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也“冬眠”

2019-03-28 10:29陈戈
科学之谜 2019年3期
关键词:南极洲南极火星

陈戈

在许多星际旅行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星际旅行者们被封锁在一个个冬眠舱里,当到达目的地时才重新醒来。可电影不是现实,我们目前还未能重现电影中的冬眠情节。

但“冬眠”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像蝙蝠、青蛙这样的动物,为了适应冬季和维持能量,会减少生命活动量到最低状态,并进入冬眠。而人是不会冬眠的,甚至还可能在大雪纷飞的严冬里堆雪人、打雪仗。但在南极洲,事情似乎超出了人们的认知:人类也会“冬眠”。

长期以来,南极洲被认为是最不适宜居住和对人类最不友好的地方,它跟火星一样,对人类充满了敌意。所以科学家们驻扎在这里,并进行一些关于火星的重要科学研究。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东部2.4千米厚的冰层之下有一个终日不见阳光和空气的惠兰斯湖,但在这个湖中,却有着依靠氨气和甲烷就可维持生命的微生物。同样,在火星南极冰盖下方,也发现过一个类似的湖泊。科学家推断,火星湖泊中可能也存在微生物。

这些驻扎在南极的科学家在研究极端环境中生命的活动状况,但他们的活动也引起了某研究人类活动的团队的关注。这个团队对南极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并揭示了一种极少数人能够经历的现象:心理冬眠。当人们被孤立地关在黑暗和极端的环境中几个月时,就可能会触发这一现象。不过他们的心理冬眠不会像动物一样呼呼大睡。

为了了解心理冬眠有着什么样的症状,研究团队对南极洲的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团队共调查了27名科学家,并让他们在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包括冬季,在这段时间里,研究人员可能有六个月完全接触不到阳光),记录下他们的睡眠状况和不同时期的不同情绪。

研究团队发现,被调查者在冬季没有阳光的时候,不仅睡眠质量下降,还会散发消极情绪,不关心环境和同事,对身边事物的变化也毫不关心。而在有阳光的时候,睡眠质量开始上升,消极情绪也会转为积极情绪,也开始重新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南极的科学家们会在冬季没有阳光的时候出现这种睡眠质量下降、情绪消极的现象呢?原来,在黑暗笼罩的日子里,色彩、气味和声音几乎都不存在,这些都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这种感觉有时会破坏他们的生物钟,使得他们难以入睡。并且由于严冬时节的南极更加寒冷,他们如果走出基地,需要穿上更多的衣服,嘴唇和皮肤也可能会开裂,这样的状况限制了他們在户外的时间;另外,在冬季,外援可能难以抵达基地,他们还需要自行解决一些困难,每天都能见到的都是极为熟悉的同事,接触不到其他人。他们就像被困在笼子里一样,处处被约束,在这种环境中,人的情绪自然不会好。

在这样黑暗、禁闭的约束状态下,南极的科学家容易呈现出明显的心不在焉和走神的状态,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他们还会变“懒”,对环境的反应也变得缓慢,看上去像是冬眠了一样。

心理冬眠对南极的科学家有什么影响呢?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在南极待上好几年,你会遇到什么?可能是酷冷的严寒,也可能是暴风雪像冷冽的刀一样刮过你的脸;如果刚好有一个你非常讨厌的人和你一起待在南极,你可能还会每天都和他见面,这样令人心烦的见面是不是还不如“冬眠”呢?如此看来,让人们不再关注身边事物的心理冬眠似乎还是有好处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因为南极与火星环境相似,心理冬眠除了对南极科学家有好处之外,对之后的火星旅行甚至移民同样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假如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可以去趟火星或者定居火星。在前往火星的途中,你可能会遭遇长期的隔离,在这种封闭状态下,心理冬眠也许会成为你应对封闭环境的最佳机制。

猜你喜欢
南极洲南极火星
南极探险日常
玩转火星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Explore Antarctica with the photographer 与摄影师一起探索南极洲
火星!火星!
南极大逃亡
南极洲——中山站
难忘的南极之旅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