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演艺空间应用认识与探究(一)

2019-03-30 03:22金长烈
演艺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字型剧场舞台

金长烈

[摘要]从剧场灯光设计应用的角度,介绍中国剧场舞台应用空间设计思想的轨迹,重点探讨中小型剧场的发展前景、舞台工艺设计,以及对镜框式剧场演艺空问应用的感悟与思考。

[关键词]剧场;演艺空间;混合型品字型舞台;中型剧场;镜框式剧场;舞台尺寸;普及型;提高型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6.011

编者按:

《剧场·演艺空间应用认识与探究》是知名灯光设计金长烈老师多年的心血之作。他从剧场灯光设计应用等角度思考剧场舞台工艺设计,由历史到现实再到创新设想,共分为“从认识剧场谈起、中小型剧场探讨、镜框式剧场演艺空问应用思辨、中型剧场普及型与提高型案例讨论”四个章节。

本文篇幅较长,将分4期刊登,本期首次刊登“从认识剧场谈起、中小型剧场探讨”这两个章节。关于剧场建设与工艺等相关话题,欢迎读者刊文讨论,发表不同见解。

前言

剧场是笔者职业生涯中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剧场看戏、演出实践已近70年,习惯性地关心它。在这漫长岁月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闲暇静思,提笔写点心得与设想,不系统、无理论、可能是片面的“瞎想”。针对某件事情的认识都不敢说是或否,因为各种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出于晚年生活的乐趣,做点职业生涯的回忆、札记、思考……

1从认识剧场谈起

从德绍人民剧院到福建海峡演艺中心,笔者看到中国剧场舞台应用空间设计思想的轨迹。

1.1初识“品字型”剧场

1954年,笔者看到一本关于《剧场与舞台技术》国外调研资料。其中,介绍东德德绍人民剧院的一种“混合型的机械舞台”,这是一种在品字型镜框舞台内设有升降台、车台、车载转台的剧场(图1)。这套系统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当时的中国,人们对剧场的了解仅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欧美日设计的剧场,以及中国自己设计的旧式剧场印象,剧场规模、设备基本老旧。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专业人士对剧场发展的认识还很闭塞(更多的是不关心、无知)。

在1954年这个关键年份,北京建造的“天桥剧场”(苏联援建)、“首都剧场”(东德援建)两大剧场建筑,以及《剧场与舞台技术》调研资料,为中国剧场建筑设计打开全新思路。加之中国国情等种种因素,品字型镜框式剧场、混合型的机械舞台,为剧场设计者打上深深烙印。之后几十年中,中国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建造的“艺术中心”的主体剧场,设计方案几乎都在参考20世纪30年代欧洲兴起的“品字型镜框式剧场、混合型的机械舞台”(以下简称“混合型品字型舞台”)模式设计,至少这种方案都不同程度地、隐约地反映在中国剧场的设计方案中。

德绍人民剧院建筑年代:1938年。舞台简介:舞台口宽12m、高7.2m,基本台宽25m、深19.74m,舞台前部设有三条可升降的小块、后部有两块升降台板。侧台宽均为19m,左侧台深度为15m、有三块车台,右侧台深度13m、有两块车台。后舞台有直径16m的转台,使用时可推至基本台(主舞台)上。主舞台设有环形幕——高于建筑台口,两侧延伸近台口。建筑台口后设有可调“大型活动台口”。乐池也可以升降(“乐池升降台”)。

1.2与国际接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剧场建筑设计专家开始重视国外剧场调研(主要限于东欧国家)。其中,德国兴起的“混合型品字型舞台”对中国剧场的发展影响最深,无形中成为舞台设计主要选择“模式”。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提出筹建国家大剧院。在方案“优选”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2300/3000观众”仿“品字型镜框式剧场、混合型的机械舞台”设计方案被选中(图2)。在这个设计方案中,3000观众剧院舞台的台口宽21m、高13m;活动台口最小可缩至宽14m、高8m;基本台(主舞台)宽40m、深30m;转台直径21m;左右车台尺寸不详。2300观众剧院舞台的台口宽18m、高11m;活动台口最小可缩至宽12m、高6m;基本台(主舞台)宽36m、深24m;转台直径16m;左右车台尺寸不详。

