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毡艺术创作中的审美邂逅

2019-03-29 10:17姚娴婧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2期

姚娴婧

摘要:本文以羊毛材料以及作品表现力为出发点,顺应羊毛运动的社会趋势,论述了羊毛毡在现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状况。通过介绍国外羊毛毡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平面、立体、雕塑以及可穿戴艺术等多方面的展现,对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下的羊毛毡在艺术中呈现的作品案例进行浅析,阐述了羊毛毡艺术在世界范围所掀起的创作浪潮。最后谈及中国的羊毛毡艺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展望羊毛毡艺术创作在未来更大的可能性,以及所呈现更高品质的审美邂逅。

关键词:羊毛毡;羊毛运动;可穿戴艺术;羊毛毡艺术;审美邂逅

一、关于羊毛毡艺术

羊毛是百分之百天然非人造的蛋白质纤维,质地细软而富有弹性,强韧耐磨,具有缩绒特性,是理想的编织原料。羊毛的表面覆有鳞片层,其作用是保护羊毛不受外界损害,鳞片排列的不同,对羊毛的光泽和滑涩有很大的影响。[1]这种材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很神奇的特性,不但在简单层面上可以作为新型产品的面料,而且可以用来进行软雕塑作品的创作,同时还具备笔触感和色彩的艺术语言。作品所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根据表现需要可以是平面化的、褶皱的、立体的、轻薄的或是厚重的等多重效果。

羊毛运动(Wool Campaign)是在2010年10月从英国正式开始实行,次年,威尔士亲王开设了现代羊毛展,展示羊毛的时尚设计方案。随后,由羊毛运动发起的羊毛流行趋势被逐渐引入至包括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的市场。在2012年,羊毛运动正式在中国启动。[2]至今,羊毛产品与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并且逐渐进入主流的大众审美之中。

羊毛毡,是羊毛运动下最赋创意的产物,作为羊毛材料的众多衍生品之一,具有独特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羊毛毡就作为保暖的重要手段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尝试用羊毛毡进行艺术创作,如印花毛毡地毯、毛毡壁毯等。现如今,手工艺者不断尝试寻求羊毛毡在现代生活中的新鲜答案,从服装、鞋子、衣帽、首饰、包装、玩具等多个产品方向,到毛毡画、毛毡雕塑和现今流行的可穿戴艺术等,它给予了创作者无限的可能性。

羊毛毡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针毡和湿毡两种。使用羊毛纤维进行雕琢塑形,受外力的作用下羊毛纤维的鳞片进行相互交叉缠绕进行沾化,利用羊毛纤维的高可塑性,艺术家们遵循羊毛毡的可能性,发挥自身的灵感创意塑造出别具风格的羊毛毡雕塑作品。羊毛毡在沾化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理效果,湿毡进行揉搓时,会不经意间形成褶皱的肌理,添加多量的羊毛时也会呈现出各种突出的肌理效果,这些肌理效果仿佛在模仿着自然界所存在的朴素真实的艺术效果。[3]在平面的羊毛毡创造时艺术家通常模仿油画水彩的绘画效果,进行绘画一样的创作模仿刺绣的效果进行人像、动植物图案绘制,效果逼真细腻。打破平面艺术的局限性,使用针毡方式进行戳制出立体的图案。羊毛毡艺术的表现力大胆自由,为艺术提供着无限的可能性,彰显着材料的质感美。

二、羊毛毡艺术家及其作品

当我们去思索这些羊毛毡作品通过材质本身、画面效果、象征、隐喻等传递给我们的感受时,我们就在理解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所表达的情绪。从用户情感需求的角度和感性需求的角度出发,尊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相结合,借用羊毛的柔软特性进行合理表达。羊毛毡的设计更多的考虑到了受众人群,了解受众偏好,制作出富有情感味道的作品。当艺术作品作用于观众,它在诉说着它们自身的特性,并且为更为客观深刻的反映奠定了基础,从而带给观者一种特殊的审美邂逅。各国艺术家也纷纷选择羊毛毡作为主要的艺术创作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段做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從而呈现出羊毛艺术的视觉盛宴。

1、丹妮·艾弗斯(Dani Ives)

丹妮·艾弗斯(Dani Ives)是一位自学成材的艺术家,也是Good Natured Art的创始人。她的灵感来自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她早年对环保教育事业热爱使她不断遵循自我的爱好,偶然发现了针毡,满足她对艺术创作的需要。短短几年时间,丹妮研发了独特的针毡风格,她称之为“用羊毛绘画”。凭借这种风格,她不再使用油漆和刷子,而是使用羊毛纤维和毡针创造分层颜色的效果,创造出质感和深度。力图通过创造充满细节和现实主义的动物肖像和植物作品来推动这种纤维艺术的界限。她的针毡“绘画”作品呈现出优雅大方,富有现代意义,高超的技法,她在不断探索纤维艺术领域工作的无限可能性。

