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2019-03-27 06:13闫丽娜原芳
安徽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腹水细菌性肝炎

闫丽娜,原芳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肝硬化晚期可伴有腹水、肝肾综合征等一系列并发症[1-2]。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是重型肝炎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肝硬化导致的大量腹水和免疫功能降低,为细菌在腹腔中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4]。SBP可导致重型肝炎病情恶化,诱发肝脑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等,其3年内病死率可高达73.4%[5]。SBP的诊断主要依靠腹水培养,但目前单次腹水培养率较低,培养周期较长。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是一种多肽,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会显著升高,而在病毒性疾病中无明显变化或仅有轻度升高,因此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诊断细菌性感染[6]。淀粉样蛋白A也是一种急性相蛋白,在炎症反应中,其水平升高往往比传统的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明显,且时间上一般较早。故而淀粉样蛋白A近些年被学者尝试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7-8]。然而,目前关于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SBP中诊断价值如何,缺乏系统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前瞻性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型肝炎病人,纳入标准:(1)重型肝炎;(2)18岁≤年龄≤65岁;(3)乙型肝炎;(4)同意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免疫系统疾病;(2)血液系统疾病;(3)恶性肿瘤;(4)入院前7 d内曾合并其他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5)恶性肿瘤;(6)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7)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8)不配合本研究。研究期间,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集重型肝炎124例,根据是否发生SBP,将病人分为SBP组(n=48)和非SBP组(n=76)。SBP组病人年龄范围为39~64岁,年龄(54.95±8.84)岁,男性31例,女性17例;非SBP组年龄范围为35~65岁,年龄(53.78±9.21)岁,男性48例,女性28例;两组性别和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5例,B级的18例,C级的25例;非SBP组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32例,B级的35例,C级的9例。两组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1.2诊断标准根据《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中SBP的诊断标准[9]:①发热、压痛及腹肌紧张或腹部压痛和反跳痛;②腹水突然增加(常规治疗无效);③腹水样本中白细胞>500×106/L或多形核白细胞计数>250×106/L;④腹水培养阳性;⑤排除继发性感染。③和④至少满足一条,结合①或②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SBP。

1.3数据收集主要观察指标: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白细胞介素6(IL-6);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临床特征:发热、腹痛、腹泻、压/反跳痛、腹水、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肝脑综合征和院内病死率。随诊时间为6个月。

1.4数据检测(1)PCT诊断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Cobas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2)IL-6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所有ELISA试剂盒均采购自武汉新启迪生物有限公司;(3)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4)淀粉样蛋白A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相关试剂和产品购买自德国西门子公司。

表1 重型肝炎124例的临床特征分组比较/例(%)

表2 重型肝炎124例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水平分组比较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完成,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等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常规t检验或校正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腹痛、腹泻、肝肾综合征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常规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分析;此外使用ROC曲线分析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的价值。

2 结果

2.1两组的临床特征SBP组发热、腹痛、腹泻、压/反跳痛、腹水、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肝脑综合征和死亡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SBP组(P<0.05)。见表1。

2.2两组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水平比较与非SBP组比较,SBP组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IL-6均显著升高。见表2。

2.3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对重型肝炎SBP的诊断价值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2.4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与自发性腹膜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48例自发性腹膜炎病人中,共有11例住院期间死亡,将病人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时PCT显著升高[(1.05±0.51)比(0.70±0.48)] ng/mL,P=0.042。见表4。

表3 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8例中的价值

3 讨论

重型肝炎失代偿期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此时病人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减低,肠道细菌可以通过肠壁等进入腹腔。另外,肝硬化时肝内动静脉功能异常,淋巴液中的菌群可以通过肝包膜下肝门淋巴结进入腹腔,进而引起SBP。SBP在重型肝炎中较为常见,研究显示SBP是肝炎病人死亡的一个高危事件[10]。本研究同样显示合并SBP的重型肝炎病人其临床特征及转归与无SBP的病人显著不同,表现为高病死率、高并发症率等。鉴于SBP对肝炎临床预后影响的重大性,早期识别SB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指标,然而其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的ROC曲线下面积较低。2013年Yuan等[4]研究显示PCT、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在诊断慢性肝炎SBP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89; 95%CI:0.81~0.96)、(AUC=0.86; 95%CI:0.78~0.94)和(AUC=0.68; 95%CI:0.57~0.78)。该研究显示PCT在诊断SBP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支持本研究。支持PCT在诊断重型肝炎SBP具有较好价值的研究尚有很多[11-14]。但本研究中显示C反应蛋白在诊断SBP价值不如PCT。另外本研究最后对并发SBP的重型肝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人PCT显著高于存活的病人,提示对于入院时PCT升高的病人,病情较重,因对这类病人加强干预,以改善病人临床预后。相对于 Yuan等[4]研究,本研究更为系统,研究指标更多。

表4 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8例的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与病情严重度的关联分析

C反应蛋白与淀粉样蛋白A均是一种急性相蛋白,但是淀粉样蛋白A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升高时间更短,峰值水平更高,因此我们认为淀粉样蛋白A在诊断SBP中可能较C反应蛋白更有临床意义,本研究证实了这点。但与Yuan等[4]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在诊断慢性肝炎SBP中价值较高,与本研究不同,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我们所知,目前尚无使用淀粉样蛋白A来诊断重型肝炎SBP的报道,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临床意义。淀粉样蛋白A在炎性反应后8 h内即可升高,较C反应蛋白早,且其升高的峰值水平较C反应蛋白高。在重型肝炎合并SBP的病人中,早期可仅表现为轻微的急性炎症,因此淀粉样蛋白A可能更有助于检测SBP。但淀粉样蛋白A受病毒性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影响[15],导致其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中特异性较低。而PCT几乎不受病毒性感染等影响,在诊断细菌性感染的疾病中,特异性较高[16-17]。两者结合可能更有助于临床上判断SBP。但本研究未对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本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较传统的CRP和白细胞等指标好。

猜你喜欢
腹水细菌性肝炎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肉鸡腹水咋防治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