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与研究探析

2019-04-01 05:47张彦琼
出版广角 2019年3期
关键词:毛姆译介短篇小说

【摘 要】 英国作家毛姆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创作成就斐然,各类文学体裁均有涉猎。我国对毛姆作品的译介与研究从民国时期开始,1949年到1978年间出现三十年的停滞,20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毛姆热”,迎来了毛姆译介与研究的高潮。直至今日,人们对毛姆的探讨热度依然不减。文章从两大时间段——民国时期与1978年以后来探讨毛姆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与研究,以期为毛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拓展空间。

【关  键  词】毛姆;译介;接受;研究

【作者单位】张彦琼,兰州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3.026

英国作家毛姆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创作成就斐然,各类文学体裁均有涉猎,共有长篇小说21部、短篇100多篇、戏剧21部以及随笔、书评若干。毛姆来过中国,也曾将中国写入其作品,对东方文化充满景仰,将东方文明作为拯救沦落西方的钥匙。

我国对毛姆作品的译介与研究从民国时期开始,1949年到1978年间出现三十年的停滞,20世纪80年代后掀起了“毛姆热”,迎来了毛姆译介与研究的高潮。直至今日,业界对毛姆的探讨热度依然不减。本文从两大时间段来探讨毛姆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与研究,以期为毛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拓展空间。

一、民国时期毛姆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与研究

1.民国时期毛姆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毛姆曾在1920年来过中国,但他的文学译介则是1929年才进入中国,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一个小高潮。这一时期毛姆文学译介的载体大多是杂志和图书,如《论语》《文艺月刊》《小说》《人间世》《旅行杂志》《时与潮文艺》《文艺先锋》《家庭》等杂志翻译引介了毛姆的作品,如《恐怖》《亨德生》《毋宁死》《埋没的天才》《辜鸿鸣访问记》《马来情蛊》《机会之门》《孟特厥纳哥男爵》等,多集中于短篇小说。图书方面,南京中正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长沙商务印书馆、桂林开明书店、重庆青年书店、重庆商务印书馆等译介出版了《毋宁死》《情书》《红发少年》《怪画家》等作品。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被选入综合性文集出版,如朱湘译本《英国近代短篇小说集》就选有毛姆的《大班》,茅盾编选的《现代翻译小说选》就选有毛姆的《患难中的友人》。被选编入文集的毛姆作品数量并不多,这侧面反映出毛姆在当时的接受度不是很高,还未获得国人,尤其是评论家的认可。

毛姆作品故事强,情节曲折、悬念迭起,非常适合舞台或荧幕演出,因此他的部分剧作被搬上了舞台或拍成电影。如《毋宁死》和《情书》两部剧作译介后走上中国的舞台,其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和《刀锋》则分别被改编成电影《孽债》和《剃刀边缘》在中国上映。总体而言,毛姆文学的译介虽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呈现一个小高潮,但多集中于他的短篇小说,且显得相对零散,而对其剧本、长篇小说以及评论、随笔的译介则十分有限。

2.民国时期毛姆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情况

民国时期,毛姆文学的译介与当时中国的时代语境有密切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大量西方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和引入中国。当时中国文学正处于现代性的转型期,美学现代性相对完备的欧美文学和日苏文学也由此以量级的姿态进入中国读者视线。被引介的作品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其中就包括毛姆的文学作品。但与毛姆的多产性相比较,其被译介入中国的作品并不多,且显得零散而缺乏系统性,这有深层的时代原因。当时,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战火连绵,民不聊生,救亡图存是最主流的时代语境,无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的本土现代文学,还是对西方文学的择取,都与这一时代语境紧密联系。由于毛姆的作品专注于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和超然的笔法对人性的复杂进行描述,而对社会、政治、革命等避而不谈,这样的创作角度显然无法引起当时中国读者的广泛共鸣。反而是苏联、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认同感而迅速被大量引入,并获得最大的认同和传播。可以说,民国时期毛姆的作品风格因难以与当时中国的时代语境相契合,虽有译介,但无论译介力度还是读者的接受角度都显薄弱。

