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孙后代都记得张书记的好”

2019-03-26 06:37郑友
当代党员 2019年5期
关键词:清河书记

郑友

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干部,荣昌区龙集镇清河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希良十余年如一日,用他质朴的情怀和大爱无私的举动,温暖着清河村5000多名村民的心。

张希良病逝后,重庆党刊全媒体连续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好支书的故事,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张书记省吃俭用,对外人却大方得不得了”

2月13日下午3点,清河村3组,天阴沉沉的。

“今天都正月初九了,换作往年,张书记又该通知我去哪里干活了。”46岁的郭崇金在门前踱步,悲伤刻在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脸上,他不断地唉声叹气。

郭崇金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在上学,大女儿还没有工作,正是一大家子急需用钱的时候,也难怪他着急,“跟着张书记,好歹每天能挣150块钱,这下可好,只能成天守在家里。”

张希良从生病住院到入土为安,一幕幕清晰烙印在郭崇金的脑海。

郭崇金是清河村施工队的泥工班头,每天清晨7点,是施工队集合的时间,不管春夏秋冬,雷打不动。2018年11月10日,当郭崇金赶到集合地点时,一丝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心头。

“大家没有整队,也没有点名,只见张书记被家人从屋里架了出来。”张希良路过郭崇金面前时停了下来,说了一句“我胸口不舒服,帮我把工人带好”后便上了车。

从跟随张希良开始那天算起,郭崇金已经干了十多年,不曾想,这一面竟是永别。

“我只晓得他有高血压,每次问他,他都说是小毛病,没啥大碍。”郭崇金日复一日地盼望着,希望张希良能早日康复。

12月22日傍晚7点,郭崇金下班刚回到家:“张希龙打来‘哥哥走了,帮忙招呼人把家头收拾一下的电话,惊得我半晌没应出声来。”

意料之外,郭崇金打了个冷战,任由泪水在脸颊肆意滂沱。

郭崇金的家,砖瓦结构,出门左转,就是清河村村委会办公室。

“幸好有张书记出面帮忙协调宅基地。”郭崇金说,原本他住在清河村6组,考虑到出行不便,一大家子都想搬到3组来,“当我把想法告诉张书记后,他前前后后忙了好长一段时间,让我花很少的钱就实现了愿望。”

在接下来的房屋修建中,张书记不仅亲身参与施工,还垫钱拉材料,“好人”的印象,从此深深扎根在郭崇金一家人的心中。

“我想抽烟了,去他家开的小卖部拿就是,他从来都不收我的钱。”69岁的“五保户”唐传方打岔道,“张书记省吃俭用,对外人却大方得不得了。”

“尽管在外面欠了那么多钱,张书记却从不拖欠我们的人工费。”郭崇金马上又接过话茬,“你想嘛,我们男子汉哪会轻易掉眼泪嘛,在张书记遗体运回来时,我们都忍不住号啕大哭。”

不丢《扶贫手册》,“让子孙后代都记得张书记的好”

清河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陈绍友住在2组,从门前水田望过去,除了几个山包,再无他物。

“我的目光和环境一样,有点‘坐井观天。”2月13日下午5点半,坐在自家门前,陈绍友自嘲道,“今年,再无张书记带队,我们可能只好外出打工了。”

自从张希良开始承揽工地,陈绍友就一直跟着他干:“至少有10个年头了,只要有活路,他就帶着我们一起干。”

“母亲多病,父亲双眼失明,儿女还在读书。”陈绍友解释当初不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是走不开,尤其是娃娃读大学的那几年,每年开学都要两万多元,钱不够我就找张书记借,他从来没说半个‘不字。”

跟着张希良干,木工出身的陈绍友每天能挣到150元。

“最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帮他干不少活呢。”端着撮箕喂完猪食,陈绍友的妻子唐孝珍忍不住插话道,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是到现场干了活的,张希良统统按每人每天100元结算。

“为了能挣到每天的100元钱,有些老婆婆都七十出头了,路都走不稳,还争先恐后地去现场,哪能干什么活嘛?”唐孝珍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在我看来,他做的就是亏本买卖。”唐孝珍说,张希良就是个“马大哈”,傻。有一次,唐孝珍私下问了张希良才晓得,“其实他并不傻,他这是在想方设法为我们增加收入呀。”

