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社区:概念、内涵与框架构建

2019-03-27 05:47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韧性框架社区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50016)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在公共安全领域中,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要开展“城市安全能力建设工程”,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使得韧性城市成为一个学术流行词。

然而,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生活系统,在建设韧性城市这样的宏观目标之前,我们首先更应该关注其组成单元这些微观变量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从局部着手,以点带面的促进城市整体的进步。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社区韧性是城市韧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关于韧性社区的研究正是是基于对韧性城市研究的框架背景下而产生的。

二、韧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意是指回复到原始状态。“工程韧性”是最早被提出的一种认知观点。布莱克莫尔认为,工程韧性主要强调当外在扰动消除之后,系统功能逐渐复原的能力。霍林开始将韧性一词应用到生态学领域,用以表述生态系统动态,在受到扰动之后系统也能够通过自身来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的飞跃体现了系统的“修复能力”,通过自我修复以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的稳定状态,而不仅是保持原有稳定状态。

随着学者们对韧性理论研究的加深,“演进韧性”这一观点应运而生。在演进韧性理论中,世界被看作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因此过去的经验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再适用。而冈德森和霍林提出的适应性循环理论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个理论,系统不再是保持一个稳定状态而是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中,它主要包括利用、守恒、释放和重组四个阶段。作者认为,演进韧性更加强调系统着眼于未来的一种长期适应能力,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适和修复,进而形成能够适应更多复杂情况并保持更新的系统。

三、韧性社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韧性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在韧性社区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上并未达成一致。布朗、佩顿等人将韧性的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指出社区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对韧性社区的定义也呈现出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稳定性”社区,以盖斯、戈德沙尔克等人为代表,认为韧性社区是指能够承受住各种危险以及干扰同时保持系统内部稳定。第二,库力格和卡特等人认为韧性社区主要表现为社区在灾后的一种自我恢复能力,即“可恢复性”。第三种观点则是以布诺、科尔斯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韧性社区应主要落脚于社区在灾害事件中形成的长期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即“长效性”。

反观国内,我国学者目前较多的还是集中在韧性城市领域的研究。以王吉祥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韧性应该强调城市在经历灾害之后还能维持基本稳定状态的一种能力,其研究重点关注城市保持稳定运行的层面,在面临各类突发事件时以抵抗手段为主,多处于较被动的局面。廖桂贤等学者提出“在面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采取的应对措施应该由抵抗向韧性疏导转换”。这一观点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在建设韧性城市的问题上应采取主动的态度,社区应该拥有“自我修复”能力。在韧性城市研究的框架体系下,较有代表性的是徐江提出的通过物质层面与社会层面相结合的来长期提升城市社区的系统韧性。

四、韧性社区的定义与内涵

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韧性社区的理解,韧性社区是指社区在遭遇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经济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后,在没有受到外部力量援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我组织、自我调适和自我修复来维持当下生活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保持对未来风险长期有效的适应性。

五、韧性社区系统框架构建

关于韧性社区涵盖的主要内容同样存在着很多不同说法。1999年,韧性联盟从管治网络构建、代谢流、建成环境以及社会动力机制四个方面来表示韧性社区的主体框架。斯坦顿和迈纳认为社区韧性主要由基础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四个方面组成。康福特在论述如何提升社区减灾能力时提到应该将信息技术和组织学习结合起来。特威格在对韧性社区定义时特别强调其中的社区概念应该包含共同利益、价值、行为结构等多个维度,不能仅仅从地域形态上来理解这一复杂概念。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韧性社区的内容框架的理解,本文从硬件基础条件和软件文化网络两个方面来构建韧性社区的主体框架,其中硬件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建成基础设施、制度规划、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四个方面。基础设施既涵盖建筑设施、城市规划分布等空间结构,也包括了交通路线、物质生产供应系统以及相关生命线工程等社区运转动力;制度规划主要包括了国家政治力量的制度保障、对城市社区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以及应对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机制;信息技术则是指包含空间物理信息和社会舆情信息在内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存储系统,大数据基础上的辅助决策系统等;环境系统是指自然环境下城市社区所处的地域特征,包括气候类型、地质状况、水文特征,以及在遇到扰动和风险时所呈现的脆弱性特质。

软件文化网络由关系网络、人力资源和社会均等化水平、社会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构成。关系网络是指包括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民众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协同决策、全员参与、共同合作的网络体系;人力资源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合作、合理借鉴学习等手段来整合和提高在与韧性社区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储备;社会均等化水平旨在强调在解决韧性社区建设的难题上应该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采用公认的公平标准来实现在公共安全问题上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公平一致性目标;社会文化氛围是指民众参与韧性社区建设的自主意识以及社会为激发民众参与所提供的渠道和途径。

韧性社区的系统框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关系网络的连结性。韧性社区的构建往往依托个人、社区以及国家自下而上的合作模式,国家通过一定渠道将政策和规划的信息传达到社区,社区又将信息灌输给个人,个人积极参与,给予反馈行动,三者之间有效达成共识并结合成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合作网络;第二,功能系统的多元性。韧性社区往往更加注重社区功能多样化的建设,社区功能系统是彼此依赖同时也是相互交叠互相配合的,在某一功能系统遇到干扰崩溃之后,其他系统也能够继续运作并代替其发挥作用;第三,高度预见性和灵活性。韧性社区能够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和判断,确保它做好预防性措施,在危机发生之时也能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降低灾害发生后消极后果和损失。

综上所述,韧性社区的建设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不再单单依靠物质环境这一方面的力量,还应包含整个社会所有利益相关者协调配合下的社会文化网络和氛围。构建韧性社区的系统框架,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社区系统结构,以减缓各类突发事件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所造成的损失,对提升整个城市系统的承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韧性框架社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框架
社区大作战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