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根源

2019-04-01 06:20刘冰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根源

刘冰

摘要:语言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会在有特定社会文化意识的语言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揭示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现象在语言中的体现。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两性不平等;根源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和文化的折射,因而性别歧视所体现出的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自然而然反映到语言中。所谓性别歧视,《牛津高阶双解词典》(第六版),对它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the unfair treatment of the people,especially women,because of their sex.)。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在《英语的发展与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人们对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西方女权主义学者希望通过分析语言的性别差异特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本文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所折射出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及其根源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姓名中的性别歧视

姓名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体现,通常被赋予特别的含义。在英语中男女取名的差异充分映射出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期望与价值定位。男性名字通常体现着权力、力量、品行、毅力,比如,Henry(统治者)、Alexander(人类的保护者)、William(意志)等。而女性的名字如Crystal (水晶)、Flora(花朵)、Tina(娇小玲珑)、Amy (可爱的)、Lily(纯洁美丽),通常展现其娇美柔弱的特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仍以女性的容貌为中心,希望女性对男性顺从依赖,把女性视为男性玩赏的对象,因而为女性取名时会不自觉的带上隐性的歧视。

(二)婚姻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在西方社会文化中,人们交往时通常称呼成年男性为Mr.,而对成年女性则有已婚和未婚的不同称谓,女性结婚前,人们会称她Miss.,出嫁以后就成为Mrs.,而且女性未婚时用父姓,已婚后冠夫姓,然而男性的称谓却不受婚姻的影响,这将女性视为男性的依附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到了结婚年龄的未婚男性被称为bachelor,隐含义为正派、独立和性自由。但同时期的女性却被称为spinster,意为着丑陋、冷淡、性无能,负面意义增多。西方婚礼仪式上证婚人会宣布: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已婚的男士还是man,没有用husband一词,男士仍然保留着身份和地位的独立性。而已婚的女性,是wife,是丈夫的陪衬,要承担起操持家务、养育孩子的责任,事事被家庭所限制。离婚后,男性仍然可保有bachelor的头衔,而女性却是divorcee。当夫妻一方死亡后,女性被称为其亡夫的widow,然而却不存在形容丧偶男性的widower一词。表明虽然丈夫去世,妻子仍隶属于他,而丧偶的丈夫却不隶属于其妻子,所以无需再说明其与亡妻之间的关系了。

(三)感情色彩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歧视女性的现象还表现在一些成对的词具有相反的含义,如从brother和sister转化而来的buddy和sissy,前者表达的是正面的意思,而后者却是蔑称。同样,master指能干,有权利的男人,而mistress字面义为女主人,其隐含义却是情妇。父母是一个人最为亲近的家庭成员,father不仅指父亲,还可以指尊贵的长者,含有尊敬之意。而mother有时却含有一定的贬义,如The King Lear中的一句话“Oh,how this mother swells upward my heart!”,其中的mother成了歇斯底里的代名词。有时英语中同一词汇,也因描述的性别不同而含义不同,描述男性时为褒义、中性,描述女性时却多向贬义发展。例如governor和governess,指某一地方的男女首领,可现在governess却多指情妇。Professional一词描述男性时,意思是“专业人士”,但被用于描写女性时,却指“妓女”。类似的词还有loose,形容男性时意为自由散漫,形容女性时意为生性放荡。Cold,形容男性时意为沉着冷静,形容女性时意为行清冷僻。Tramp,指男性时是流浪汉,指女性时则是娼妓。

(四)职衔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男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占据着绝对的主宰地位,所以人们在潜意识中都认为那些有声望有地位的职业应该都属于男性,例如,professor、engineer、doctor、lawyer等,如果女性要从事这些职业,人们会在特别在前面加上woman、female、lady等词,英语中还有一些词缀是专指女性的,比如-ess(waitress);-ine(heroine);-ette(undergraduette)等,这些单词的词根全是男性职业名称,从而会让人觉得这些词好像特指男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诸如secretary、nurse、babysitter等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通常被认为是女性承担的。