2010年,陈绍友家改建房屋,工程自然是包给了张希良。

“在完工结算时,只花了不到10万元,除了材料费和人工费支出,张书记没多要我一分钱,比我预算中节约了好几万元。剩下的尾款,还是我主动给他送上门去的。”这笔账,陈绍友记得很清楚。

说完,顺着陈绍友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他家两楼一底的房屋,外加猪圈和灶房,有300平方米左右的使用面积,外立面贴着白色的瓷砖。

“如今儿女长大成人,都在重庆主城区上班。”说话间,唐孝珍走进屋内,找出一个牛皮纸封面的资料袋,里面装着《扶贫手册》。

陈绍友掰着手指算了算:“我每年跟着张书记赚4万多元,老婆在家里头搞种植、养殖,帮张书记打点零工,可以挣3万元,加上儿女的工资,一年下来,全家毛收入差不多有20万元了呢。”

尽管早已甩掉了建卡贫困户的“帽子”,但陈绍友家的这本《扶贫手册》没舍得扔,“留作纪念嘛,让子孙后代都记得张书记的好。”

“张书记用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我对农村干部的印象”

“如果没得张书记对我的帮助和引导,可能就没得我的今天。”2月14日上午8点半,荣昌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30岁的聂鹏悲从中来。

老家在贵州遵义城区的聂鹏,从西南大学毕业后,考取大学生村干部,来到了清河村。

2011年7月18日,聂鹏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星期一。

到龙集镇办完报到手续抵达清河村时,已是上午11点,聂鹏发现一个胖乎乎的矮个中年男子,满脸堆笑地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口迎接他:“我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叫张希良,你是新来的主任助理聂鹏吧?”

声音浑厚、个性豪放,张希良的第一印象从此定格在聂鹏的脑海中。

还没来得及等聂鹏搭话,张希良便接过他手上的大包小袋,连声说:“好事,好事!我们村的发展,就需要你们这些大学生来帮忙出谋划策呢。”

在接下来的接触中,聂鹏察觉到,张希良其实并不善于言辞,做任何事情,他都强调结果。“只要是可行性方案,只要我们提出来,他就会想方设法地予以支持。”聂鹏说。

村里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上学期间还好,放学和周末时段,除了学习上没人照管,安全也是一大隐患。”2011年10月初,聂鹏提出腾一间大办公室出来,搞一个“留守儿童亲情园”。张希良立马支持他,还让他牵头成立了电教中心。

201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聂鹏想让留守儿童也能像城里娃一样,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统计人数时,发现有200多名孩子报名。“有我们村的,也有邻村的,有些还不是留守儿童。”当聂鹏将统计结果告诉张希良时,他乐呵呵地一笑:“有啥子嘛?不就是2000多块钱嘛,只要你们觉得好,孩子们高兴,钱我来出就是。”

聂鹏清楚,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2000多元几乎就是他两个月的工资。

“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农村人比较抠,但张书记用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我对农村干部的印象。”聂鹏说。虽然已过去7年时间,但孩子们集体享用美餐时的笑脸,仍珍藏在他的手机相册里。

作为一名“工科男”,文字功夫较差让聂鹏伤透脑筋。为了锻炼他,自从进村那天起,张希良就要求他坚持写日记、发博客,一些经验总结方面的材料,也让他来写。

“我好歹是一名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你作为一个农村干部,能帮助我提高多少?”聂鹏坦陈,刚开始,他对张希良的要求有些抵触,久而久之,他终于懂得了书记的用心。

“如果不是张书记手把手地教我,可能我干不了现在的工作。”聂鹏表示。

“我离开村里后,他经常给我打电话,除了关心工作,也惦记着我的婚姻大事,说要见证我的婚礼,可惜,再也没有机会了。”豆大的泪珠,不停地从聂鹏的脸颊洒落。

猜你喜欢
清河书记
闫永红:从“镀金书记”到“走心书记”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读书记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
集书记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清河水库富营养化指数评价分析
清河城郊拦河坝工程改建的必要性
看书记
又见雷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