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帕克小说女性成长历程

2019-04-01 06:20许琳媛刘杰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许琳媛 刘杰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三个女人从困惑,到抗争再到最后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反映了斯帕克本人对人生自由的渴望与追寻,同时也切合了英国女性主义运动争取自由的宗旨不谋而合。也充分的反映了斯帕克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获得命运自由的困惑,探寻以及通过不懈的奋斗最终找到生命自由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斯帕克;女性成熟;《安慰者》;《布罗迪小姐的青春》;《驾驶席》

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是英国战后著名女作家,被评论家们称为天主教作家、讽刺家、超现实主义作家以及道德家。她生于爱丁堡,5岁时就读于詹姆斯·吉莱斯皮尔女子学校,就是在这所女子学校,斯帕克遇见了那位预言她将成为作家的女教師——小说中布罗迪小姐的原形凯小姐。

《安慰者》中的凯瑟琳历经了前期的波折与困难,以及自己不断的反抗,最终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归宿,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了spark本人在将自己的宗教思想图解化的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自己宗教信仰的过程。凯瑟琳在最后终于接受了神秘声音的干扰,并且决定去度长假的同时写一部小说。作者进一步交代,凯瑟琳最终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双重角色的统一表明斯帕克本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的归宿。

第二部作品中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随着布罗迪小姐地位变化,他逐渐的成为了控制他人的力量,她渴望操控他的布罗迪帮,甚至于对其信仰的宗教等都进行了法西斯式的控制,而控制的越为厉害,反抗的力量也就越大,而集中表现为其中她最为信赖的学生Sandy 对其背,”桑迪长到十几岁时开始反思布罗迪帮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的英国人,生活在英国这块土地上,但是在布罗迪小姐的控制下“她觉得自己已经被剥夺了在这种生活里生活的权利,无论它多么叫人不愉快。她迫切的想弄清楚这种生活的真实内容,并且不想再由什么别的什么开明人士来保护自己”而最后当布罗迪小姐告诉桑迪是她劝说“乔伊斯到西班牙参战时,桑迪再也忍受不了了,便以“天生的法西斯的罪名向校长告发了自己的老师。布罗迪小姐最后也因患病于五十六岁去世。”

第三部作品中的《驾驶席》中的Lise,则是因为随着周围社会生活的变话,经济政治的发展,随之带来的是人情的冷漠,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种种的一切,促进了Lise 思想上的成熟,使她不再每天甘于已经工作十六年的会计职业。渴望寻找新的生活,获得周围人的关注,于是她渴望以自杀的方式,即自己选择丝袜的日期和地点,为自己选择执行死亡的人和和自己死亡的工具,甚至选择杀死她的方法与过程。在Lise自己看来,她是成功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生命的尽头,走向了自己所理解的“成熟”,但是站在存在主义立场的角度看来,Lise选择的是一种消极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导致了她的最终的悲剧。而这一点,同时与她所生活的时代有紧密关系。

除此之外,通过对三个女人生命历程的描写,也希望读完这三本小说的女性们能够重新的认识自我,以及自己周围所生活的环境,采取一种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生活。

三个女人生命经历不同,命运各异,但是却都有着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渴望获得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权,但是又由于自己受到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的影响,或者是他们自己性格特点的影响,他们的中的某些人苦苦的陷于痛苦的漩涡当中无法挣脱,这些女人们对生命的追求与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斯帕克本人对自己生命的叩问与探索,她渴望自由,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认可,渴望通过自己笔下人物主人公的命运去唤醒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的觉醒,从这个概念上谈起,斯帕克无疑是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女作家。

结语:

除此之外,通过分析三个女主人公的命运经历,同时也反映了斯帕克对人类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人类的命运的存在不可否认的要受到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不仅包括了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随之带来的是人情的冷漠,除此之外还有自身信仰的迷茫,与困惑。例如在《安慰者》这部小说中,Catherine 命运成长的过程就是对自身信仰探究的过程,最终安然接受了“神秘的声音”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最后通过写小说的方式找到自身的信仰。而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布罗迪小姐勇敢的向神权发起挑战,批判传统的教学制度,组建布罗迪帮,乃至最后导致自己的学生背叛自己,这所有的措施有合理,也有不合理,但是都是布罗迪在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对渴望自由所付出的努力。在《驾驶席》中的Lise,通过自己选择自杀的极端方式,表达了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周围人情冷漠的无声抗诉,呼吁人们能够关注女性心里变化,关注时代发展带给女性的心里影响。

最后,斯帕克通过三部小说的撰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自由的追求和探索,也呼吁社会普遍关注女性成长经历,呼吁女性们能够采取一种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以及最后为女性呼吁提供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1]李荫.布罗迪小姐的悲剧[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斯帕克.驾驶席[M].袁凤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王兴刚.《吉恩·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后现代写作特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4]郑敏艳.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穆丽尔·斯帕克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D].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