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滑稽人物看司马迁的群众史观

2019-04-01 06:20李冰圆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司马迁

李冰圆

摘要:司马迁秉笔实录,“不虚美,不隐恶”,能够以不偏不漏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审视人物,改变以往以统治阶级为中心记录历史的状况,正视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和社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肯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并首次将包括滑稽人物等在内的小人物搬上历史舞台,是司马迁不同于以往史家的重大突破和进步,体现了司马迁别具一格的群众史观。

关键词:滑稽人物;司马迁;群众史观

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创作体例,以人物为中心,上至三皇五帝、王侯将相,下到布衣侠客、伶人商贾,包罗万象、融会贯通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司马迁的重大突破在于,一方面改变以往史书仅仅以统治阶级活动为写作中心的局限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目光看待世间事物,公正理性地剖析人物功过是非。另一方面,《史记》全书中有明确名姓出现的人物多达四千多个,除了为政治、军事、文化、学术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帝王将相等社会上等人士,司马迁还开创性地记录了其他领域一些拥有嘉言善行和卓越表现的小人物,他们活跃于下层社会,但同样得到了太史公的盛赞,将他们写入史书,为其纪功立传,这是《史记》的创举,也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其史学眼光和史学观念的创举。

滑稽人物作为下层社会中极不起眼的一类人物,其出身和社会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为滑稽人物作传,将其写入史书,司马迁是第一人。原因正是由于司马迁欣赏和认可滑稽人物的言行作为,认为他们虽然出身低下,但辩才智计十分出众,难得的是精神气度能够积极向上、合于大道。司马迁以其独特的群众史观,发掘小人物的存在价值,认可和肯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本文将从小人物的代表性人物,即滑稽人物入手,剖析司马迁的群众认同感和群众史观。

一、感同身受的命运观感

在礼乐制度逐步崩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和威严江河日下,诸侯纷争并起,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土地侵伐吞并成为日常,短短时间内,一座城池的归属都能几次更迭,人口和土地一样可以被统治者随意倒换。在这样的生存背景和大环境下,底层社会的小人物生存往往更加不易。司马迁笔下的三位滑稽人物,淳于髡为赘婿,而优孟、优旃则为优伶,不仅如此,淳于髡和优旃还身材矮小,是为侏儒。优伶和侏儒,在先秦时期大都是作为上层社会的玩物而存在的,这种命运悲剧不独属于个人,而是时代所赋予的。尽管如此,滑稽人物也和大多数社会底层的人物一样,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生存技巧,出身的低微,或是形貌的欠缺,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伶俐的口舌和灵活的大脑,娴熟运用论辩技巧,同时更加善于把握人心。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滑稽人物仍然能保持善念,言行举止都浸润着积极中正的思想,这也是司马迁最欣赏他们的地方。

在司马迁之前的历史著述中,滑稽人物之类的小人物,往往作为边缘人物出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多以“有人”、“某人”等称呼概括,即使能留下名字,也常常被一笔带过。司马迁却慧眼如炬,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发掘出这样几位长于劝谏,且能以独特劝谏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滑稽人物。淳于髡以赘婿之出身、侏儒之形貌行走于列国,虽然书中记载的多是他作为齐王看重的臣子时所发生的事件,但不难想象,他在获得此地位之前所遭受的歧视和轻蔑;又有优孟和优旃二人,以优伶身份向君主发出谏言,显示出本为玩物而存在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侏儒和优伶在当时基本都属于取乐君主的玩物,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他们都身处劣势地位,却没有屈服于随波逐流、拍马逢迎的“顺境”,而是迎难而上,处于逆境仍保持仁爱、睿智的积极人生态度,笔者认为,正是这种人生态度感染了司马迁。

司马迁曾在《报任少卿书》中倾诉:“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这说明,虽然司马迁的家族承载着记录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由于其家族历代先人所行之事与卜祝近似,所以内心其实是很自卑的,认为自家不过是君主所蓄养来戏耍玩弄之徒,与倡优无异,是被世俗所轻贱的。再加上司马迁因李陵之事遭受宫刑,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成为了一个“不完整”的人,因此,面对同样被视为玩物的倡优和有着身体缺陷的侏儒,司马迁产生了同病相怜、感同身受的情感。他同情滑稽人物的命运,感慨滑稽人物的经历,认可他们为谋求生存和地位所作出的努力改变,同样的,滑稽人物以低贱身份坚持立场,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进谏,对于深受重创也不放弃著史目标的司马迁来说,也是一种无言的激励。

