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下《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词的翻译研究

2019-04-01 06:20王莹秦上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解释性熟语

王莹 秦上

摘要:本文以《十九大报告》日译单行本为文本,以接受理论为基础,对其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先明确文化词的定义,其次对接受理论进行阐述,从《十九大报告》中抽出文化词,分“数字+关键词”、特有词匯、熟语,结合实例对其翻译方法讨论。得出在对文化词翻译时应先到忠实原文并要考虑目标受众等结论。

关键词:接受理论;《十九大报告》;文化词翻译

《十九大报告》日译本是日方获取中国信息的窗口,翻译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宣效果和国际形象。《十九大报告》中有大量的文化词,且多无法找到日译对应词。对于文化词,笔者认为对文化词的界定分歧源自对“文化”的理解。本文参照廖七一对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从《十九大报告》中抽选文化词,并分类为“数字+关键词”、特有词汇和熟语来进行分析。

一、接受理论的提出

接受理论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依据,关注目标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及翻译的目的、效用和认可度。目标受众成为翻译接受过程中最为积极能动的主体,是译文能否被广泛接受与传播的决定因素。该理论到中国后,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把读者需要考虑到翻译活动中,马肃(2000)强调译者要根据时代、读者和现代社会,有选择地进行翻译;胡开宝(2006)强调要合理运用接受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

二、翻译实例分析

(一)“数字+关键词”的翻译

《十九大报告》中有很多如“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一带一路”等缩略词,没有日译对应词。例如,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译文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译成缩略语,再在括号内进行解释,采取了解释性翻译。若不加括号内的注释,日语读者很难理解“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到底指的是哪些方面。所以对于“数字+关键词”的缩略语的翻译,应采取添加注释的方式,便于读者理解。

(二)“特有词汇”的翻译

陈岩(1994)在《翻译与文化》中,将“特有词汇”定义为表示民族文化特有事物的词汇。《十九大报告》中的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等文化词,都是近年来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新成就。例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译文对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在直译的基础上,在前面添加了直接注释。如无解释性的翻译,单纯直译的话,读者定难以理解。对“特有词汇”进行翻译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翻译。

(三)熟语的翻译

1.成语的翻译

如例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和例文,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在文字表达上有相近之处。“不忘初心”在日语中有可对应的表达,在有对应表达的时,可先使用对应表达,可以促进日本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译本应考虑到接受读者的背景文化。

2.诗词的翻译

如例文,行百里者半九十。“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越要坚持到最后。这句采取了直译的手法,准确传达了表面意思,但笔者认为“行百里者半九十”所隐含的比喻意义并没被翻译出来。

3.惯用语的翻译

如例文所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采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忠实于原文。

三、结语

国家非常重视外宣翻译,对宣扬中国特色政治体系以及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政治文献的翻译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可以看出上述的文化词的翻译都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数字+关键词”的翻译,为了考虑目标受众,采取了解释性翻译的策略;对于特有词汇,也同样添加了解释性的翻译;对于熟语,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因此,可以得出对于《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词的翻译,既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又考虑了目标读者,可以说是做到了忠实性与接受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岩.翻译与文化[J].日语知识,1994.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胡开宝,胡世荣.论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6.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解释性熟语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