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与堕落”

2019-04-01 06:20罗椿尧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面纱

罗椿尧

摘要:《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玛与《面纱》中的凯蒂,虽处于不同时代,但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陷入了“灵与肉”的矛盾中,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正是她们性格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导致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面纱;爱玛;凯蒂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面纱》中的凯蒂,一个是19世纪生活在乡镇却憧憬着上流社会且“不安于室”的女性,另一个是20世纪移居中国香港却因枯燥婚姻“红杏出墙”的女性;一个是因幻想爱情就轻易嫁给了医术平平的查理·包法利的女性,另一个是因功利性的婚姻观就匆匆嫁给了细菌医生沃尔特·费恩的女性;一个是因爱情理想无法实现就转嫁于孩子的女性,另一个是因认清世态炎凉为了赎罪就寄希望于孩子的女性。同为医生妻子,相似的人生经历,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一、爱玛与凯蒂形象的相似性

(一)理想爱情的追寻者

爱玛在修道院学习时渐渐地养成了忧郁和沉迷幻想的性格,以至于认为她的丈夫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启发你领会热情的力量、生命的奥秘和一切秘密”①(P34)。所以,当医术平平的查理·包法利医治好了爱玛老爹的腿,名声大噪时,爱玛就轻易断定查理有学问、会医术、无多不能,是她理想中的爱情,于是嫁给了他。婚后爱玛发现了丈夫无趣、举止粗俗、不思进取,她气急败坏地说“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会有这种人!”①(P51)。这个时候,昂代维利耶侯爵邀请她去喔毕萨尔参加一场舞会,又逢子爵的出现,他举止绅士、舞姿优美、风流倜傥,只是一个背影,也深深地吸引住了爱玛。再反观自己的丈夫,鲜明的反差使得爱玛越发讨厌自己的丈夫。在这样的对比下,她开始渴望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两次遇人不淑,也没有使得爱玛放弃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凯蒂亦是如此,一直凭借着自己的魅力游走于上流社会中,寻找着理想的爱情,匆匆嫁给了香港政府的细菌学家沃尔特·费恩。结婚不到3个月,凯蒂就开始后悔。婚后两年中,凯蒂一直都只是从表面了解丈夫,认为丈夫不善言辞、为人古板、态度消极。她自己却是一个“生性活泼,爱笑,可以整天聊个不停,所以他的沉默让她不安”②(P31),两人不同的性格,时间一长,凯蒂越发觉得“他很无趣,哦,他真让她厌烦,厌烦,厌烦!”②(P43),轻浮又没有头脑的她,遇到了久经风月的查理·汤森,凯蒂看到“他多才多艺……他嗓音圆润……工作上他同样精明能干”②(P40),深深的被汤森的外表所吸引,却乐此不疲地追求着这样的爱情,背叛丈夫委身于汤森,甚至大胆向自己丈夫提出离婚。可得来不过是和爱玛一样的结果,遇人不淑,飞蛾扑火,终究酿成婚姻悲剧,造成道德污点,自食恶果。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

马克思在《社会女性观》中提到女性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动因”③。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得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能把我们自己物化,成为附属品。于爱玛而言,她依附于男生活,在人格上不能独立,文中也曾描写到她安守本分,照顾丈夫,装扮自家房子。可这样既乏味又无激情的生活让她厌烦,再加上丈夫的刻板、寡淡如水,让她多次埋怨道:“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①(P36),于是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这说明了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而凯蒂,她陪同她丈夫来到香港之后,她就已经认识到“她的社会地位是由她丈夫的职业所决定”②(P10),但她也只是意识到,这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其次是在婚姻家庭中,男女双方应该处于平等地位。在爱玛和凯蒂中,她们追求爱情,是希望在婚姻中,夫妻双方应相互理解与沟通。所以文章中多次侧面写出,包法利一直把他所认为好的给予爱玛,可爱玛要么默然接受要么选择无视;而沃尔特明知道凯蒂粗俗不堪,甚至出轨,仍然选择了沉默。这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在于夫妻双方两性的不平等,不能自由的表达情感。最后是独立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爱玛从始至终她的独立意识才刚刚觉醒,她和赖昂在一起,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借了高利贷,无力偿还债务,终服毒自尽。而凯蒂却恰好相反,虽然她也是处于一个男性主宰的婚姻家庭,但她在湄潭府经历的一切,渐渐认清自我,并且这时候已经找到了该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她回到英国之后,告诉她父亲:“我要培养女儿,给她自由,让她靠自己力量独立于世”②(P252),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她们二人女性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了。

(三)冲破世俗约束的反抗者

爱玛用了她这一生去反抗,在修道院里,深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她用叛逆的方式去回击修道院的循规蹈矩;在结婚后,承受不了丈夫无趣与呆板,她用出轨的方式去反抗传统世俗的束缚;在出轨后,两次遇人不淑的她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以服砒霜自尽的方式去抨击社会中资本家的虚伪与罪恶。相较而言,凯蒂则是选择了一种更加成熟与理智的方式去对抗。她在去湄潭府之前,面对的人与事在很大层面上与爱玛相似,对应所采取的反抗方式亦是如出一辙。但是在去了湄潭府之后,当凯蒂从沃丁顿的交谈中明白了男女和谐的两性关系,从院长嬷嬷那里明白了“唯一重要的是去爱你的责任。当爱与责任合二为一……你会享受到超乎一切认知的幸福”②(P211)。所以她选择了救赎,并且以教育好自己的女儿为己任,将女性自我存在价值通过自己的女儿传递下去,以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控诉社会、抨击传统道德,宣扬女性的独立。