(五)恭维语中的性别歧视

在日常谈话中,恭维语的使用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男性和女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所受到的恭维,大部分来自于外表,包括其相貌、服飾、装扮风格,女性听到后也会心情愉快、非常自豪。男性常常恭维女性的外表打扮,不管她们地位有多高,她们永远都被当成女人。而女性恭维男性的外表却有失得体,也会被认为有损男方的面子,因而不太普遍。对于男性,更多的关注的是他的个人成就、实力以及能力。人们认为男性大多希望内在的东西得到认可,而女性大多希望外表得到认可。这种郎才女貌的传统偏见,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仍然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

二、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源

(一)宗教神学的影响

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先创造了亚当,后又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夏娃,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被赞誉为人类的典范,而女性则被认为是畸形的。因此很多人认为,只有男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女人只是男人的变异或正态的偏离。而后来夏娃经不住撒旦的诱惑,怂恿亚当一起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导致和亚当一起被上帝赶出伊甸园,成了罪恶之源。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打开了装满灾难的魔盒,释放出各种各样的罪恶,给人来带来灾难。这些似乎说明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同时是灾祸的源头。因此在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文化中,歧视女性更成为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心理,体现在语言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歧视语。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源于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分工所导致的性别认知的不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男女地位也由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能力所决定。男性通常被认为是身强体壮,能够承担起养家糊口的主要责任。而女性则被看作是柔弱的依附者,主要负责处理家庭事务以及养育子女。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导致了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男性数量远高于女性,在比较重要的行业中男性的数量更是占绝对优势,而女性所从事的行业中很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社会经济生活中男性占据了具有支配权的主导地位,女性被固化在从属地位,而男权中心的社会结构则希望将性别歧视归结为两性生理因素,是天生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交际工具,反映着社会风俗、社会观念以及人们对性别的态度。长期以来男性无论在政治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较之女性处于优势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力,还体现为男女在成长过程中被按照社会性别规范持续不断地塑造并被赋予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做男人和女人。社会文化传统里,女性大多处于权力之外,所以女性语调模式较之男性更多采用升调,撒切尔夫人虽攀上了权力顶峰,却因其女性话语特征不能给人权威感而需要向男性化话语标准靠拢。女性缺乏自信,话语特征没有权威感的原因仍是男性一直牢牢把握绝对话语权,导致在英语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存在对女性的歧视。这种观念逐渐渗透到语言中,造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一种反映。

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改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尤其是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已初见成效。女性无论未婚已婚,统称Ms.,不再强调女性婚姻状态,使其于Mr.平起平坐。用police officer,chairperson,spokesperson,businesspeople,sales representative,firefighter代替policeman,chairman,spo-kesman,businessman,salesman,fireman.英語书信中的称呼语不再用Dear Sir.,Dear Madam,改用职业头衔称呼,如Dear friends of the revenue.而从housewife衍生而来的househusband一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变更和男女社会角色的转变。

语言本身不存在性别歧视,语言中的歧视现象是特定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的发展,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有所改观,但是要根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但从语言本身下功夫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鼓励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家庭参加工作,增强自信心依靠自己获得经济和内心的独立,而要真正意义上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需要语言学家、女权主义者和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消除人们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

参考文献:

[1]Lakoff,R.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M].New York:Harper&Row,1975:76

[2]Coates J.Women,Men and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Inc.1993.

[3]黄蔷.以语义学为视角解析英语语言中的女性歧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2-67.13-20.

[4]任静生.再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及对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1):51-54.

[5]施栋琴.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7(5):38-42.

[6]孙晓岚.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2001(03):52,61.

[7]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9-21.

[8]赤列德吉.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根源[J].西藏大学学报,2008,23(1):103-106.

[9]吴越民,性别歧视话语与中西文化差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6):113-120.

猜你喜欢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根源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高职学生英语语言错误纠正的思考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论任务型英语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