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偶像养成类节目模式

2019-03-28 10:50邓冰雪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媒介主体

邓冰雪

【摘 要】自2017年开始,偶像养成类节目在我国的电视市场形成了一阵热潮,众多类似的节目纷纷涌现,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节目模式。本文将从主体、内容、媒介三个方面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的节目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求对这一新兴节目形态的研究起一定贡献,并对该类节目的制作和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偶像养成类节目;模式研究;主体;内容;媒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12-01

近年来,一批养成类真人秀节目悄然兴起,掀起了又一轮的选秀热潮。这些节目或依托网络平台,或活跃于电视频道,或侧重音乐舞蹈技能的提升,或偏重偶像人格的形成,但是无一不打“养成”牌。传统的节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也无法适应节目自身发展的额需要,偶像养成类节目要想在收获关注度的同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走向全新的模式化发展道路。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是选秀节目发展至今在新媒体背景下策划制作的以"偶像养成“为核心目标的全新节目形式。[1]偶像养成类节目与传统选秀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并不局限于舞台音乐竞技,而更多地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展现偶像选手在台前幕后的成长过程,使观众产生心理认同并产生快感。偶像养成类节目模式的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偶像养成类节目模式主体分析

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主体可以分为参与主体、控制主体和评价主体这几个部分。

参与主体,即节目中的选手。他们是整个节目的核心,模式的其他内容都围绕选手展开。选手参与舞台竞技演出的过程是节目的主要内容。控制主体,即明星导师。导师的作用在各个节目中有细微的区别,但是他们通常对选手的演出进行指导和点评,有的时候也会对选手在节目中的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明星导师的引入,也对前期节目的宣传造势起到了推动作用。除了参与主体和控制主体,观众作为节目的评价主体,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有的节目中,观众的投票是决定选手去留的唯一标准,而即使观众无法直接通过投票决定选手命运,其在社交网络上形成的舆论气候也将在无形中对节目产生影响。

二、偶像养成类节目模式内容分析

(一)真人秀与舞台竞技相结合。舞台竞技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重要部分,选手通过在舞台上的歌舞竞技展现自身魅力,并争取被经纪公司包装成偶像明星的优胜名额。除了舞台竞技,真人秀在现在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舞台竞技也成为真人秀的一个部分。真人秀让观众能够更加了解选手并观察选手的“养成”过程。他们不再是舞台上单一的符号,而是更加立体和真实。

(二)强调观众的话语权。早在2004年,《超级女声》就已经采用了观众投票的模式,但是在传统的选秀节目中,明星评委依然拥有很大的控制权。然而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来说,观众是消费偶像的主体,因为他们拥有挑选心仪偶像的权利。因此,在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各类模式中,观众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一些节目中,明星导师只起到点评和指导的作用,而选手在节目中的命运完全通过观众投票决定。

(三)主打励志主题。“养成”的内涵在于,将对象从“不好”到“好”的过程展示给受众,并让其参与其中,以此让受众产生满足感。观众在观看选手进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映射,觉得这些年轻的选手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明星,而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是大多数人在现实中不能达到的。因此观众容易受到这类选手的感染,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和共鸣。“梦想”“努力”等等是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变的主题,在节目中也需要通过编剧等手段运用叙事手法突显这一主题。

三、偶像养成类节目模式媒介分析

偶像养成类节目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存在的产物。在自我营销的过程中,其宣传手段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一)依靠互联网实现联动。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偶像养成类节目更容易形成“粉丝效应”,产生网络集群,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步的经济手段,形成强大且稳定的产业链。

(二)依靠社交媒体实现跨界分享。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偶像养成类节目提供了绝佳的发酵土壤。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容易在这些平台上自发形成讨论,因此形成意见气候甚至是亚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加入。例如《创造101》引发的“王菊”事件,选手王菊因为自成一派的风格和独立自主的性格吸引了一大波粉丝,这些粉丝发明了“菊外人”“陶渊明”等系列词汇及语言,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一场集体狂欢。

(三)多屏联动实现资源整合。目前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既有《天生是优我》《下一站传奇》等电视综艺节目,也有《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等网络综艺节目,但是不管它们依托于何种平台,都可以被通过客户端用手机随时随地观看。这类节目的宣传,也覆盖了线上线下各种媒介形式,实现了广告资源的整合与联动。

尽管偶像养成类节目已经形成现象级热潮,节目模式也日趋成熟,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原创、节目质量良莠不齐、审美标准混乱等等。广大电视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努力提升节目质量,并找准节目定位,发挥其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昌明皓.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8(23).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媒介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