭开了中美贸易战的大幕。4月3日,美国拟对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公布了征税清单,目标直指“中国制造2025”的10大领域。次日,中国表态将采取同等力度及规模的对抗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6月15日,美国宣布将于7月6日起对340亿美元进口中国产品征收25%的关税,对其余约160亿美元商品的加征关税措施将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次日中国宣布将同步对等加征关税。随后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接连于7月6日、8月23日、9月24日对华进口的340亿美元、16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25%、25%、10%,中方也给予了相应回应,截止10月已对自美进口11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税率5%-25%不等。在12月1日G20峰会上,中美两国元首经过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会晤,已经就中美经贸问题达成基本共识,双方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中美贸易战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新阶段。

2 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关系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国际分工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进程中,国际分工形式由传统的产业内分工向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產品内分工转变。具体表现就是一种产品的不同加工程序是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完成的,各国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劳动力、资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设计或者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部分,最大限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了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共赢。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优势,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地位是“世界加工厂”。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在劳动力优势下,形成了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制造产业。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大多数的劳动力都不具备直接参与研发的条件,也就是说我国在高技术产业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我国贸易出口的中坚力量,且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绝对优势,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点。

相比中国,美国拥有高科技领域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先发优势,使其具有更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服务产业竞争力。美国制造业细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高端制造业。同时,美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相对高昂,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处于劣势地位,为降低成本和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美国需要进口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优势各自凸显,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了互利互补的贸易关系。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货物贸易快速增长,201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5837亿美元,是1979年建交时的233倍。

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广泛覆盖基础制造业的各项产品(机电产品、家用电器、文体用品、纺织品等),2017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前三大类商品,分别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附件、机械器具及零件、家具寝具灯具等,合计占比为53.5%。美国对中国则保持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出口优势,中国成为美国飞机、农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飞机和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汽车、集成电路、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17年美国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20%的汽车、14%的集成电路、17%的棉花都销往中国(见表1)。也就是说,两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双边贸易呈互补关系。因此,在国际分工视角下,中美双方贸易有利于中美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3 美中贸易逆差是国际分工定位不同的结果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认为随着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增长,中美贸易不但没有增加美国商品、服务市场及就业率,反而使中国单方面受益。不可否认,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一直是中美贸易关系的敏感问题。特别是美方统计显示,2017年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再创历史新高的3958亿美元,使得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

但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美中贸易逆差。从根本上讲,美中两国间的贸易逆差是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的结果,是由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决定的,而非所谓的单边或人为因素造成的。

(1)美中贸易逆差是中美产品结构比较优势互补的客观反映。从双边贸易结构看,中国顺差主要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成品,而在飞机、集成电路、汽车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领域都是逆差。2017年中国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64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的33%;飞机贸易逆差为127.5亿美元,占中国飞机贸易逆差总额的60%;汽车贸易逆差为117亿美元。因此,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是双方发挥各自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

(2)贸易顺差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生产成本低、配套生产能力强、基础设施条件好等优势,来华投资设厂组装制造产品,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的59%来自外商投资企业,61%来自加工贸易。由于两国国际分工的不同,相较于中国在低端加工环节中赚取的低附加值,美国在高端的设计、市场和零部件供应环节获得了巨大的产业和商业利益。因此,在中美贸易中,贸易顺差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总体上双方互利共赢。

(3)美中贸易顺差扩大是国际分工布局变化的结果。从历史数据看,作为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国际分工定位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美国国际贸易逆差长期存在,且不是仅对中国存在贸易逆差。目前由于中国“世界加工厂”的国际分工定位,中国承接了过去日本、韩国等其他东亚经济体对美的大部分贸易顺差。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占美国总逆差的比值,由1990年的53.3%下降为2017年的11%,同期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占比则由9.4%上升为46.3%。

(4)美中贸易逆差是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结果。美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面拥有巨大竞争优势,但美国政府基于冷战思维,长期对华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人为抑制了美国优势产品对华出口潜力,造成美企业丧失大量对华出口机会,加大了中美货物贸易逆差。

因此,从国际分工角度分析,美中贸易逆差是美中两国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市场规模、要素禀赋、产业优势的显著差异带来的,中美贸易顺差虽然在中国,但收益却是两国共享,双方共同受益。另外,中美贸易逆差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渐消失,实际上中国的部分制造业已经向东南亚市场转移,这也是国际分工不断变化的必然结果。

4 中美贸易战升级将导致“双输”

美国以加征关税的方式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将破坏甚至割裂全球产业链,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最后损害双方的共同利益。以苹果手机生产为例,美国供应商主要提供核心芯片、内存和集成电路等核心零部件,日本供应商提供摄像头模组等光学组件及显示面板,中国台湾供应商主要从事印刷电路板生产、代工中央处理器芯片以及最终组装,韩国供应商提供显示面板和部分芯片,而中国大陆为苹果手机提供声学组件以及结构件等非核心零部件。若美国对中国提供的非核心零部件加征关税,中国出口这些非核心零部件的价格会相应提高,这样会增加苹果手机的生产成本,继而损害苹果公司的利益,苹果公司为减少損失,会提高苹果手机的售价,将部分损失转嫁到手机的购买者(包括中国)身上。若中国为报复美国加征关税,对销往中国苹果手机亦征收关税,这样苹果公司和中国的消费者都会更受伤。所以在全球产业链益加紧密的背景下,以互征关税为手段的贸易战必将会损害双方的利益,造成“双输”。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战不能解决两国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却会给两国甚至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中美两国应该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协商谈判、共同推进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探索并走出一条利在两国、惠及世界的合作共赢之路,才是新时期中美贸易关系的根本平衡之道。

猜你喜欢
合作共赢比较优势贸易战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新闻聚合APP著作权侵权的行为规制
经略中东:中国展示新型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