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海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9-04-01 06:20杨扬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然杰克伦敦

杨扬

摘要: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剖析杰克·伦敦《海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道德意识在人与自然中的重要性,分析表明拉森及船员对海洋生物的虐待体现人类对自然的侵略;海上的自然灾害及拉森的头痛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汉弗莱与莫德借助自然生存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回归。最后,本文强调杰克·伦敦旨在激发读者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杰克·伦敦;《海狼》;文学伦理学批评;人;自然

一、杰克·伦敦和《海狼》

19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杰克·伦敦是一位杰出多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涉猎北方故事、海洋小说和社会现实故事等,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和《马丁·伊登》。杰克·伦敦对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非凡,因此备受读者推崇,主张人类比遵守丛林法则的动物优越,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可从目前的进化水平倒退到原始层次,其作品《海狼》便生动地佐证了这一观点。

作为一部心理冒险小说,《海狼》讲述的是文学评论家汉弗莱·范·魏登的因海难落水被猎杀海豹的“幽灵”号营救,并在船长海狼·拉森的被迫下成为船上的奴役,九死一生最终逃出险境。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

自柏拉图起,伦理学就广泛用于解读文学作品,直到2004年召开“中英文学研究:反思与展望”全国会议,聂珍钊教授正式将该研究方法命名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聂教授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文学作者和文学问题,即“文学本质上是伦理艺术,是特定历史时期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的特殊表现”(聂 12)。这意味着文学是一种文本艺术,一种以文字形式存在的物质形式,指导性才是文学的根本功能,而审美是为文学服务的次要功能。聂教授还指出伦理学在该体系中的基本含义已倾向对道德的科学研究,即伦理的主要含义与以前确立的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秩序有关。

三、《海狼》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作为伦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符合伦理要求。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试图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中伦理价值的剖析来重建人类友好的生态意识,而《海狼》完全展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种种模式及相互关系。

(一)人类对自然的无情掠夺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资源,但不是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然而船长拉森未意识到,带领水手们肆无忌惮地屠杀海洋生物,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贪欲和残暴,正如小说中祥述的:“我们追着海豹群向北航行,滥捕它们,杀死它们,把剥光的尸体扔给鲨鱼吃,把皮用盐腌起来...”(苏133)。可见拉森抛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海豹为货币机器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此外,小说详述了拉森如何报复咬掉厨师穆格里奇一条腿的鲨鱼:“它的嘴巴被撬到了最大限度,一根粗木桩子,两头都砍成尖儿,狠狠地插了进去,撬杠取出来之后鲨鱼的嘴便死死咬在了那个木桩上...空有一身力气,注定了渐渐饿死的命运...”。(苏177)究其原因,是拉森对穆格里奇的惩罚吸引了鲨鱼的攻击,而其却以弱肉强食的原则惩罚可怜的鲨鱼,展现他内心拒绝遵守自然与人之间的基本伦理秩序,更反映了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促使人类通过破坏生态环境积累物质财富来征服自然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丧失伦理意识。

(二)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

由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解读道德现象,因此,环境恶化与社会发展、人的行为及其对自然的态度息息相关。《海狼》中,‘幽灵号上的水手谨遵20世纪初的哲学家斯宾塞‘人的行为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观念,坚持以人类为中心的信念,虐待海洋生物,尤其是船长拉森,自认无比优越,便肆意蹂躏大自然,远离原有的平衡伦理。结果大自然采取如风暴、死亡和疾病等不可抗方式来报复人类。

开篇的两则海难就象征大自然对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人类的报复:一是凡登乘坐的“马丁内斯号”由于海上大雾与一艘汽船相撞导致数千人死亡;二是关于莫德在托基奥市因海上台风而沉没。海难和风暴时刻威胁着‘幽灵号全体船员的生命,就像拉森说的:“老母亲大自然要站立在她的后腿上,使出浑身的力量嚎叫...(苏135)。”也就是说,当人类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应进行反思,否则会遭遇苦难袭击。此外,大自然的报复也体现在拉森船长的头痛折磨,一名水手路易斯这样评论道:“这是上帝的手啊...他黑心歹毒,这是报应...”(108)。可见,大自然以头痛的方式报复长期屠杀海豹的拉森,且无论其意志多么坚强,都无法逃脱,这也警告人类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存,才能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三)人类回归自然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伦理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友好型伦理。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具有指导作用,可唤醒沉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当然它还需人类通过适当的开发回归自然以建立一种平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海狼》中汉弗莱和莫德一直反对拉森,倡导尊重自然,并在熟悉自然的过程中寻求希望,以示对自然的回归。沉船之前,汉弗莱过着远离自然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一度认为航船“像ABC一样简单”,只需通过指南针、距离和速度就能够稳妥的航行。(苏2)。直到沉船事件让他从作家跌落为被奴役的水手才发现大自然的魅力:“头顶上,天空碧蓝,纤尘不染——像大海一样碧蓝,在龙骨前端的映衬下海水呈现出缎子般的色彩和光泽。环顾地平线,全是淡淡的羊毛般的云彩...如同银色的布景,映衬在纯净的蓝宝石天空”(苏62)。虽身陷囹圄,汉弗莱却已走出精神世界,进入并感受到迷人的大自然所带来的希望。

另外,人类回归自然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汉弗萊和莫德逃离拉森后,他们到达‘恩待我岛,象征着大自然给他们生存的机会。虽然这座荒岛是海豹的栖息地,但他们利用自然资源仅为生存,如建造茅屋,收集苔藓和浮木,制造屋顶以供冬季取暖等。由于远离城市化和工业化,他们在这个天然岛屿上过着简单而幸福的自然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的和平与和谐。就像莫德说的“这就像回家一样”,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象征‘恩待我岛作为自然的努力来表达他的生态思想,并将汉弗莱和莫德在这个岛上的可持续生活表现为与自然的互动。简言之,自然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一支蜡烛,在绝望中照亮人类的希望,在黑暗中安慰他们的灵魂。这也正是杰克·伦敦的写作意图:唤醒人类的伦理意识,寻求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通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海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凸显了伦理意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性,而人类对自然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平衡与和谐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London,Jack.The Sea Wolf[M].New York:Bantam Dell,2007.

[2]Spenser,Nicholas.After Utopia[M].Lincoln 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6:13-58.

[3]杰克·伦敦.海狼[M].苏福忠,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

猜你喜欢
自然杰克伦敦
杰克和吉尔
变成什么好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