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新小说“绘画性”技巧的运用

2019-04-01 06:20王雪张燕燕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王雪 张燕燕

摘要: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源于生活”,而笔者认为艺术还源于艺术。看似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艺术门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本文将从绘画的角度分析新小说“绘画性”,主要集中体现在新小说对“欺眼法”及“拼贴技巧”的运用,由此进一步深入思考文学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小说;绘画性;欺眼法;拼贴技巧

一、什么是“绘画性”?

“绘画性”是与绘画艺术密不可分的,又不只限于绘画这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单一化且分属不同领域,但又互相依存。

本文主要从“绘画性”的两个方面:欺眼法(法文:Trompe-l?il)和拼贴技巧来进入具体的新小说文本分析中,从绘画视角审视法国新小说中“绘画性”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以及引发关于新小说阅读方法的讨论与思考。是坚持只用单一的文本分析法,还是从美学,艺术等不同角度多维度来看待一部作品?不论我们作为普通读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同笔者一起进入法国新小说的欺眼法及拼贴技巧,以期发现法国新小说“绘画性”的具体体现。

二、“绘画性”之欺眼法、拼贴技巧在法国新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新小說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本文将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结合“绘画性”中的欺眼法及拼贴技巧展开讨论。

(一)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法文中的Trompe-l?il是“欺骗眼睛”的意思,在绘画领域法文具体解释为:“视觉陷阱”是一种作画技巧,使二维的画给人以极度真实的三维空间的感觉。这个词后被英语借用,特指一种笔触逼真,透视奇异,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的画,美术术语叫做错视画。来看一个错视画的例子: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欧洲人来说,教堂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罗马圣依纳爵堂的中殿天花板上壮观的壁画为例,明明是个封闭的房顶,却被艺术家画上蓝天白云朵朵飘,天使圣灵歌舞升平的壮丽景象,看起来分明是教堂之外开阔的天空,仰头观看亦不知是真是假,醉心其中。

下面我们就将此概念从绘画领域带入文学领域。我们将这一概念在文学领域称为“欺眼法”。与绘画相同,文学领域的欺眼法也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真实客观地描摹世界,刻画人物心理变化,这种客观描摹世界的观点也正是新小说派作家所主张的。

以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电影小说为例,不论是作品主人公或编剧罗布·格里耶,还是导演阿伦·雷奈,都将欺眼法发挥到了极致。欺眼法主要体现在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构建了一个想象的真实,在一座拥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城市里,男人x与女人a相遇,随即便开始了男人以欺眼法的方式来为女人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男人告诉女人:一年前他们曾在这里相见,女人许诺一年后与男人在此重逢,并将与男人一起出走。女人起初不信,但是男人不停地出现在她面前并且不断地描述他们曾经在一起的细节。女人a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她开始相信或许去年真的发生了这件事。这个故事始于男人x的想象,以欺眼法的方式让女人a感受到这样的真实,以至于对此信以为真。

从作者的角度看,作者所关切的是如何由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从现实到想象的虚构,对不存在的回忆的迷恋到与往事相纠葛的现实。他以文字与影像构筑出互不相属却相互衔接的世界,叙述终止,这个世界亦不存在。用细腻的笔触将两个亦真亦假的世界描摹的淋漓尽致,以至于读者不能分辨孰真孰假。

再结合这部影片来看,首先布景上,镜子的出现配合着镜头的闪回,片中镜头反复以回旋的线条以及推拉镜头撷取墙面与镜框周围华丽复杂的藤蔓浮雕图案,重复的推拉镜头在不同的走廊,镜框,画框之间穿越,呈现一个迷宫式反复回转却没有出口的空间,使得观众不知道此刻镜头停留在真实的世界还是镜中的世界,仿佛走在一个镜子的迷宫里,一再将我们带入男主角要讲述的另一个空间:一个他藉由文字与意向的细节来建构的虚拟幻觉空间。

(二)拼贴技巧≠网络文学抄袭现象

拼贴技巧源于绘画,指把互不相关的素材,如剪报,布等收集起来贴于一个表面。这种技巧同样在新小说中有所体现,其特点是撷取其它文学、电影或艺术品中的人物作为素材,重新拼贴组合。需要注意:拼贴技巧绝非网络文学抄袭现象。究其本源,文学中的拼贴技巧撷取人物作为素材,而网络文学抄袭现象则是任意抄袭其它文本的情节。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像我们上文提到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人物没有真实的姓名,而是用了两个字母来代替。除了人物拼贴之外,我们还可以将这一拼贴技巧用于风格的拼贴。

三、“绘画性”研究带给我们的启发

(一)艺术源于生活

通过对新小说“绘画性”的两个技巧的分析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引发我们思考,例如骗子行骗到受害人受骗这一过程中谁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呢,谁又是最了解整个过程的真实情况呢?毫无疑问是骗子本身。然而在艺术中同样适用。不管是使用欺眼法的画家或作家还是我们刚刚讲的作品中的人物,最了解真实情况的也只有他们,像《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作品中只有使用欺眼法的男主人公x或作者抑或影片的导演,只有他们是清楚去年在这里是否发生了男人x与女人a的偶遇。而作为读者来说,我们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有对故事的猜测,也可以有读者的参与,而我们的参与不是去寻找真相,更像是一次新创作的开始。所以从这点看,艺术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可以从生活的例子去理解艺术层面难以理解的问题,从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以及选取更加明确的阅读目标及阅读方法。

(二)艺术源于艺术

开篇笔者就已提到过即使艺术有很多表现形式,但艺术绝不可能孤立存在。从本文提到的绘画艺术来看,一些看似与文学与我们所要探讨的新小说毫无关联的我们称之为错视画与拼贴画的绘画专业术语都能带给文学一些启发。这些来自于绘画领域的概念,笔者将其归结为文学的“绘画性”。利用绘画或美学概念来理解文学中出现的现象,会使文学分析的过程简单化,具体化,画面性更强,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绘画与文学的最大的差异所在,即绘画能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电影更是如此,例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本身就是一部电影小说,它之所以能拍成电影,不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绘画性特征所带来的画面感,视觉冲击感,从而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所以无论是电影艺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艺术,这些有关绘画性的概念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

由此推断,不属于同一艺术范畴的艺术形式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采取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大胆利用文学之外的知识来辅助文本的分析,例如本文中所采用的新小说与“绘画性”概念相结合的模式展开对新小说作品的讨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来源于艺术。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柳鸣九.新小说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7.

[4]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