毛姆文学作品的译介不是很丰富,相关的研究工作自然也是零散而不够系统。大致而言,关于毛姆与毛姆作品的研究资料可分为两类。一是译本的前言或后记,如方于在《毋宁死》(1934)前言中对该剧艺术的评价和肯定,陈绵在《情书》(1937)前言中对该剧使用倒叙手法的高度评价,茅盾在《现代翻译小说选》(1946)前言中基于革命立场对毛姆不关注现社的批评等。二是研究专著或章节,如陈嘉的学位论文《英国二十世纪戏剧家毛姆的戏剧评论》(1930)是民国时期唯一一篇系统研究毛姆戏剧的文章,探讨的范畴包括毛姆的戏剧选题、艺术特色、专业水准等。其余的论述皆散见于一些综合评论文章的部分章节中,如赵景深的《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毛含戈的《现代英国小说》、金石声的《歐洲文学史纲》、金东雷的《英国文学史纲》、柳元忌的《西洋文学的研究》等,或对毛姆的生平、创作、地位,或对毛姆的个别作品进行评述,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尚显得粗糙,有些甚至失于偏颇。但无论如何,民国时期作为毛姆作品译介的起步期,对作家本人及其小说、戏剧的研究也同步进行,为日后国内的毛姆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1978年至今毛姆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和研究

1949年至1978年三十年间,基于我国的政治、文化时代语境,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开展得极少,对毛姆作品的译介则全面停滞,主要是因为毛姆作品既没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革命激情,又充满着对英国社会人性的批判,使之无法成为契合特殊时代语境的“进步”作品,也无法成为批判资本主义腐朽的“反面”作品,因而这三十年间几乎无人问津。

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蜂拥进入中国,翻译界从集中关注苏联作家和西方进步作家的小范畴转向世界优秀文学的海洋之中。曾经一度停刊的译介类杂志一时之间纷纷复刊,如《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动态》《世界图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江南》等,各出版社也纷纷出版国外优秀的作品,毛姆文学的译介、接受与研究迎来了崭新的机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1. 1978年至今毛姆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进入新时期以后,毛姆文学的译介达到高潮。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各报刊与出版社纷纷译介推出毛姆创作的所有类别——长短篇小说、散文、戏剧、书评等作品。1979年《世界文学》首先刊登毛姆的4个短篇,1982年《外国文学》《江南》等文学刊物不断刊行毛姆作品的译文。刊物的译介在当时已不是主流,各大出版社,如外国文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百花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争先恐后译介出版毛姆的文学作品,且是以专著的形式推出,长篇小说如《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刀锋》(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人生的枷锁》(有张柏然、徐进、黄水乞、斯馨4个译本)等。短篇小说选集的译介也相当多,约有8个版本,抛去各版重复者,译介篇数大概有60多篇。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到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的译本。毛姆的散文也在这一时期被译介选编,如《书与你》(1981年)、《巨匠与杰作》(1987年)、《阅读的艺术》(1988年),仅有3部,数量虽然不多,但通过这些译著,我们可以对毛姆的创作思想、艺术理念以及阅读经历等有初步了解。

20世纪90年代以后,毛姆文学的译介热潮回落,虽时有新的译介著作或译介作品推出,但主要是对80年代其评介作品的再版或合集再版。如傅惟慈所译《月亮和六便士》在90年代以后被再版4次,分别是1995年、1997年、2002年、2003年;《刀锋》被再版4次,分别是1994年、1996年、1997年、2003年;《人生的枷锁》被再版5次,分别是1992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且有多个译本。合集出版影响最大的就是199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毛姆的7部长篇小说合集为《毛姆文集》出版,极大地提高了毛姆在中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总体而言,90年代以后毛姆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是对80年代的一种补充与延续,大体是对80年代译本的再版或合集再版,同时也不断引进原来被忽视的毛姆的其他作品。目前为止,我国一共译介毛姆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分别是10部和60多篇,戏剧4部,散文书评4本,游记1本,但相较毛姆创作的多产——21部长篇、100多篇短篇和32部戏剧,对毛姆文学作品的译介还任重而道远。