这一“模式”的选中,也反映剧场建筑专家和方案决策者对中国剧场发展的基本认识和追求。但遗憾的是,当时出于国情变化,“方案”搁浅。方案形成虽未能实现,但这种“模式”的追求,并没有在专家们心中消失……

20世纪末,国家再度启动建设国家大剧院,由外国人设计。舞台形式仍采用“混合型品字型舞台”模式(图3)。这可能是中国剧场建设首次与国际接轨的一种“范本”(当时,人们并不一定认识到这种模式对中国未来剧场建设发展有多大影响)。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舞台简介:台口宽度18.6m、高度14m;主舞台宽度32.6m、台深25.8m、台上净高32m;左、右侧台各宽21.6m,台深25.8m;后舞台宽24.6m、台深23.6m;主舞台升降台18.6mX3.1m,六条;侧舞台车台18.6m~3.1m,左右各六条;后舞台车载转台18.6m~18.6m,外环转台直径17m、内环转台直径12m。

1.3“模式”的复制

举国上下盼望已久的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有了代表国家的最高表演艺术殿堂,并在推进剧场艺术的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泱泱大国,在中国首都建造一座艺术殿堂本是理所当然。但是中国“大一统”跟着学的传统势不可挡,剧场建造热随之而来。如果仅是在主要大城市建造剧场也不为过,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内各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建造“艺术中心”,其中主体剧场(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形式,几乎千篇一律地采用“混合型品字型舞台”模式。

從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筹建国家大剧院,直到21世纪(2018年)新建的“福建海峡演艺中心”,混合型的机械舞台模式仍在复制(图4)。一代又一代,未来剧场发展如何,是喜是忧?

1.4“品字型”剧场认识评析

20世纪30年代德国兴起的“品字型舞台”模式,变成中国剧场建设的“范本”,几乎大中小城市剧场(“艺术中心”的大剧场/歌剧院)按此“范本”复制、再复制。出于对剧场的兴趣,引起种种思考。笔者想从演艺空间应用价值的角度做理性认识,尽可能地分析一些事物的发生、发展、退化、更新的认识过程。

“混合型品字型舞台”为演出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由于有左右车台、后舞台车载转台、主舞台升降台、上空悬吊设备,为演出提供丰富、灵活的表现手段。主舞台左右两侧扩充、主舞台升降台上升或下降,为演出创造纵深感,大大增强艺术表现效果。“混合型品字型舞台”的设计,无论当时还是现代,对镜框式剧场艺术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混合型品字型舞台”机械设备,在当时应该说是极具创造性、先进性,是演出应用价值极高的设计。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模式下的各项舞台设备应用功能虽然有的仍有应用价值,有的则显老旧。更重要的是,这些设备要看用在什么剧场。有的剧场(如剧团专用、旅游演艺)利用率很高;有的剧场(如公共租赁剧场)利用率却很低,甚至无用,形同虚设,这在中国新建剧场并不是个别现象。

中国剧场的舞台机械,生产、应用发展都很快很普及,发展前景如何,虽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围。但是,必须提出一个需要关注的现象,从国家大剧院到福建海峡艺术中心,千篇一律地对地面混合型舞台机械模式(主舞台六道升降台、左右侧台各六道车台、后舞台车载转台),复制再复制的现象(主要是指观念与模式复制),是否合适?特别是那些属租赁性质的剧场,剧团多数在演出中不可能使用这些设备,即使使用这些设备,多数剧团也付不起高昂租费。天长日久缺保养,剧团想用、剧场也不敢给用。这种现状还在发展,它的发展结果很可能是:当初号称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几十年来无人问津,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躺在舞台下变成一堆废铜烂铁。

在剧场建设中常听到这样的要求,“国际接轨“国际先进“国内一流”。这是剧场建设中的美好向往,但在工程实施中往往变成交易的口号和谎言。

“国际接轨”,世界之大,可以看清哪条“轨”,才与国际连接?剧场发展史,过去、当今、未来,向哪个“世纪”寻觅?

