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文小说《太平记演义》的先行研究

2019-04-01 06:20王婷王佳璐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王婷 王佳璐

摘要:江户时代是日本汉文学史上最后的一个黄金期。日本汉文小说无疑代表了当时较高水平的汉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对日本汉文演义小说的鼻祖—《太平记演义》相关先行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发现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仍有待细致、彻底和进一步完善的余地。也期待学界对于近世白话汉语史上贵重的域外语言资料引起重视。

关键词:太平记演义;太平记通俗;唐话

一、引言

江户时代是日本汉文学最后的繁盛期。尤其在后期,随着中国章回体小说大量传入日本并广泛流布,带动了唐话(也称明清口头语)学习的高潮。唐话本是长崎唐通事日常翻译用的语言,由于京都、大阪两地阅读《水浒传》的热情高涨,对唐话的介绍和讲解成了当时亟需的一门学问。冈岛冠山作为长崎的唐通事,不仅代表了日本人学习明清口头语的最高水平,其本人同时也是文学造诣极深的作家文人,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他不仅参与编纂了《唐话纂要》等唐话学习词典,还翻译了《通俗忠义水浒传》、《云合奇踪》等中国小说,更首当其冲极富热情地将日本古典文学《太平记》创作成汉文小说《太平记演义》。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日本汉文演义小说的鼻祖,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语言学角度对其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太平记演义》的先行研究

《太平记演义》共五卷五册,享保4年(1719)年出版。内容涵盖了从《太平记》开头开始到卷九的“山崎攻事付久我畷合战事”为止。上段按中国小说的演义手法创作为《太平记演义》(以下称《演义》),下段则是对演义的和译,是为《太平记通俗》(以下称《通俗》)。上段和下段皆为冈岛冠山所作,且《演义》和《通俗》皆为五卷三十回。笔者查找了日本和中国关于《演义》的全部先行研究,将主要的先行研究按照年代顺序列举如下:

1.青木正兒「岡島冠山と支那白話文学」1927年

2.石崎又造『近世日本における支那俗語文学史』1940年

3.上田美汀子「岡岛冠山と太平記ー近世文学交流の先駆」『桃源』1949年

4.潟沼誠二「岡嶋冠山研究」国語国文研究 1969年

「岡嶋冠山研究-3-「太平記演義」の位相」1972年

5.奧村佳代子「『太平記演義』の言葉--『太平記』翻訳に現れた白話観」2003年

6.中村绫「岡嶋冠山の白話語彙をめぐって--『通俗皇明英烈伝』『太平記

演義』『通俗忠義水滸伝』を中心に」2003年11月

「『太平記演義』における冠山の訳解態度をめぐって」2008年

7.孙虎堂《日本唐话学者岡岛冠山及其汉文小说<太平记演义>述论》2009年

8.王佳璐『对江户期—明治期的日本汉文小说研究-从文学·语学出发』博士论文2010年

9.荒木達雄「岡島冠山『太平記演義』に見る『水滸傳』の影響」2011年

10.丸井貴史「『太平記演義』:成立の背景:冠山の不遇意識を視座に」2016年

在上述10篇最有分量的先行研究中,对《演义》从语学角度(唐话)进行分析的是5、6、7、9。5的研究主要用品词分类法对《演义》和《唐话纂要》中出现的唐话词汇进行了对照分析。明确地指出《演义》的用词是白话与文言交织存在的事实,并指出与其说冈岛模仿了《水浒传》,不如说更贴近《三国演义》。6则是列举出部分《演义》中出现的唐话词汇,对比《通俗》和《太平记》原文,指出冈岛在创作《演义》之时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原《太平记》中没有的唐话词汇。而所加入的这些唐话词汇有些会原封不动出现在《通俗》之中,有些则用其他词汇替换掉了,进而进一步说明了《通俗》的翻译态度。9在与《水浒传》的唐话词汇进行对比之后也提出了中村绫提出的问题。7关于《演义》的语言分析同样采用了奥村佳代子的品词分类法,进一步探讨了一些特殊用语的使用情况。

对《演义》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的是2、4、6、8、9。2指出,基于《演义》的序章,这部作品是模仿《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将《太平记》改写为白话小说的。同时提出将白话小说进行翻译并尝试将国史演义化作为理想的冈岛冠山堪称这一领域的鼻祖。4简单分析了冈岛参考《太平记》作为底本的理由以及对《太平记》中原有内容的省略和不存在内容的添加部分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指出《演义》主要省略了《太平记》中一些中国古典的故事轶事、儒教教训、佛教奇瑞等,进一步指出将《演义》和《通俗》分开创作是有显示作者自身语学功底的隐藏意图。6在文章中按照战争场面描写、会话场景描写以及诗词韵文的描写分别将《演义》、《通俗》和《太平记》的内容进行了对照,分析指出《演义》和《通俗》形式上的不同点,冈岛冠山在《通俗》中尽力按照既忠实于《演义》的表现又继承《太平记》原文创作,具体说来,在《演义》中冈岛使用了各种白话小说特有的技巧使其演义化,而在《通俗》中则尽力排除一切具有讲谈意味的词语,使文体回归原本的文体形式。8在介绍到《演义》时主要分析了它的主题、风格以及文体特征。同时也指出促使冈岛创作《演义》的四个条件,即:强烈的创作愿望、超群的唐话水平、必要的小说创作能力以及“借书舒志”的意图。9则指出《演义》中常使用的“有诗为证”是有意图的多用,而这正是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固定句型。它的作用在于将前面所讲的人和事以导出的古诗韵文做总结说明。虽说“有诗为证”是白话小说的常套句型,但是从时间以及《太平记》作为历史物语的角度分析《演义》更适合归类于词话类小说。

最后,对《演义》从版本角度分析的是3和10。3指出《演义》第一特征是出现了流布本中一般不出现的割注(即注释),且遵从了底本的割注。第二特征是去掉了非常多存在于《太平记》中的中国故事。根据3的调查,与这两个特征相符合的版本为《太平记》的《参考太平记》版本。10则在对比了冈岛冠山和罗贯中相似的不遇遭遇的背景下分析《演义》成立的背景。指出冈岛执笔的动机与他不遇的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同时对比上田关于版本的结论,进一步确定了《演义》的底本来自于《参考太平记》。

综上所述,总结目前为止的先行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中村綾、奥村佳代子、潟沼誠二、丸井贵史、王佳璐等学者都从文学、语学等不同角度对《演义》进行了分析。在获益匪浅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从《太平记》到《演义》再到《通俗》,并未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梳理分析过程。中村绫的论文虽有所涉及,但无论从语学还是文学角度列举出的词汇和语言描写都没有指出列举的理由何在,且仅列举寥寥几个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而已,论证尚有余地。笔者认为《演义》作为日本文学史上汉文演义小说的鼻祖,具有及珍贵的研究价值,目前为止的研究分析仍有待细致、彻底和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