2.1978年至今毛姆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情况

不同于民国时期救亡图存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斗争的时代语境,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以人性回归、拨乱反正为时代语境,人们开始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极具荒诞、反讽的巨大矛盾,由此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思潮。毛姆作品中一度被忽视的人性考量被重新发现,他擅于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解剖人性深处的畸形、扭曲与异乎寻常的真实,恰恰切合当时人们对荒诞时代人性进行反思的语境。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互联网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呈现多元文化喧哗的时代语境——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交叉并存,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迭起。中国读者对毛姆作品的接受相对80年代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出现了对毛姆作品经典化与流行化的讨论,还出现了对毛姆作品的多元解读。90年代至今,可以说是毛姆作品多元接受的一个高峰期。1978年以后,针对毛姆作品的研究趋于系统、全面且多样化。

第一,对毛姆短篇小说的研究有专文论述,如胡柯的《引而不发  善藏善露——试析〈全懂先生〉的艺术特色》、孙妮的《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浅论》等,多从内容和艺术赏析层面解读,少有深度剖析的文章。当然,从一些散见的评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还是非常肯定的,认为毛姆短篇小说艺术上多取法莫泊桑,呈现故事性强、悬念迭出、情节曲折、语言简洁流畅等特点,总体上采用的是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但同时又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呈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这些特点在毛姆的戏剧作品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第二,对毛姆长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颇大且有经典化定位的几部作品上,即《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寻欢作乐》 《刀锋》。陈春生对其中3篇有过精到的论述:《人生的枷锁》表达了毛姆对“失去精神家园的惶恐”,《月亮和六便士》则描写了躲避“现有价值体系”的渴望,《刀鋒》则是毛姆试图用东方文明来拯救西方的尝试,这3部作品正是毛姆寻觅精神家园的三个阶段。这3部作品以及《寻欢作乐》又同时表达了一个更为厚重的主题——对捉摸不定的人性的探索,复杂的人性刻画成为毛姆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主题的一大特色。总体而言,相较于短篇小说,研究者对长篇小说的研究更为深入、丰富、全面,尤其是对毛姆小说主题的挖掘。

第三,对戏剧的研究。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国内对毛姆戏剧的引入寥寥无几,只有《贵族夫人》《恶性循环》《装聋作哑》和《谢斐》4部,1978年以后也没有相应的研究文章或专著问世,只有一些零散的见诸文学史书籍的介绍,或译作前言后记中的简单评述。这不仅与国内不热衷于戏剧翻译有关,也与毛姆戏剧思想性不强而难以在戏剧史上占一席之地有关。

第四,毛姆文学的比较研究。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虽然有研究者对毛姆与莫泊桑、庄子、鲁迅等均有比较,如龚伯禄的《巧布疑阵的结构——谈谈莫泊桑的〈珠宝〉和毛姆的〈全懂先生〉的艺术特色》,赵晓丽、屈长江的《毛姆与庄周》,周怡的《毛姆、鲁迅的〈风筝〉比较谈》,但并未形成研究域场,略显单薄。

总体而言,1978年以后对毛姆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研究呈现上升直至高潮,甚至出现经典化可能性阐释的趋势。毛姆研究相对民国时期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研究不平衡(如迄今为止对毛姆戏剧的论述除了陈嘉一文,再未出现专门的论著,对毛姆书评和游记的研究也极少),综合研究阙如(如对毛姆的整体创作在文学史中的地位研究)等现象,这也是未来毛姆文学研究需完善之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毛姆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和研究与我国宏观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紧密关联,从民国时期的少量引入到1949—1978年间的全面停滞,再到1978年以后的译介高潮,毛姆文学在中国逐渐走向高潮期和沉淀期,系统梳理其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可为未来的毛姆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罗宾·毛姆. 忆毛姆[M]. 薛相林,张敏生,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2][德]姚斯,霍拉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金元浦,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王松林.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4]申利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1(4):122-127.

猜你喜欢
毛姆译介短篇小说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丑角的原型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