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2019-03-28 05:10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美丽文献生态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尤其2019年是关键的一年,关注农村,心系农民,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对我们来说已经越发重要,已然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关于美丽乡村发展,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2013年国家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紧接着在2014年开始推广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评选等活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提到,2018年,党中央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创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在涉及农村环境方面给予了很大关注和投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再次强调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要求认真汲取浙江省的宝贵经验,努力掌握“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核心要诀,重点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分别从农村容貌、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染几个方面切入,争取在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改善的目标能够基本达成。

一、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分析

近10年来,“美丽乡村”一度成为学者们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有关美丽乡村方面的文献也随之与日俱增,从而涌现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整体情况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确定检索条件为篇名中包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精确查找得到结果共计2463篇文献(检索日期2019-03-01)。其中“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乡村”两个主题分布占比最多。从最开始2009年的3篇文献到2015年的300多篇,文献在数量上明显有了大幅度提升,2016年至2018年文献篇数依然逐年递增,总数平均在530篇,2018年更是达到了563篇,截止目前,2019年1月和2月两个月网络发布的文献也已经有29篇。文献的种类包含了期刊、报纸、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会议,其中期刊数量最为居多。

(二)美丽乡村研究文献趋势分析

根据上述趋势,可以分析得到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文章数量在不断趋于正比例函数的增长模式,无论从增长的数量上还是增长比率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由此知网做出了预测,认为2019年会在增长的情况下突破600篇相关主题文献,迎来有史最高篇数,具体大约会有673篇的新增文献。根据文献的预测数量同时可以推断出学者们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激情在未来的一年里不会渐渐退却,反而会更加火热。

二、美丽乡村的内涵分析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提出的,可以分别从不同层次来解释,各个学者对此的见解也都略有不同。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含义

对于美丽乡村含义的理解,我主要基于模式和意义两个层面。

1.美丽乡村模式

2008年,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浙江省安吉县最先提出“中国美丽乡村”战略部署安排,致力要将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乡村。这一举动随后实现了显著成效,从而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关注,广东、海南等地纷纷开始学习借鉴打造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到2014年,国家农业部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并于2月份对外公布,由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各地区便拥有了统一的参考标准。这十大模式具体包括: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以及高效农业型[1]。

2.美丽乡村意义

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旭烽认为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三农问题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要想解决好三农问题,从生态角度出发是一个非常正确、明智的选择,例如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蕴含了很深农村深生态发展内涵,所谓美丽乡村,就是要拥有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美丽的乡村容貌[2];华中师范大学刘义强教授对美丽乡村的理解则是站在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美丽乡村”要完善农村各方面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好农民,做好基层调研工作,确保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为了农民更优越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让农民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农村是温暖有保障的幸福家[3]。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峒山村考查时就曾明确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广大村民谋福利,因为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升级,推动农村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所以一定不能让农村荒芜,让农村人口的家园落后,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另外特别提出要守护好古村落,避免过分拆建。

同时,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来说,发展美丽乡村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华丽篇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截止2018年末,乡村人口总计5.641亿人,约占国家总人口的40%,可见农村人口总数之多,因此农村构成了我国建设发展的基石,只有打好美丽乡村这块奠基石,才有希望构建宏伟壮观的美丽中国。

三、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成果现状

国内外的相关学者都有进行对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研究,但国外开始的要远远早于国内,因此在这一领域从个个角度来说都要领先于我们,相关研究角度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丰富化,所得成果理论更为先进,非常值得我们在立足于本土国情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去学习和借鉴。

(一)国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成果

国外关于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1962年美国科普作家Rachel Carson出版过一本著作名为《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是向大家揭示由于受到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侵蚀,农村生态系统遭到重度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这对子孙后代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作者在书中强烈呼吁大家仔细斟酌关于农村化学肥料的使用,思考其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利害关系,这是对农业学者们和政府的一种警醒和挑战,也是现代环保主义的起源之处[4]。

国外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比较著名的成果主要有:Friedrich Engels的“城乡融合理论”[5],他认为城乡融合需要使农业和工业紧密相连,人口分布差异较小,城乡文化也要相互融合;还有Theodore W.Schultz的“城乡发展理论”[6]和Ebenezer.Howard的“田园城市”[7]理论。

(二)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主要成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我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谢荣华(2016)提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三大特征,同时阐述应该用分散式水质处理模式代替存在负面影响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方式,并强调生态农业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8]。王晓毅(2014)在《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中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他认为当下农村环境问题主要面临三大主要矛盾,分别是来自城市的外生污染、面源污染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退化[9]。沈费伟(2016)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内在逻辑进行探析,他认为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平衡好政府、城市、社会组织、村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否则会阻碍环境治理进程[10]。我国学者对于乡村休闲旅游方面也有所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科研成果,像刘斯乔、张雅分别从路径选择和产业融合视角、传统农业方面进行了研究[11-12]。

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不足之处综合评述

我国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系统化,但近年来学术界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热情高涨,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只不过现有的研究成果不够深入和成熟,尤其是和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已经站在这一研究领域较为前沿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

首先,通过本文中的论述可以很容易发现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前依然有一段鸿沟等着去跨越,他们的发展思想、规划方法、构建模式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日本的“第六产业”[13]思想等。

(二)缺乏学科交叉研究角度

其次,虽然学术界对美丽乡村建设抱有极其浓厚的研究热情,却很少有学者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去将他和其他领域或角度联合起来加以研究,例如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并且十分缺乏两方面、多领域统筹研究的理论基础,没有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作为美丽农村建设进程中一个关键环节的重要地位。

(三)相关理论支持不够完善

另外,在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背景下,学术界在相关研究理论方面十分匮乏,且忽视了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这一点尤其需要像走在我国前面的国家耐心学习,如何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融合的条件下能够同时兼顾缓解乡村生态环境恶劣问题,协调经济增长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势头和状态是好的,希望关于这方面的各级社科基金支持能够更加充裕,便于学者丰富完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制度和实行机制的建立,能够快速有效的落实计划,尽早的看到成效,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好基石。

猜你喜欢
美丽文献生态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