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落到实处

2019-03-29 12:03钱钢阮君华
群众 2019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江苏高质量

钱钢 阮君华

中央对长三角地区发展一直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地区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明确要求。2018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地区进入了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也给江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合作机遇、市场机遇。江苏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应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抓好一体化发展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主动发力,扬长补短,加强协作,以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健全完善互联互通的综合运输体系。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发展一体化的首要条件。在抢抓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机遇、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交通对集聚高端资源、支撑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民生福祉的综合效应更加凸显。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非常紧迫的任务。一方面,必须着眼于补短板,聚焦“通达性”问题,全面推进航空、高铁、港口、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无缝对接。今后,随着连淮扬镇铁路、沪通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以及未来苏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通苏嘉、沪苏湖等一批高铁、跨江道和省际铁路项目的推进,必将带动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更多城市将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长三角的发展空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同时,在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大框架下,做大做强南京禄口、苏南硕放等机场,有助于形成相互协調、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在推动交通体系“质”的提升同时加快发展枢纽经济。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更强调整体协同、体系优化。在国家规划大框架下,坚持以我为主、系统谋划,强化综合交通总体设计,强化枢纽支撑,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江苏交汇交融、聚合反应。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打造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核心交通枢纽;高标准规划建设陆、海、空互为支撑的苏北交通枢纽体系;进一步增强无锡、苏州、南通等枢纽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制造业、商贸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引导公路运输更多转向铁路、水路运输,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加快建设以港口为节点的集疏运体系,形成海陆空综合化、立体化发展的大网络、大通道、大枢纽,以便捷的出行网络构建长三角“生活圈”。

发挥改革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倾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良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江苏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爬坡过坎转型的重大关口,到了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阶段,必须始终保持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做好改革“深化”和“攻坚”的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方面,取得了很好成效。现在,许多地方把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营商环境正在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发力点。对于江苏来说,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抓好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的改革,聚焦打造公平法治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提档升级、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拿出更多硬招实招,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制度环境。在一些关键性和基础性改革上,应加劲发力、形成突破。改革进入深水区,脱贫攻坚、改善就业、教育公平、住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以及养老改革,都是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都是“绕不开”的难关。只有始终带着问题意识,把改革重点更多放到解决问题上来,以改革之“矛”破问题之“盾”,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善于用好“集成超越”的改革方法,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借鉴全国各地的改革创新成果,进行复制推广、提升聚优、集成再造,增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

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科研院所、高校数量、科研人才资源均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研发经费占比达2.7%,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创区,这些都是江苏的创新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当前,进一步抓好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关键是要落实好去年我省出台的“科技改革30条”,提升实力、激发活力、深挖潜力,着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支撑。一是聚焦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在产业有优势的领域,围绕产业链加快部署创新链,对全省13个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技术密度,解决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技术有优势的领域,围绕创新链加快培育产业链,促进优势技术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紧密衔接,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二是统筹整合科技资源。针对目前科研成果与市场主体衔接分离,科技资源社会开放度不高、布局分散等问题,加大平台、项目、产业基地和社会资本统筹力度,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整体提升创新效能。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苏南五市制造业发达,都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要为创新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着重解决区域协同不够、整体性推进措施少的问题,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加强创新合作,充分发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矩阵”作用。苏中苏北地区应加快把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变成创新集群,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同时,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利用我省实体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加强与上海等地的创新成果对接,加快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

发挥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国际竞争力。江苏因开放而兴,开放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重要法宝。当前,我国开放格局、角色定位、基础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推动江苏对外开放实现新的开拓、新的创造、新的贡献。一是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这是新时代江苏对外开放的最大机遇,将有助于我省跳出地域空间硬约束,在更大范围集聚共享资源要素、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这一定位,高标准推进中哈物流合作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一批标杆项目、标杆工程,努力将连云港、徐州等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开放门户。二是构建南北联动、各展所长的开放布局。苏南地区处于全省开放的最前沿,是江苏开放底色最亮的板块,应进一步提升开放广度和能级,特别是将对外开放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在全国开放格局乃至世界开放体系中形成更多江苏“元素”、发出江苏“声音”。苏中苏北也应结合自身实际,解决好制约开放的突出短板,不断聚合开放元素,做好开放文章。三是突出抓好开放平台建设。无论是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还是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都是我省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在新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要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在集成运用自贸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大力提升境外、境内合作园区的能级水平,用足用好江苏发展大会、物联网博览会、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等现有平台,同时积极打造更多集聚高端要素、促进国际经贸合作的开放平台。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金 雯

猜你喜欢
长三角江苏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数读江苏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数独江苏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数读江苏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