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王佐良、孙有中译本对比分析

2019-04-01 06:20王兰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译本评析

王兰

摘要:英国文坛巨匠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堪称经典之作,而译界前辈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之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其实目前《论读书》的译本已经达到10种。今天笔者将选取王佐良先生和孙有中教授的两个译本从选词用词、形合意合层面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关键词:《论读书》;译本;评析

一、作者及原文介绍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国散文家、哲学家,他以哲学眼光,铸就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Of Studies 是《培根随笔》中著名的一篇。其语言因大量特色词汇以及句法,使整篇文章彰显出古雅的色彩。比如说nay等词语,及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th,had。这些词汇语法的使用使得原文的语言更显庄重、得体。原文中出现了八处虚拟语气句型,十一处被动语态。在修辞上,排比并列句的使用,不仅使得原文形式工整,也突出了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和语音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最后,纵观整篇文章,原文主题鲜明,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二、译者介绍

王佐良(1916~1995),翻译家,诗人。把英诗多种题材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孙中有,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其翻译著作颇多。

三、译文分析

(一)选词用词层面

在前文中提及,本文属于规劝式文本,全文从未出现过I,we,you,通过这样开头的方式,作者拉开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区别。那下面,就从译文的选词用词这一层面分析两个译本。

1.名词

“英语表述中常用名词,故而有静态之说;汉语善用动词,呈动态”(1)。英语文章中,在较为正式的文体中则多见名词,例如本文;而汉语常使用动词来表达作者情感,并且汉语的动词无需考虑时态及人称变化等问题。

王译本中分别用“怡情”、“傅彩”、“长才”三个动词取代了原文中“delight,ornament,ability”的三个名词,动词化的翻译不仅贴近读者,又忠实于原文的文雅用词。而孙译本中,译为“消遣、装点以及增进才能”,意思简洁明了。但是却读上去更符合现代汉语,可是另一层面又缺少了原本排比的气势。

2.介词

英语中经常可见介词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是“由于英语多用名词,为了显示名词间的关系所以也多用介词,因而产生了介词优势”(2)。在上文中举出的例一中,其中,三个短语分别加“for”变为介词短语,王译本中的三个“足以”,充分的传达了原文的意味,又保留了原文重复使用同一个介词的押韵,实属佳译。而孙译本中,处理为“可以作为”,层层递进,是原句的逻辑性清楚明了的彰显,别具另一番风味。

不难发现这句其实进一步解释说明的第一句(即例一)。例句中再一次出现了for+名词的简单结构。各小分句be动词之后内容为关键点,也是翻译的难点,以及如何处理反复出现的介词“in”。王译本没有追求译文与原文的表层形式对应,而是从内容出发,抓住原文重点,将介词处理为动词“最见于”突出了重点。而孙教授的译本中,与前文保持相对一致,巧妙处理为“为……之用,为……,为…….”,说一致又微有变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完美的照应了前文,又准确恰当的表述该句含义。

(二)形合意合层面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组织手段,首次是在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英语和中文中都存在于形合和意合,但它们的作用总是各有侧重。他指出:“中国语言里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不可缺少的”。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组织特点,决定了汉英翻译中两种语言转换过程的特殊性。

在例三中,原文用“and”表示并列,但在王译文中却没有翻译出“和”一词。中英两种语言差异在于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而汉语则主要采用意合法。“英语造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意。汉语造句就不像英语那样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不难发现,在孙译本中,加入了“而”这一个表示对比的词,揭示了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孙译本中,我们发现孙不断重复“书”这一省略的名词,增强了译文的韵律。

(三)音美层面

这一部分使用的例子为例三,所以不再一次列出。例三中,原文“tasted,swallowed,chewed,digested”,存在了简单的ed韵脚。王译本中,加以“者”字,恰好能显示出押韵。但是在孙译本中就忽略这一点。

四、总结

王译本,大家都耳熟能详。“淡妆浓抹总相宜”最能形容其译本特色,语言讲究、特点鲜明。孙译本简洁明快,富于文采且体现了当代行文的特色。两篇各有所长,皆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注釋:

江凤.从王佐良《论读书》译文风格看英汉翻译的“动态对等论”[J].长沙大学学报2010.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P65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江凤.从王佐良《论读书》译文风格看英汉翻译的“动态对等论”[J]. 长沙大学学报,2010-09-05.

猜你喜欢
译本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评析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