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2019-04-01 09:17李梓菡
青年与社会 2019年5期
关键词:清廷

摘 要:清廷的闭关观念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闭关观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二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觀念有所松动,三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清廷主动选择开放国门,并认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清廷的闭关观念宣告终结。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的体制虽然被重开了缺口,但是闭关锁国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清除,其表现在经济、文化、海防还有外交等多个方面,其延续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华夷观念的影响,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及清朝领导者在政治上能力的薄弱,进而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关键词:清廷;闭关观念;对外交往

清廷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于十八世纪中期,学术界针对封建政策的实施情况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大多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视而不见,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情况对于当时的闭关锁国观念并没有产生致命的影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冲击而已。闭关观念当时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清朝领导者的骨子里,要想彻底去除这种思想不仅需要时间的洗涤,还需要一些先进人士对社会进行革新,本文就是针对清朝闭关观念进行尝试性探究。

一、2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闭关观念的停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按照穷则思变的古训,清廷应该逐渐转变对外观念以应付时局。但统治阶级并未对军事失败进行反省,仍以闭关理念处理涉外事务。中国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是从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各项不停等条约的签订开始,此时满清政府已经开始沦为一个傀儡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中国领土方面,满清政府同意割让香港岛的行为,使中国领土不再完整,香港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岛屿,它控制着广州的出海口。列强控制香港岛能够对广州的贸易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军事上,对香港岛的控制,使香港成为列强侵华的一个根据地。在赔款方面,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满清政府负上巨额的赔款,这时满清政府为了筹齐赔款,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加大人民的赋税,使人们的生活负担逐渐沉重。在领海方面,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列强加大力度对中国进行入侵以及进行商品的大量输出。在关税主权方面,中国丧失海关主权为列强经济掠夺提供了方便。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道光帝重用徐广缙,让他来做外交官员,徐广缙身为总督的同时被封为钦差大臣,在道光的支持下,他多次以民情不许相拒,使得新任英国公使交涉毫无进展。加上又没有得到本国强有力的武力支持,新任英国公使只得听从徐广缙不在辩论这件事情。徐广缙自认为英国人就此放弃了入城,于是上奏给道光,道光皇帝大喜过望,夸赞其办事很漂亮,感到非常的欣慰。英法联军在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下,于1856年至1860年对中国发起侵略战争,史称英法联军之役,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方面,它使中国失去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在此次战争中中国总共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除此之外,各项条约的签订还为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条件。满清政府开始逐渐成为列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在经济方面,列强对中国侵略的魔爪已经开始逐渐从沿海各省伸到中国内地,他们势力的侵入不仅方便他们倾销本国商品,还大量掠夺中国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为了加强对满清政府的控制,各国开始安排大使在京驻扎。英法联军之役中,对圆明园的烧毁,使中国文化收到了沉重的打击,部分满清统治者的心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开始了洋务运动。大量领土的丧失,如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半岛和割让给沙俄的大量土地,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版图基础。英法联军战争结束之后,满清政府利用各项不停等条约换取片刻安宁,此时,他们将腾出来的精力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二、清廷闭关观念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松动

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朝开始实行了“走出去”的战略,其表现方面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派遣使者出使外国。洋务运动是中国闭关锁国观念开始消除的星星之火,它为中国从封闭到开放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件事情打开了一扇窗,洋务派的人员在办理洋务的时候,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对外界的无知,致使中国和外国交涉的时候困难重重。1866年,中国第一次派遣出人员到外界游历,了解外面世界的风土人情,当时派遣的人员将路上遇到的风景和外界的风俗都带回到了中国。第二年朝廷再派出外交使团去访问欧美的各个国家,这两次遣使充分说明了清朝已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所以主动的开始实行外交政策,此时闭关锁国的观念又是一大转折点。

(二)派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界的先进知识。清廷一批一批的将留学生派出国学习,吸取外国家的精华,其中派往美国的人数最多。但是留美学生对中国守旧势力构成了威胁,在守旧势力的阻挠之下,最终把留学生都撤回到祖国。派遣留学生是清朝有守旧到开放的思想转变,但是中途被阻止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转变是不彻底的。

三、甲午战争之后门户开放

甲午战争也是使中国受到重创又一场战争,其中中日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清清楚楚写着巨额的赔偿款项,使清政府背负了庞大的负债。面对这如此巨大的财政危机,清廷打算通过广开各口来解决这个难题,1998年4月,总理衙门开放了湖南岳州府、福建三都澳两处作为通商港口,用来兴商务,扩大盈利的空间。同一年,光绪提出了增加通商港口的建设来使得商务进行更好的流通,这个决定对于清朝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清朝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突破了闭关锁国观念束缚的标志,表明清朝对世界敞开了它的胸膛,开始被动接受外界带来的新文化知识。在戊戌变法之前,清朝都是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之下才不得不开放口岸,但是虽然开放了口岸,清廷闭关锁国的观念并没有随之抛弃。而在百日维新过程中,清廷却采取了主动开放口岸的政策,对于通商的想法有所进步。庚子事变中,公开承认了开放政策,清朝的闭关观念彻底改变。