2、伊斯帖·堡得(Eszter·Burghardt)

伊斯帖·堡得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毛毡艺术家,作品多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她的作品既包括可穿戴艺术,还有活灵活现的毛毡动物雕塑,以及用毛毡去模拟自然景观,比如火山喷发等。

作品《披着羊皮》描绘人穿着毡状动物毛皮身处在旷野上的场景。人物穿着羊毛毡所做的可穿戴雕塑,就像寓言“披着羊皮的狼”一样,去代指穿着羊皮的(人类)才是真的恶棍。借此表达了对人类破坏环境的不满与控诉。她使用的是冰岛羊毛,对原羊毛进行加工制成大面积毡片,通过手缝,针毡,然后蒸汽定型等手段最终形成可穿戴雕塑品。这是在用一种当代艺术的方式,去揭露事物的本质。用隐喻的特性来呈现一段奇妙的羊毛毡艺术的邂逅之旅。

作品《羊毛岩浆》独辟蹊径,使用毛毡模拟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观察之细致以及羊毛毡表现手法之精妙。她采用羊毛毡和其他微小景观的结合进行模拟自然的拍摄。艺术家创作微小立体场景,然后以一种可以处理建筑模型的方式拍摄它们。随后呈现出一组华丽的风景,体现出不同的趣味,令人难以置信。

3、卡拉Calar

卡拉是一位来自荷兰的艺术家,她认为马是世界上她最喜欢的动物,她认为可以用一个词去代表荷兰马文化—“Friesian”。“Friesian”起源于13世纪的时候罗马人被用来打仗的马的品种,现如今这种马也出出现在马术表演和马车游行。她的设计来源于她对马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她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通过与马进行接触,认真观察马的体姿与神态找寻表现马的艺术方式。在她的作品《马面具》的创作中,她选取马的头部,并很好地抓住了马的神态,将马抽象化为脸部和马蹄铁的结合。该作品面部颜色的选取是混合后的灰蓝色调的羊毛,铁蹄是深灰色的铁制;面部的材质选用的是柔软的羊毛进行戳制,与马蹄的刚硬铁制形成强硬的对比。柔与硬的对抗,把马的精神表现的极为恰当。这种柔与硬的对抗,赋予这个雕塑一种后现代的特性,即解构后的重组,使雕塑有了新意义。关于马,她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用羊毛制成的马头雕塑,羊毛马灯具,羊毛毡马画等。

通过解读这些不借助任何黏合剂进行塑造,作品一体成型,颜色鲜明,光泽度十足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平面和立体的艺术作品,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也能感受到在全球性的羊毛运动大趋势下羊毛毡艺术所呈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下,艺术家超越羊毛材料本质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羊毛毡的全心付出;更深刻的认识到羊毛毡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以及该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近几年手工羊毛毡纷纷流行开来,手工艺者秉承着不忘初心,简单认真的生活态度做着DIY设计工作,用羊毛戳制着她们的梦想,带领高压生活节奏下的人们开启造物的神奇之旅,制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治愈心灵,是全民艺术的一个良好开端。羊毛毡艺术还处于萌芽阶段,越来越多的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大胆的尝试、创新、突破。她们表达着自我,引领着毛毡艺术的发展方向。

三、总结

当技术与工具的创新持续扩散,艺术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为了打破一成不变的手工观念,艺术家们要做的是挖掘更深层次的精神话题,将艺术作品的创作内容质量不斷提升。[4]羊毛毡艺术的本质是在高压社会下改善现状温暖人心,并获取相应的市场回报。在艺术与技术的交融时代下,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艺术作品正在悄然兴起。当羊毛毡艺术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逐渐被接受,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深耕,创作富有精神层面的艺术作品,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样建立在不断复制批量生产的波普大环境下的特殊表现模式,定会在作品中赋予新的生命力更好的发挥作品的艺术价值。没有任何一项艺术会一直沉睡,羊毛毡艺术正在打破僵局。艺术家是不会永远满足于低层次的简单的戳戳乐作品,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艺术革命,有意识的改变着生活的现状。

羊毛毡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工艺制法不断唤起大家的关注,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渐渐消除着机器大生产下的生活带给人们的冷漠和无趣,让艺术变得更加温暖,更需赋“人情味”。传承与发展靠的不仅仅是优秀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还有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空间。我们需要将民族的世界的民族的艺术传承下去,更好的将中国的传统工艺在当今艺术创作的大熔炉里更好的发扬下去,给予羊毛艺术事业更深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张海东,文红. 软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赖松. AWI诚邀中国企业登陆伦敦摩登羊毛展[J]. 纺织服装周刊,2011(22):31-31.

[3] Mackay M. Art in Felt and Stitch[J]. 2012.

[4] 刘远航. 艺术创作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之我见[J]. 中国文艺家,2017(6).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