“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是剧场演艺功能本质的“先进”“一流”?还是所谓的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剧场建设受这类真真假假观念的影响,似乎也起着深深浅浅的作用。

本节“从认识剧场谈起”,重点介绍中国剧场发展的“源与流”现象。至于现在各地一座座“标志性建筑”,评价如何?不是我辈能说得清楚的。而笔者想说的是,近三四十年来,中国剧场建设发展很快,剧场建造规模很多都是大型剧场和配套的(歌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剧场等)“艺术中心”,几乎覆盖全国。这些大型剧场的舞台形式,基本是参考20世纪中叶德国兴起的镜框式剧场“品字型舞台”的建造模式。

中国各地建造的“艺术中心”,建筑性质纯属高雅殿堂,早期在欧洲出现主要是贵族享受。而今,虽然是为“人民”所建,但是,建设与维护成本、演出成本居高不下,有多少老百姓进入殿堂享受高雅文化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人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剧种数量、剧目演出规模、演出成本核算等因素衡量,以建设中小型剧场为主更符合中国“剧场艺术”(特别是戏曲、话剧)的演出需要,而且远比大型剧场需要的比例更大。一旦人们对剧场进入务实的思考,定会向中小型剧场建设方向倾斜。那时出现的中小型剧场,将远超过大型剧场的数量。

2中小型剧场探讨

2.1说明

2.1.1为什么提出对中小型剧场探讨

(1)中国剧场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是大中小城市的“艺术中心”,以建造高档次剧场,适应国内外歌剧、舞剧等剧种的演出,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艺术殿堂。在一个城市可能就是独此一家,无论从剧种、剧目、票价、选址都受一定限制。老百姓看戏难,已是普遍现象。

二是很多地区以各种形式建造旅游“秀场”,以此助推本地经济发展。这种“秀场”热,其发展前景不是本文讨论对象。本文的观点是探讨剧场建设与剧场艺术发展的价值,非戏剧娱乐性演出与戏剧性的剧场艺术毕竟是两种审美需求。

三是中国有些剧团有自己的剧场,多数是以排演厅性质批准建造,观众人数、舞台、侧台、后台、演出设施等方面的条件很少能达到正规剧场要求。

四是中国旧剧场改造,也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与现代剧场建造要求仍有差距。

(2)借此谈谈民间见闻

笔者因工作关系常去全国各地,偶有闲情便到当地公园、广场散步,看到当地民间文娱活动非常活跃。印象最深的是,民间“戏社”散布在公园、广场,汇集着众多老百姓以自娱自乐形式,填满极其简陋的贫穷空间——也偶有简陋戏台或庙台,台下观众站着看演出。公园、广场如遇到雨雪寒冷天气,就变得冷冷清清。

全国各地可以花几十亿建造一个“艺术中心”,为什么不能花很少的钱建设大众化的中型通用剧场或者“活动大棚”,以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文化艺术应该如何“扶贫”?