二、爱玛与凯蒂形象的差异性

(一)爱玛——包法利主义者

“包法利主义”就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少不更事的爱玛轻易地嫁给了查理·包法利,不甘于丈夫为人古板、思想陈腐、毫无乐趣。渴望理想爱情的她渐渐被赖昂所吸引,两个人志同道合,那时赖昂道德良知尚存,无法忍受这样的情况而逃去巴黎学习。之后,苦闷抑郁的爱玛遇上了久经花月的罗道耳弗,受他甜言蜜语的蛊惑,她“红杏出墙”了。这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面对爱玛提出的私奔,果断的选择逃避,爱玛气病了。在生病休养中再次遇到已经被卑污的社会侵染了三年的赖昂,加之丈夫的误医,彻底绝望的她丢弃骄傲的自尊,背负了良心的枷锁,再次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由的情感,走向了堕落的深渊。所以,丈夫对她的不理解,罗道耳弗对她的玩弄,赖昂对她的欺骗,再加她欠债中看尽了现实中冷漠的人际关系和金钱至上价值观,在这样残酷的社会里,爱玛的精神世界变得扭曲,渴望得到而又一直得不到,最终酿成悲剧。

(二)凱蒂——人道主义者

无知的凯蒂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下,看清了汤森的虚伪,无奈之下跟随沃尔特来到了湄潭府,面对这座霍乱盛行的死亡之城,凯蒂感到恐惧甚至绝望。后来,当她第一次看到了身染病毒的乞丐死在她面前时,她明白了活着存在的意义;当这里的副关长沃丁顿给她讲解两性和谐统一的关系时,她明白了自由与独立,渐渐开始反思;当她进入修道院看到了有修女舍己为人时,她只能无奈说道“我很遗憾,我感到非常遗憾”②(P136),对这些生活在痛苦中的人们感到深切的同情。后来与院长嬷嬷的共事下,帮助这些病人以及弱小的儿童,她从院长嬷嬷的身上,看到了博爱的精神。又受到基督教“博爱和宽恕”精神的洗礼,她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明白了用爱去感化和教育那些正在忍受着疾病的孩子,理解了生命的永恒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就是在这无形之中,凯蒂无惧死亡,其人道主义精神慢慢展现出来,以一个人道主义者的角度帮助着湄潭府中的病人。

(三)爱玛——母性意识缺失者

爱玛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且母性意识缺失,对丈夫已经失望之极时,就转嫁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实现她的理想。所以刚开始怀孕,就只是觉得比较惊奇,后来“她希望养一个儿子,身子结实……名字叫做乔治”①(P73),可惜这样的希望在她分娩时破灭了,孩子是个女孩,爱玛当时就晕了过去。希望落空的爱玛对孩子照顾的职责就显得平淡,后来孩子送到奶奶那里去了,就更加不管不顾了,可见她已经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了。甚至把她的女儿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当她把白尔特推倒在地时,面对包法利的询问,她却撒谎将过错推卸在孩子身上;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她决定与罗道耳弗私奔时,“她左右安排,只有她的小孩子,忘了安排”①(P168),可以说她的母性意识已经缺失。

(四)凯蒂——母性独立意识者

凯蒂是一个既负责又充满慈爱的母亲,即使她已经猜到孩子可能是汤森的,但她义无反顾的决定生下来,这说明她的独立与坚强。身为妻子,她有愧于沃尔特。但是作为母亲,却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她说“我必须留意不让你累着自己,mom enfant(我的孩子)”②(P178)。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样写道:“女性在幼年时是个独立的人,随着注意力向男性、恋爱、婚姻转移,而逐渐放弃了自我,从独立的人变成了被动的客体。”,从某种意义上理解,这正是爱玛与凯蒂这些诸多形象的由来。所以她们就会在所给与她们的客体即他者角色和坚持自由之间犹豫不决,比如爱玛,在沃尔特、罗道耳弗、赖昂之间犹豫不决,寄希望于他人,最终成为一个包法利主义者。凯蒂则在犹豫不决中,坚强不屈的活着,成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相比之下爱玛就显得更加的成熟,且不管是为女为妻为母,凯蒂亦是更加理性。正是由于这样一个个性化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比较中不难发现她们的形象相似性与差异性,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形象所传递的人文精神也更加引人注意。然而,在经历了自我放纵、毁灭、顿悟之后,她们也各自选择了自己归宿。虽然她们追求平等的爱情以失败告终,但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预示着世人将会有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女性、看待婚姻。

注释: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毛姆著,于大卫译:《面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周标:《西方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重建》,载《求索》,2013年第2期,第1页。

参考文献:

[1](美)特惠·摩根著,梅影.舒云.晓静译.毛姆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郑克鲁.蒋承勇.外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福楼拜著,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03.

[4]毛姆著,于大卫译.面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5]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爱玛面纱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爱玛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冥王星的面纱被揭开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