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春光早,乐随新阳生

2019-03-28 10:32○张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南阳馄饨习俗

○张 冬

嗨,大家好!冬至就要到了,你对这个节气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22 或23日。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一提到过节大家肯定想到美食了吧?那冬至都有哪些好吃的呢?

冬至各地都吃啥?

在北方老人们常说“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现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自此之后,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于是形成吃“捏冻耳朵”的习俗。后来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

在江南水乡有在冬至这一天吃赤豆饭的习俗,传说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还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希望全家团圆,平安健康。

冬至福利,放假啦!

“吃”满足了小吃货们的胃,如果再放个假休息娱乐一下,是多美的一件事啊!在汉朝这可不是奢望,当时人们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是要放假休息的。《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看到这儿你们是不是有点羡慕啊!

美好的期盼——祭祀

冬至,古代历代统治者都有“祭天”的传统,以期禳灾祈福。在民间,也有祭祖的习俗。有俗谚“冬至大如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祭祖的同时,有些地方同时也会祭祀天神、土地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人兴。

冬至之情——诗歌

民间把冬至亦称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分成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古人的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冬至的描写。比如: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也是“阳生春又来”,你看,室内宫女绣纹添线,玉管葭莩(jiā fú)灰飞;室外柳枝舒展,梅花欲放,阳气回升,春天很快就要来了。诗中“浮灰”,又作飞灰。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可以想象,诗人身处异乡,想着家人此时在念叨着漂泊在外的他。“抱膝灯前影伴身”是乡愁,“还应说著远行人”是幸福。

怎么样,你有没有爱上冬至呢?你打算和家人、朋友怎样过冬至呢?

猜你喜欢
南阳馄饨习俗
学包馄饨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最后一碗馄饨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