2.1.2更应重视中型剧场发展

为什么只提中型剧场发展,不提小型剧场?因为小型剧场空间体量较小,对演出规模、观众人数有较大局限。但是课题研究的观念,并不排斥对小剧场及其他剧场的探索。

对中型剧场建设也应有一定观念认识和建造原则。中型剧场发展虽然多种多样,但本文讨论的中型剧场是以演剧为主——主要为话剧、戏曲以及其他相适应的中小型剧目演出,提供一个“通用性”/“适应性”的演出空间,也是中国多数剧团比较适用的空间。

2.1.3中型剧场发展需要考虑两种性质的剧场——“普及型”与“提高型”

普及與提高不是表面的贫富、简陋或豪华之别。两者提供的演艺活动空间(主舞台、观众人数)基本一样。功能设备可能有多少、档次差别。附属用房及设备、外包装也有档次之分。

普及型剧场侧重提供一个基本演出空间、基本观演条件,配合剧团能将戏剧送到基层,让更多剧团、剧目都能进入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低消费地看到高水平演出。同时照顾多功能适应性活动需要(如非戏剧性演出、会议活动等)。剧场建造尽量做到投资小,管理方便。地方政府为支持本地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每年应给予一定经济支持。

在发展“普及型”剧场的同时,为了中国剧场艺术的提高(创新),也应当发展(研究)较先进或条件较好的中型剧场,尤其演出应用装备,如舞台机械、灯光、音响(含“建声”)品种、数量、质量的配备。但切忌大而全,盲目发展。

2.1.4关于剧场设计

在“2016-09-05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淮JGJS7-2016《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就有相关“依据”等说明和设计参数。这都是国家级制定的规范,应该重视。但是如果机械执行,不一定能设计好剧场。也就是说,“规范”中某些内容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以及“规范”外使用者需要思考的内容。

2.1.5剧场建设与使用相关术语

以下术语是剧场工作常用的交流语言,也是在相关文件中没有列入的条目。写在本文中便于专业人员工作交流。

(1)上场门与下场门

上场门与下场门是舞台上“方向”的称呼。根据中国戏曲传统演出“守旧”——即背景的两个门(图5),“出将”为演员的上场门;“入相”为演员的下场门。同时也是对舞台左右(东西、南北)方向的理解,是最通俗、准确的交流名词。

(2)主舞台

镜框式舞台通称“主舞台”。从应用功能的角度,应分为两种功能区——“演区”与“候演区”(图6)。这是两种不同的应用功能,对舞台空间设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思考。

(3)景区

景区(亦称“演区”)是将舞台深度分成若干单元,是镜框式剧场舞台工程设计与演出应用很重要的概念。舞台工程中舞台机械、舞台灯光工艺设计,演艺空间设置的檐幕、侧幕、景的布置,以及舞台总深度,栅顶“龙骨”结构,皆与“景区”数量和每单元的空间体量有关。每单元深度间距没有明确规范,一般2m~4m为一景区,根据实践经验,多数采用3m间距为一景区。

根据设定的舞台深度划分3mXN景区。假设舞台深度為18m,景区按3m划分为六个景区(图7、表1)。

一景区深度2m,主要考虑避免前排两侧观众看到侧台候场区;六景区深度4m或5m,主要考虑该区为背景区,吊挂的平面背景较多。根据背景的天排灯吊挂空间,景区间距可适当加深。

2.2调研报告——演艺空间使用研究

表2~表6是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舞台表1景区的深度空间使用情况的专题研究文件。为了重民情、重实践,这份调研报告供剧场建设者参考。

2.3调研报告总评

2.3.1剧种参演比例(参见表3)

76台参演剧目有36台是戏曲剧团,占演出47.4%;17台是话剧,占演出22.4%。

2.3.2台口宽度(参见表4)

有54台剧目集中在14m~16m台口宽(中型编大),占71%。

由于是艺术节参赛剧目,被选拔的剧目受当地政府重视,对经济、物质、剧场呈现条件要比非比赛常规演出条件好,台口宽度多数在14m左右(例如,苏州滑稽戏的布景重新按台口16m、台深18m剧场设计)。平时演出简装版,参演则提高为精装版。

表4两端,台口宽12m的剧目5台,台口宽18m的剧目3台。

2.3.3剧种、剧目与台口宽(参见表5)

