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视域的乡村治理研究

2019-03-26 01:01曾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美丽乡村

曾杰

摘 要: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贵州省因其特殊地理环境及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面貌,正不断探索适合本省的乡村发展路径。在充分研究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总结出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民风、乡村治理、社会融资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治理;“四在农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018-03

引言

经县、市、省三级党委政府的主导推动与实践探索,发端于余庆县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得到不断示范创新,形成了贵州省乡村治理范式。“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建设。为“富、学、乐、美”建设能力的提升,贵州省政府于2013年9月30日出台《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以路、水、房、电、讯、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在全省范围内打造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1]。

目前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多将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黄磊等认为,美丽乡村代表我国未来乡村发展的形态,是将乡村作为一个集农业、自然和经济社会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在生态文明、可持續发展理论指导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统一[2]。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地区可适度发展乡村旅游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乔海燕指出,只有健康有序地发展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这就迫切需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3]。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并丰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但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市场改革和城乡分离的城市化推进,导致城乡二元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经济衰退、生态恶化、社会矛盾丛生的综合性系统危机,影响美丽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庄晋财等指出,一些村庄的经济发展伴随着严重环境污染,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农业凋敝、村庄衰落的现象[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还面临着生态、土地、人口、就业、环境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但学术界对“四在农家”的理论认识还很少,还停留在“四在农家”的内涵与成效上。其实际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相关文献甚少,乡村落后是经济发展长期偏重城市的结果,如何补齐农村这块短板,以持续发挥农村的功能?笔者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去窥探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一、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贵州这样一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在“四在农家”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发掘体现的优势,更多还需发现存在的不足,需加快建设步伐才能改变其相对落后的乡村面貌。

(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不充分

没有产业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只有构建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才能保障产业兴旺。但是,现有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道路、电力、水源、房屋、通讯等基础条件还很薄弱,生活方式单一,产业发展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于贵州省来讲,生产生活落后大都是由其特有的地形地貌所引起的。部分发展较好地区,有家庭农场、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人民生活也就比较富裕。但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讲,面临着农业企业组织欠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困境,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生态环境脆弱,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生态宜居,谋求一个居住更安全、环境更卫生、交通更便捷、河水更清澈的人居环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受人们的生活现状限制,对自然过度索取,粗放式的土地开垦,和石漠化等现象对生态产生严重破坏。当前农村养殖场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染源处理不达标等不规范问题,导致土壤、水源污染和环境破坏。人居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5]。人们应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注重庭院环境,做好危旧房改建、垃圾处理与厕所改造,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乡风民风有待改善

贵州省是一个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气息浓厚,文化多姿多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出现分化,攀比心理得到滋生,礼尚往来变相导致债台高筑,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懒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侵蚀着部分人的意志,这类现象应得到及时的“救治”。农村婚娶、寿诞及丧葬大操大办奢靡现象普遍,对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传统风土人情开始没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得不到传承,仅存一些影响度较广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应采取强力措施严格扼制不纯之风,倡导乡风文明。

(四)人才结构和社会体系有待完善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体系发生显著变化,大量人口进城,而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滞后将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5]。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得农村逐渐成为空壳,农业劳作联系不断减弱,以个体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宜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人口年龄段比重不合理,导致生产发展缺乏活力。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农户将陷入贫困,农村将展现出贫穷落后面貌。作为乡村治理体系补充的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有待继续加强。

(五)资金短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性建设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性,财政预算资金会存在资金使用过于僵化,资金短缺的现象,这时会造成基础性建设任务的延迟。对于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区域而言,未能合理利用和开发现存的特色资源和形成区域产业开发价值。需探索各种金融融资途径,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市场,合理开发地区资源,形成区域协作效益。

二、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薄弱,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5]。探索出可借鉴的乡村治理体系。例如,湄潭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六盘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安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塘约道路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指示和贵州省农村发展实际,才能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

(一)基础设施与产业建设相链接

美丽乡村建设应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形成多元组织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模式,为高效乡村产业发展打下基础。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缩短城乡沟通距离,形成“扩散效应”。修通加固乡村现有道路,以稳定的电力供给为农村轻加工产业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设饮水设备和蓄水设施,保障种养殖、工业用水用水充足与饮水安全。第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聚集闲散资源,形成资源合力,获得规模效益。第三,引导龙头企业的形成,带动农业发展,将分散的农户链接起来,调整原有产业结构,以点带面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四,整合农村集体土地,成立农业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资源知名度,打造特色产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新道路。第五,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农村电商平台,让销售更加便捷,解决销售难题。

(二)科学规划与生态建设相统一

鄉村治理也需统筹协调安排,不仅有短期发展规划,还应有长远的生态空间布局。第一,科学规划乡村道路,使其便捷美观,确保道路质量,实现乡村公路通千家达万户。科学规划、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村内设施,依托乡镇实力带动乡村发展。第二,移风易俗,转变观念,以公墓丧葬的形式取代传统土葬习俗,减少耕地的浪费和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三,美化乡村面貌绿化居住环境,合理规划种植养殖,防止对生态的破坏与污染。第四,依托红色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设“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居农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持水土和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高山地区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变衰落村寨为小康新村,早日建成生活宜居的美丽乡村。第五,“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就近安置与依托城镇相结合,安置于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措施合理、就业需求充分地区,集多方资源做好搬迁后统筹,使其真正融入新的环境。

(三)乡风民风与乡村发展相融合

每一个特色村寨都有自己的文化走廊,其中都展示着村落的发展历史和先进模范,给人以历史厚重感和精神上的激励。干净利落的村容村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道路宽敞、房屋错落有致、厨卫清洁是乡村文明的表现。全力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特点,重点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和乡村自然景观,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硬件基础[6]。乡风民风建设好,人民生活才会幸福,乡村发展才有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经典民族工艺,传承独特民族风尚,将具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乡村人才与乡村治理相联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年均一千三百万以上,其中很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地区人口,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幅减少,耕地闲置,农村地区“谁来种地”问题不断凸显,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是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任务。将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使用权中分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预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000万,这是对今后农业主体培训提出的新要求。陪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三农”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也为城市发展培育了有素质的新增动力。要加强乡村人才的培育,使基层自治更加有效、管理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

(五)地方资源与社会资金相结合

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决定着乡村发展的进程。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农业运行风险大等难题,提升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积极融集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建设。以工代赈,采用PPP融资模式,开拓政府投融资渠道,解决就业、融资、基础建设等多方难题。拓宽资金存放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入水平,有效促进资金向多元化、效益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允许社会资金进与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带动地区发展,增加人民收入。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立足贫困落后的社会现状为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创造乡村发展活力,为中国的乡村治理做出巨大贡献。着力富、学、乐、美建设,推动乡村发展建设。以富在农家建设为基础,发展农村产业;以学在农家建设为前提,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就业增收;以乐在农家建设为动力,提高精神文明,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增加获得感;以美在农家建设为目的,改造人居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适宜人居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刘承礼,丁开杰.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城乡一体化——基于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分析[J].新视野,2016,(2):78-84.

[2]  黄磊,邵超峰,孙宗晟,鞠美庭.“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30(1):392-394,398.

[3]  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27-30.

[4]  庄晋财,王春燕.复合系统视角的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的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6):9-17,110.

[5]  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97-105.

[6]  唐莉,严昌莉.贵州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22):17-19.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