四、在鸦片战争以后依旧存在“闭关锁国”思想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上的原因。清政府忠于闭关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在繁盛时期产生的优越感所导致,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朝认为自己是世界的最强的国家,把其他国家都不放在眼里,却生生的把自己称作是天府之国。清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一概否认,态度极其封建。鸦片战争以后,“华夷”观念依然存在于当时的社会观念之中,统治者并不是将其丢弃而是留存在脑中。不仅仅一般的官员是这样,即便那些思想开放的领导者也被这种旧观念深深的影响着。被称为中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政策主张,也就是倡导学习敌人的优点来抵抗敌人,但他还是把近代西方国家视为“夷”。可见,这些人士仍然没有客观评价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且他们对其擅长技能的认知非常片面,仅仅认为列强某些军事技术比中国先进,其他一概不如中国。

(二)经济上的因素。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的基础有所动摇,但没有改變。朝廷君臣百官对开放通商所带来的好处不能正确理解,政策上也没有给予支持,所以对外贸易的发展成效甚微。清朝用实行自然经济贸易的方式来对待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不能正确的看待与外国外商的商品交易。清朝沿袭的这种传统经济模式制约了国家的发展,相比之下,西方列强则是在快速提高自己的实力。清朝的文武大臣们也想出了很多应对列强入侵的对策,但是他们的封建思想在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即使构想的对策也是根植于闭关观念的。不去除清朝统治者的旧思想,中国的经济必然是落后的。

(三)政治上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已经度过了它的鼎盛时期,由繁荣昌盛走向了衰败没落,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以前的天国在战争中没落,战败后割地赔款,堂堂大清朝被数千名洋人所制服而唯命是从。这就显露出了清朝统治者的胆小怕事、思想封闭的本质。清朝统治者惧怕国内有人与外国联合起来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对于中国和外国的交流一直持反对立场,严防接触,实质上是实行愚民政策。清朝统治者利用各种手段禁止国内和外界的沟通,垄断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导致闭关锁国思潮惰性的延续。

五、“闭关锁国”观念的延续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

(一)“闭关锁国”思潮使中国人在战败后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当时世界的局势,也没能吸取这种旧思想对国家命运带来的惨痛教训。导致之后二十年内一般的官员对世界局势都知之甚少,封疆大吏对外国的了解和研究少之又少。当作为封疆大吏的耆英在给皇帝讲解中英交涉关于英国人进入城池的具体原因时,他居然不能给出明确的结果,使得这件事情非常荒谬,清朝领导者的旧观念深入到了骨髓。

(二)“闭关锁国”的思想潮流加速了清朝军备的落后。鸦片战争以后,当时的军事武器制造过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思潮阻挠,清朝的军备业很快走向了没落。后来又有部分的先进人士致力于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并且小有成就,但是中途因为道光皇帝自持清高盲目自大的一句话而停滞下来。

(三)“闭关锁国”观念使得清朝的外交事务陷于被动和屈从。外界强国利用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闭关锁国这个弱点对清朝使出了各种不平等的行为,清朝的外交政策一直遵循保证国家颜面和不开放边境这两个方面,导致清朝对外交涉困难重重。外界强国趁着修正与中国条约条例的时候,进一步向中国施压,凭借着它们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清朝屈服。

六、结语

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过程,也是清朝由传统观念向近代开放意识的蜕变历程。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运动虽然促使了清廷观念的近代化,但是结局还是失败了。在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的思潮的惰性延续,使中国在近代初期浪费了二十年追赶西方国家的时间,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使得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的加大,这对中国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是内忧和外患两面夹击,清朝已经到了绝境,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国人的先进思想开始有了萌芽,并且开始同闭关观念展开抗争,寻找光明,为日后中国彻底消除闭关锁国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佳丽.四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传统“华夷观”的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史志,2014(23).

[2] 孙增德.近代中国人对于留学的认识演变与发展历程[J].文教资料,2017(18).

[3] 贺文,郑刚,张景彦.留学生与近代教学论的发展历程[J].黑龙江史志,2017(11).

[4]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明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5]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作者简介:李梓菡,女,湖南怀化人,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清廷
清代珲春地区的中俄书院
慈禧:讨好日本被打脸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清末蒙古地区禁烟活动探微
庚子—辛丑年间惩办载漪之论争
慈禧真的“向全世界宣战”过吗?
外国公使为何苦苦相逼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