歌剧、舞剧、歌舞台口偏宽。话剧、戏曲过去演出规律台口基本偏小,10m~12m(可能是话剧受传统写实内景的影响;戏曲受传统一桌二椅表演空间的影响)。现在演出台口宽已无一定之规,通常话剧、戏曲12m~16m;选择14m~18m范围的较多。

2.3.4各剧种选用舞台深度(参见表6)

话剧12m~23m;戏曲15m~28m;舞剧18m~25m;歌舞14m~20m;音乐剧18m~22m;选用18m~20m最多。

2.4中型剧场舞台空间尺度设定

2.4.1台口宽度与高度设定

台口宽度与高度定位,主要依据演出规模和观众人数设定。但中型剧场主要是戏曲、话剧演出需要的空间,常用的演出台口通常控制在宽14m~12m;高9m~7m。参考此类数值可能更实际。

2.4.2主舞台深度设定

按话剧与戏曲剧种表演的基本规律,主要表演区约9m~12m;次要表演区(中景区)约4m~6m;背景区(远景区)约3m~5m。累计低标准深度约16m;高标准深度约23m。

由于主舞台与后舞台有一定延伸关系。是否设后舞台?如果有后舞台(深度再议),主舞台深度可以偏低值;没有后舞台,主舞台深度应偏高值。保证舞台深度,对演出空间创造“景深”有利。

2.4.3主舞台宽度设定

以台口宽度为基础(如中型剧场台口宽度设定14m),逐次向左右候演区空间所需要的装备间距展开的“和”,即主舞台总宽(净宽)。

侧桥宽←侧光架←侧景杆←侧幕宽←台口宽→侧幕宽→侧景杆→侧光架→侧桥宽

根据以上关系,按中型剧场宽度参数设定:台口14m+左右侧幕(4m×2)=22m(也是吊杆的基本长度);再加左右纵向吊杆间距(O.5m×2),加高位侧光间距(1m×2),加低位侧光间距(1m×2),加侧桥间距(O.5m×2),加侧桥净宽(1m×2)的总和为30m,也即是主舞台实用所需的总宽度。

2.4.4主舞台高度设定

2.4.4.1高度的基本概念

从剧场工程的功能设计,包含三段空间的高度。舞台面到吊杆上限、吊杆到栅顶之间的缓冲空间、栅顶到吊杆滑轮梁之间高度的总和。

2.4.4.2《规范》条文介绍

“6.1.1主舞台净高是指舞台面上部最低构件下皮的高度,此高度必须满足高于台口的幕布和软景,吊在舞台上空不被前排池座观众视穿的要求,也相当于吊杆在舞台上运行的所必需的空间高度。”(摘自JGJ57-2016《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2.4.4.3《规范》条文实用分析

主舞台净高是指舞台面上部最低构件下皮的高度,在实用中即舞台面到吊杆上限,也是演出应用最关心的高度一一布景升降净高。

建筑工程对舞台高度设计,主要是以建筑台口高度为依据。但在演出实用中建筑台口高度,虽然是演出空间应用高度的一种参数,但演出者还要考虑实际应用高度的相关参数,如檐幕高度、布景高度、布景吊挂在景区(前后檐幕之间)的位置是否满足可视高度,上升后是否能全部储存在上空间?也即是确定主舞台净空高度,不完全取决于台口高度,还应考虑满足布景的可视高度,即上升后(不被前排观众看见)的净高度。

根据演出实践经验,一个中型剧场,演出8m高檐幕,出现11m高的背景,已是常见现象,也意味主舞台实用净空(即舞台地面到吊杆上限高度)应≥22m。

(未完待续)

(编辑:王芳)

猜你喜欢
字型剧场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欢乐剧场
“工”字型气体静压主轴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论《日出》的剧场性
设施克瑞森无核葡萄“厂”字型架式栽培关键技术
冬小麦“井”字型播种模式的研究探讨
“一字型”折叠翼展开试验与仿真验证分析
开心剧场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