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全的锁,不是什么儿童锁,而是父母的陪伴

2019-03-26 08:21曹林
南都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守门人共治监护

曹林

游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痛点。近日,腾讯再次加大未成年健康上网保护的工作力度,开始测试一项全新的“儿童锁模式”——本次测试中,13周岁以下未成年新用户在首次登录游戏之前,将被强制要求进行“儿童锁”的登记认证。只有其监护人完成“解锁”后才能进入游戏,若未完成解锁则被禁止登录。

面对这种儿童锁,估计很多13岁以下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一定不会小,那就对了。此举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不过也有网友对儿童锁“是否能真能锁住”表达了质疑。有的说,注册时马路上找个18周岁的路人不就行了,还有的说,千万别低估了如今的孩子解锁的能力。——虽然我也不认为“儿童锁”是解决游戏问题的完美方案,更不觉得这方案能成为问题的终结者,但不少人可能都误解了这个方案,目光太聚焦于锁,而忽略了看锁人和守门人。

在我看来,游戏儿童锁的关键不在锁,而在看门人。这个锁上可能没有万能的保险,也可能被天才儿童解锁,但“儿童锁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了各种可能的守门人,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到“守门”中,避免孩子对游戏的沉浸和上瘾。毕竟,平台对儿童所设置门槛,依靠的都是远程的、不在场的监控,技术再强大,锁再“坚固”,都可能被突破。关键还是人!与儿童最接近的、在场的人,能不能成为知情并尽职的“守门人”,这是最重要的。

游戏儿童锁的意义,一方面是穷尽平台的努力,去设一道屏障;另一方面是唤起监护人,让监护人加入到游戏管理中,知情,解锁,控制时间,从而在最靠近孩子的地方进行有效的监护。有人可能觉得这是把监管责任“推”给了家长,我觉得不是,这是一种责任共担。平台可能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技术上无法做到360度无死角的沉迷防范,只能寄望于更多力量加入到监护之中。此举也是对家长的赋权,家长有权知道自己的孩子玩什么游戏、玩了多长时间,充分知情了才能有效管控。

锁的主要意义也许不在防孩子,而在于用一种连锁的制度设计,把过去不知情的家长拉到监护链条上,一起“看”好孩子,做好孩子的游戏管理。提起游戏问题,有些网民习惯骂家长,觉得家长的纵容害了孩子,手机在你手上,电脑在你家里,怎么没管好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的批评对有些家长可能不公平,总不能一天24小时都盯着孩子吧,总不能不让孩子碰手机吧?不是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缺乏一种制度安排唤醒家长的游戏管理意识。“儿童锁模式”就是一种挺好的唤醒尝试,通过在程序上的赋权,去激活家庭在游戏上的监护。

过去谈到游戏问题时,舆论场流行简单的二元批判,或者全部归咎于平台,或者全部归咎于家长,每一方都觉得对方是导致问题的罪魁祸首,每一方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每一方都觉得自己站在道义高地。当对电子游戏的讨论陷入这种甩锅模式时,就无法冷静讨论问题了,而变成了一种道德审判和情绪宣泄。“儿童锁模式”是一种超越,不是纠结于“谁应该为游戏问题负责”,而是致力于共治,在一种配合机制中共同守好这个门,一方负责上锁,一方负责解锁,一方在技术上防范沉迷,一方在身边防范沉迷。

解决游戏问题,需要这种责任连锁的共治模式。有人说,要把监管和监护责任的界限划清楚,免得扯皮。可实际上,责任是很难抽象地分清楚的,政府占多大比例,平台占多大比例,家长占多大比例,能分得清吗?不能。游戲的监管责任分配不像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那么简单,那个边界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在具体的行动和合作中去分配。儿童锁模式,就是这种共治的尝试,这也从程序上倒逼着家长必须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接触和时间管理上,履行监护责任。

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主体都承担起具体的责任,对游戏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冲突和焦虑了。我始终相信这句话,正如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爱妈妈那样,世界上最坚固最安全的锁,不是什么儿童锁,而是父母的陪伴。

猜你喜欢
守门人共治监护
“三创三树”工作法形成共治合力
“多元共治”乐融融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协同治理理论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共治措施分析
梦的守门人
A Greedy Story
意定监护:安享晚年的一种途径
天堂
汪毅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