二、不屈的奋斗灵魂

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后,一度发出“身毁不用矣”的悲伤感慨。可是悲伤之余,转而又想到古代先贤故事:“昔西伯居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亲,《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先贤的苦难经历,给司马迁带来的,并不只是发愤著书以观后效的动力,归根结底,是人物身遭重创之后而奋斗灵魂仍不止不息。

在司马迁看来,滑稽人物也具有类似的特质。滑稽人物出身低下,是以玩物的身份侍奉君主左右,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做人的尊严,反而能够正视自身的弊端,发挥聪明才智,且心系社稷、敢于进谏,例如出身赘婿的淳于髡,《滑稽列传》有云: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以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齐威王喜欢彻夜饮酒作乐,而且沉湎其中无法自拔,连政事都委托给卿大夫,以至于“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国家已经面临覆灭的危险,而国君却沉迷酒乐,在这种危急时刻,群臣竟然没人敢出言劝谏享乐的齐威王。就在这种情况下,淳于髡冒着被君主迁怒的风险,出言进谏,点醒了齐威王。

亦或是出身倡优的冒死进谏的楚国优孟,《滑稽列传》记载: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食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庄王爱马病死,他执意要用大夫礼为其安葬,虽然群臣都反对这件事情,但是不仅没能拿出个具体的章程,还因为争论不休而惹得楚庄王大怒,并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而此时的优孟以哭惊楚庄王,引起楚莊王的注意,而后发出谏言,以退为进,成功使楚庄王打消厚葬爱马的念头。优孟以一优伶之身,能顶着楚庄王的愤怒而出言,冒死进谏,这种勇气是其他臣子所没有的。

司马迁笔下的滑稽人物,不独淳于髡、优孟,还有优旃,都拥有这种敢于冒死进谏的特质。也因此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此评价曰:“淳于髡、优孟之流冒主威之不测,言廷臣所不敢,谲谏匡正。”滑稽人物原本只是供上层人士取乐而存在的,但司马迁笔下的滑稽人物显然不甘于此,他们不甘平庸,不愿意泯然众人、庸碌一生,于是以笑言戏谑入劝谏之语,为天下大道挺身而出冒死进谏,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承担着不能预测的风险和后果,发出其他朝堂上股肱臣子所不能言的谏言,在滑稽人物本身来说,是其心怀大道的不屈灵魂使然。

笔者认为,正是滑稽人物身上的这些特质打动了司马迁,让他从此看到了,小人物的身上,也有着那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不甘平庸,不以眼前的困境而丧失斗志,那蓬勃昂扬的精神气质和坚强不屈的奋斗灵魂,是他们所共有的。所以,司马迁才跳出以往写史窠臼之外,在史书中开辟一方天地,将滑稽人物等小人物写入史书,向后人展现他们的事迹。

三、小人物与大历史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这些人里面,不仅包括一举一动能够牵动社会局势的大人物,同样也包括那些在夹缝中默默生存的小人物,甚至有些时候,不起眼的小人物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时候,人们歌颂和铭记的,都是那些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们,小人物更多的是被忽视。司马迁首先打破了这种格局,他发掘了这些小人物的存在事迹,并肯定他们对社会和历史所做出的价值和贡献。例如出身和地位尤其低贱的滑稽人物,都能被司马迁别具一格地写入正史之中,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眼光,挖掘了下层社会人物身上不一样的风采,同时也多有体现小人物抗击强暴、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司马迁群众史观的重要体现。

从大体上看,《史记》的创作还是以政治上的中心人物为重点,但纵观《史记》全文,《游侠列传》、《货殖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等篇章的出现,标志着小人物在正史中有了一席之地,也标志着史官开始正视普通群众对于社会历史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打破以往固有写史格局,改变以统治阶级活动为中心的写史规范,将小人物写入正史,并且肯定他们对于历史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即使所占篇幅有限,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张大可.论司马迁的历史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57-67.

[4]徐兴海.司马迁历史观讨论综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72-75.

[5]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猜你喜欢
司马迁
司马迁7岁倒背《国风》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二十南游江淮”证明司马迁生于建元年间
——兼答张大可先生《司马迁生年述评》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拒受玉璧
太史公剽窃案
不可鄙薄司马迁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