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盛世之“海上丝绸之路”

2019-03-26 06:25钱立胜胡一民
航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船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

钱立胜 胡一民

0 引 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洲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商人们横跨欧亚大陆,忙碌在遍布中亚和南高加索的商队里。由于航运降低了贸易成本,贸易逐渐依赖航运,陆路不再受青睐,许多欧亚枢纽陷入困境,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1 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降低了东西方贸易成本

《史记》中记载,汉武帝登基初年,汉朝既没有天灾,也没有人祸,倉廪充实,府库藏钱因为贯穿铜钱的绳子腐烂而无法计算,谷物也多有腐烂以至于无法食用。以这样的富裕为背景,汉武帝把商路开拓到了海外。

在汉朝成为统一大国的同时,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也建立起来。之前通过中亚陆路商道(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制品已经声名远扬。当罗马建立后,丝绸制品的需求剧增,但作为丝织品供应商的中国和需求方罗马帝国始终无法直接对接,这是因为大月氏(今南亚北部阿姆河以北与锡尔河之间)和安息(今伊朗东北部)横插在商路上,成为两大帝国的贸易屏障。中国的丝绸商将产品卖给了大夏和粟特商人,由他们再转手安息商人,最终由其转卖给罗马人,丝绸转了几手后,价格翻了好几倍,其中安息人最得利。海上“丝绸之路”呼之欲出,但航路艰险,前途未卜,对于另辟蹊径,减少中转环节,直接开展东西方贸易,降低东西方贸易成本却极具价值。从东汉孝堂山石刻浮雕图绘(见图1),我们可见汉朝贸易的繁忙景象。

西汉开辟的“徐闻、合浦道”,通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而让汉武帝真正将视线转移到海上的竟然是中国的茅台酒,时任番阳令唐蒙功不可没。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封唐蒙为郎中将,率一千汉军,带一万民夫,出使南越,沿泸州、赤水、习水进入夜郎(今贵州西北部、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地区),见到夜郎侯多同,赐多同财物,以匡大汉威德。 唐蒙途中在番禺(今广州)饮枸酱(即后来的茅台),感觉酒味绝美,回到长安后,向蜀商问询,蜀商说:“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夜郎。”于是唐蒙将枸酱献于汉武帝,汉武帝以“甘美之”来赞叹,视为珍奇,作为贡品。正是这个经历促使唐蒙做了调查,发现可以取道从四川到夜郎,从西江顺流而下到达广州,然后自广州出海可航印度。在唐蒙的建议下,汉武帝派10万大军扫平南越,开辟了从广州徐闻、合浦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

2 大唐海路异域交往

唐代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此后又逢“开元盛世”,是唐代经济繁荣的第二座高峰。“安史之乱”以后,对外贸易因受北方战祸的影响,由延之隋朝的水陆并行,重点开始向航海贸易转移。东方邻近的国家和民族,也开始跨入新的历史时代,各方面的发展虽远不及大唐,但彼此都处在繁荣上升的阶段,或因为贸易要求,或由于文化交流,把相互间的海上往来发展到超前代的新阶段。几乎与唐朝同时,在西亚兴起了一个阿拉伯帝国。唐宋称其为“大食国”,即两汉时所说的“条支国”。

阿拉伯人把中国海船运到也门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香料,沿商道运到红海或地中海沿岸各地。长年有2 000~2 500匹骆驼在这条商道上往来,每年运费收入约值33 000金镑。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遣使赴长安,开始了中阿通好。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即中国史上所称的“黑衣大食”,这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阿拉伯商人,航海东渡中国,与唐代的中国西行海船互相对驶。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迁都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报达城(今巴格达),城内开辟了专营中国商品的市场,设立了中国海商囤积丝绸、瓷器的长驻货栈。阿拉伯商人也成群结队乘船来到中国,长期留住在广州、泉州、扬州等海港城市。唐代贾耽所写的《广州通海异道》一文,记载了从广州到巴格达的航路和航期。

唐朝开辟的广州通海夷道,在航路上分为三段:第一段航路,从广州出发,沿北部湾、中南半岛南下,过暹罗湾后,顺马来半岛航行至苏门答腊东南部,抵达爪哇岛。第二段航路,始于新加坡,沿马六甲海峡折向西北西行,以尼科巴(今印度)群岛为驿港,续航至印度半岛南端,沿印度西海岸航行至霍尔木兹海峡,抵达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第三段航路,是从波斯湾弯头的奥波拉港或巴士拉港起航,出霍尔木兹海峡,沿阿拉伯半岛南岸向西航行,途经巴林、阿曼、也门等地,到达红海口,越过曼德海峡,南下驶抵东非海岸。这是有迹可循的中国人跨洲远航,首次抵达非洲大陆。

唐朝,我国远洋航行的海船就以“船身巨、容积大、构造坚固、抵抗风涛能力强”而著称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大的唐船长达20丈,可载六七百人,载货万斛。由于大唐海船巨大,所以在波斯湾内航行时,只能止于阿拉伯河下游及今阿巴港一带,如再向西至幼发拉底河口,必须换小船转运商货。鉴于大唐海船坚固舒适,自晚唐起,阿拉伯商人赴东方总是设法搭乘大唐海船。直到今日,我国尚未发现大唐海船遗存物,因此缺乏物化资料。目前所知仅在敦煌莫高窟45窟中遗存的唐代海船壁画(见图2)。壁画中的海船,虽然并不能准确反映当时的航海技术,但业已说明,唐代的海船和船舶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值得重视的事物的史实。

3 大唐古风吹拂东瀛

唐代,日本曾遣使大唐十余次。前6次,遣唐使团每次船只不过2艘,航线路线是相对安全的“北线”,沿日本海岸到对马海峡横渡,然后沿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绕道航行,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市)进入中国,需航行50天左右。《旧唐书》记载:“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从第7至第12次,次遣唐使团规模扩大至4艘船,航线改取“南岛路”,亦即从九州沿琉球群岛南下,然后横渡东海进入长江口,再经运河、黄河、渭河,直到长安,其航海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但海损风险随之增大,日本遣唐使团倾力学习唐朝文化,尤其后几次遣唐已甘心接受“藩国”待遇。

大唐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不畏艰险,6次涉海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也有不少僧人学者前来中国学习交流,坐落在京都的醒醐寺作为日本真言密宗醒醐派的总寺,即是佛教东传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在鉴真大师东瀛传播佛学的感召之下,作为第16批遣唐使成员,在中国学得正宗密教后回日本传播,终成一代大师。中日间频繁的海上交往,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唐宋遗风,大量自奈良至江户时代的雕塑、绘画、法器等珍品彰显中国古风。大唐盛世吹向东瀛的古风对日本文化影响深刻,文化遗物无不视为珍宝。唐代性能优良的海鹘船(见图3)是来往于东瀛的交通运输工具中的佼佼者。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发起的 “一带一路”倡议(BRI)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改善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和运输联系,着眼于商贸、文化、经济的区域共同繁荣,包括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一带一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对外输出产品、设备的同时,能够与沿线国家共同致力于创制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在这方面,航运法规无疑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章巽.《我国古代海上交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2] 林士民.《宁波造船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 秦国强.《中国交通史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 刘昫.《旧唐书》.

作者简介

钱立胜,副教授,(E-mail)867260035@qq.com,13816722639

胡一民,教授

猜你喜欢
海船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
Snow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
——福船
古老的皮影戏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全国首期海船电子员适任统考在大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